书城文学你我依然在红楼·夏之卷
36707600000052

第52章 谁不说俺刘姥姥好(送行篇)

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

刘姥姥不知道,她此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鼎盛与繁华。其实,如同事物都有保质期一样,缺少法制保障的贾府气数已经到顶点了。此时,正是九月底(见文中的阴历8月25日),秋阳还暖和,但秋风已透凉了,一阵风就吹倒了贾母与贾巧。

贾府的秋天正在弥漫寒意,但所有人都认为“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在送别刘姥姥的一片热闹之中,刘姥姥享受着关心与照顾,贾府上下享受着感激与祝福。人都有真诚美好的一面,哪怕是凶恶严酷的王熙凤,哪怕是一手抓权一手揽福的贾母,都给了刘姥姥笑意与帮助:

刘姥姥忙跟了平儿到那边屋里,只见堆着半炕东西。平儿一一的拿与他(她)瞧着,说道:“这是昨日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王凤姐)另外送你一个实地子(料子结实)月白纱作里子……这是一盒子各样内造点心(皇宫特制点心)……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给的。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王夫人)给的……”说着又悄悄笑道:“这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可是(确实是)我送姥姥的……你要弃嫌,我就不敢说了。”……

刘姥姥忙念佛道:“姑娘说那(哪)里话来(语气词)……只是我怪臊的,收了又不好,不收又辜负了姑娘的心。”……

贾母说:“闲了再来。”……刘姥姥道了谢,又作辞……鸳鸯指炕上一个包袱说道:“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都是往年间、生日、节下(过节期间)众人孝敬的……别见笑。这盒子里是你要的面果子(面食点心)。这包子里是你前儿说的药:梅花点舌丹(去毒用)也有,紫金锭(祛暑用)也有……这是两个荷包……”说着便抽系子,掏出两个笔锭如意的锞kè子(小银锭)来……笑道:“荷包拿去,这个留下给我罢(吧)。”……鸳鸯见他(她)信以为真……笑道:“哄你玩呢,我有好些呢……”

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拿了个成窑钟子(小杯子)来递与刘姥姥,“这是宝二爷给你的。”刘姥姥道:“……我那(哪)一世修了来的?今儿这样。”

对比以上几段,不得不佩服曹雪芹是个有心人,同样写给刘姥姥准备东西,王夫人、王熙凤姑侄二人与贾母有同又有异。

说相同,是她们都送了衣料,符合当时的百姓需求。这些衣料对贾府算不了什么,但对刘姥姥来说,那都是世界名牌。

异中更能现个性:王夫人心眼不错,能为刘姥姥设身处地着想,这次给了一百两,以免刘姥姥成天求亲靠友的;王熙凤第一次接见刘姥姥还给了二十两,估计此次见王夫人已经给了很多,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太客气,给八两意思下就行了。贾母年纪大,能想到送些药品;人越老越爱小孩子,所以贾母专门放上两个锞子算是提前送给板儿、青儿的过年压岁钱。“笔锭如意”是说这种小银锭,形状像笔又像如意或者说上面有此种图案,谐音当然是“必定如意”,同时,“笔”代表求学与文化。

同样送给刘姥姥点心:王熙凤送的是“内造点心”,侧面写凤姐喜欢高调;贾母送的是家做点心(面果子),质量不次于“特供”,侧面写其奢华。

向刘姥姥介绍礼品,平儿与鸳鸯都很谦和,但平儿年龄稍大且已婚,说话透着朴实,考虑更周密,不忘自己也送些礼物给刘姥姥;鸳鸯年青活泼,最后还要调皮一把。

宝玉的佛心此处得以充分体现,这杯子留在妙玉那里是粉身碎骨,交给刘姥姥能换钱。而有的人,宁可扔了也懒得送给别人。

刘姥姥走了,带着感谢与感动。中国百姓其实很容易满足,能对他们好脸色一些,能让他们有饭吃就行了,不像有些西方公民,有饭吃了还要休闲权,有了休闲权了还要选举权,有了选举权了还要示威权。注意,我从不煽动刘姥姥们要革命,中国农民革命其实是换换位而已,没有什么进步。

我们再从保健方面看看贾府,贾母是老干部,享受专门医疗:

因贾母欠安,众人都过来请安……婆子回(回禀)大夫来了。老妈妈请贾母进幔子去坐。贾母道:“我也老了,那里养不出那阿ē物儿来(哪里都可能生出毛病来。阿物儿:此指坏东西,北方方言),还怕他不成!就这样瞧(看病,北方习语)。”……王太医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跟着贾珍到了阶矶上……贾母穿着青皱绸一斗珠(卷毛白羊皮)的羊皮褂子,端坐在榻上……王太医便不敢抬头,忙上来请了安。贾母……含笑问:“供奉(为皇帝服务者)好?”……一面慢慢的伸手放在小枕上。老嬷嬷端着一张小杌(北方的或圆或方的无背高凳),连忙放在小桌前,略偏些。王太医便屈一膝坐下,歪着头诊了半日,又诊了那只手,忙欠身低头退出。贾母笑说:“劳动了(辛苦了)。珍儿让出去,好生看茶。”……

王太医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待吃,也就罢了。”……奶子(奶妈)抱了大姐儿(小贾巧)出来,笑说:“王老爷也瞧瞧我们(北方人用复数词“我们”表示与孩子的亲近。此特指贾巧)。”王太医听说忙起身……左手托着大姐儿的手,右手诊了一诊,又摸了一摸头,又叫伸出舌头来瞧瞧,笑道:“我说了,姐儿(此指年轻奶妈)又要骂我了,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

曹雪芹总是以形象之笔记下当时的生活动态,如一幅幅画,留在历史的档案里,让后人知道:当年的社会等级观念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走路都要注意方式;当年的大家族的无聊规矩何其多,贾母小感冒,竟引得贾珍、贾琏、贾宝玉三家的三个代表都来了;当年的官宦之家是那样治疗的……

写贾母捎带着写贾巧,这一老一少对照写来,是很有趣的。仔细读《红楼梦》会发现,对照手法在书中举不胜举。

我举邢夫人的例子让大家更明白一些:众人陪刘姥姥乐和乐和的这几天里,所有女眷都出场过,但没有见到邢夫人。这绝不是曹雪芹忘写了。王夫人、王熙凤的欢笑与邢夫人背后的不快岂不形成绝妙的对比吗?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请问:贾府能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