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我依然在红楼·夏之卷
36707600000011

第11章 贾政:恶父兼孝子

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有网友见我称贾政为恶父而大生我气,他说:贾政一切都是为了宝玉好,只不过方式不对。

我说:中国传统父母的自私在于,养孩子常常是为了自己光彩、为了晚年养老;宝玉不读书就会无出路,无学可上就没有工作,没有工作就要让父母操心,并让父母丢人现眼;所以,打!现在就打!

曹雪芹擅长写大场面,如此紧张的描写中,还不忘记插入“好莱坞式”逗乐:宝玉一点也不傻,赶快找人报信,想搬来奶奶这样的大救星,可惜事不凑巧,偏偏唯一遇上的老女仆耳聋,你说东她说西,简直是鸡同鸭讲——各说各的。宝玉那个急啊,“急得跺脚”,只能眼睁睁看着厄运终于到来了:

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

众人……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冷笑道:“……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

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

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忽又想起贾珠(死去的大儿子)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那李宫裁(李纨)、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贾政流泪,有四层含义:

①为宝玉的不肖而痛心;②为贾珠如此优秀却早亡而伤心;③为自己如此不幸而窝心;④为下手略重而悔心。

从王夫人哭大儿子贾珠的反应看,贾珠必定是贾府的优秀封建主义接班人——听父母的话、热爱学习与考试。

中国父母有时是很自私的,贾政打宝玉,固然有教子的初衷,但更有宝玉为自己丢人现眼之怒。作为等级式的专制国家,皇帝要求臣子一切必须服从君王、为君王争光;同样,父母也要求儿女服从自己、为自己争光。因此,那些混得落魄的儿女往往得不到父母的喜爱与关心。

《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的母亲黑柳朝女士也写出一本书《小豆豆与我》,她真诚地说道:“想到我们做父母的有诸多缺点,孩子们却能健康成长到现在这样,我从心底感激他们。”中国的父母们,听听,那才是人话。

记住,要爱孩子,上天送给我们孩子,是让我们爱他(她)的,而不是让他(她)来受父母责骂的。严格要求与打骂侮辱不是一个概念。

“养儿防老”是中国父母最自私、最功利的行为之一。王夫人爱宝玉是真的,但她的哭诉,让我听后很不舒服。

王夫人没有了贾宝玉,其地位将还不如赵姨娘;有了儿子宝玉,她稳当贾府的二把手;她爱宝玉,其实更爱自己的地位。母因子贵。如果贾珠还活着,宝玉挨打,她肯定还是要管的,但绝不会像今天一样伤心欲绝。

清代诗人蒋士铨在名作《鸣机夜课图记》中动情地叙述从四岁起,妈妈就用“眼泪加竹板”督促自己读书,“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儿众,可也;儿一,不肖,妹何托焉!’”我读到此语,心有所悲:在中国传统父母心目中,抚养孩子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将来有所依靠;这与王夫人哭贾珠的原因何其像也。

我们还是接着说贾政,凶恶的贾政一见妈妈贾母来了,立刻像变了一个人: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

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

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生,南方方言)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不对劲,不规范、不成功等,南方方言),忙跪下含泪说道:“为wéi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

贾母便冷笑道:“……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准备)轿马……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一位女教师动容地对我说:“我上高中读此段,特别痛恨贾政下手那么狠。”我赞许地点点头:知音啊,猴子屙屎——猿粪(缘份)啊。没想到她突然一转:“我现在理解贾政了,爱孩子,就要下手狠啊。”天哪,我晕,我真的晕。

贾母……见今日这顿打不比往日,又是心疼,又是生气,也抱着哭个不了liǎo……早有丫鬟、媳妇(中年女人)等上来,要搀宝玉,凤姐便骂道:“糊涂东西,也不睁开眼瞧瞧……还不快进去把那藤屉子春凳(凳面用片状藤皮编成的宽大长凳。春凳实为桯tīng凳)抬出来呢。”

王熙凤喜欢当领导,喜欢发话,你别说,凤姐说得很及时,说得很到位!王凤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