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式饭局口才术
36533600000031

第31章 饭桌上要吃出感情,更要聚出人脉(3)

面对这种情况,主人与在座宾客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教训小伙子不懂礼数,而应该笑着告诉他,“这是寿星公的位置,你要是喜欢这一桌,可以坐边上一点哦,挨着寿星公坐”,这样既不会让小伙子下不来台,又能够一笑化解尴尬。而且碰到这样的“冒失鬼”,食客在心里不舒服之后,更不应该去责备他,要想:“他这么年轻,可能是个刚毕业的学生不太懂礼节,而且看他大口喝饮料一定是渴了,看他流那么多汗,一定是怕迟到,可能路上堵车了,既然他来这么晚,看到有个空位坐下也可以原谅。”这样想着,在场宾客自会不再纠结小伙子的事,而是把注意力转到贺寿上,而且给了小伙子一个台阶下,可谓是“皆大欢喜”。

宽容体现了人格的魅力,蕴涵着友爱、体贴、理解、修养。宽容,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修养。宽容也是一种应酬智慧,包容他人,才不会与人结怨,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埋下隐患。在饭桌上对人多一点宽容,我们就能包容别人的不雅吃相,就能够谅解别人的酒后失言,当然,如果对方是一个充满敌意或者不怀好意的人,我们也可以通过包容和不计较让眼下这顿饭“圆满结束”。在饭局上,遇见“看不惯”的食客,多多包容,开心吃饭,遇见“看不惯”的客人,多多包容,和气生财。

地缘可贵,饭桌上现攀的同乡也好使

在饭局上,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自报家门。一个人说:“我是江西的。”另一个人激动地附和道:“哎呀,老乡啊,我是江西九江的,你是江西哪里的?”这时又有人激动地附和道,“啊呀,我是湖南的,算起来咱们都是老表啊!”饭桌的氛围立马热了起来,想交友的,想办事的,都在这种热烈的同乡氛围中如愿以偿。

所谓“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故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爱故乡,自然也爱那里的人。于是,同乡之间也就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如果都是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者,则同乡之间大多会互相照应。

我国著名的“实业大王”刘鸿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就多次借助老乡的关系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

原籍定海的刘鸿生,经父亲挚友周仰山(与舟山人朱葆三共同筹组上海宁波同乡会并担任同乡会首任会长)的介绍,进英商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当销售员,为他以后自己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国所使用的水泥均为洋货,一半是来自西欧等国,一半是来自欧美附属国以及设在我国境内的几个厂家。直至欧洲战场战争发生,国外的水泥供应锐减,国内只得自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各行各业也在大兴土木,察觉到水泥工业有利可图,刘鸿生决定办一家水泥工厂。经过紧张筹备,其他条件都具备了,但缺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需要一个地位高、名气大、资历深的大人物出面支撑局面。这是因为当时的水泥业在中国还是个新兴行业,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很多。虽然说刘鸿生已稍有名气,但毕竟还是年轻资浅。为此,他就想到了老乡朱葆三,并登门造访。

在略叙了乡情并寒暄一番后,刘鸿生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造访的来意。朱葆三不动声色地问道:“小老乡要办水泥厂,这个念头是怎么想出来的?”

刘鸿生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水泥的前景,还向朱葆三汇报了当年中国的水泥厂家、产量、需求量和发展概况。同时,刘鸿生还用他的市场调研数据证明了办水泥厂实为市场所需。

之后朱葆三又询问了几个问题,刘鸿生的回答都颇得他心。

最后,刘鸿生说:“现今已经万事俱备,只凭朱老一言定乾坤了,这水泥厂您说是办还是不办?”

朱葆三捻须笑道:“既然你筹谋得那么有方,胜券在握,我答应出面就是了。”

刘鸿生这次与朱葆三会面是很重要的。由于有朱葆三出面主持,兴办水泥厂的一切手续,包括登记、注册等,都办得十分顺利。同时,朱葆三出面让清末状元、南通大实业家张骞入股,补足了预备资金的不足。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刘鸿生兴办水泥厂的消息震动了英商设在上海的怡和洋行。因该洋行近年来一直在上海几乎是独家销售设在香港水泥厂的“青州”牌水泥,获利甚厚。而现在刘鸿生也要办厂,这必然会涉及对方的利益。怡和洋行对刘鸿生的水泥厂软硬兼施,但是都没有收到什么效果,最后看在朱葆三这块金字招牌的份上,英商也只好就此了事。

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懂得借助外力,而老乡就是一个助你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外部资源。在老乡的帮助下,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的老乡关系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既然是同乡,那涉及某种实际利益的时候,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老乡圈子内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老乡之间大多会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

如此看来,如何搞好老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多几个朋友,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许多办事资源,这些也许会让你一辈子受益无穷。

既然同乡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前途,那么我们在拓展人脉关系网时就不可忽视它。在外地的某一区域,能与众多老乡取得联系的最佳方式当然是同乡会。在同乡会中站稳脚跟,跟其他老乡关系处得不错,就等于编织了一个关系网络。也许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这个关系网络的作用是多么巨大,不容你有半点忽视。

杨先生是个早年到广州闯荡的游子,现在已在异乡成家立业,家庭生活美满。美中不足的是杨先生的人脉关系网窄小——这是许多闯荡异乡的人常见的苦恼。恰在这时,同在这个城市的几位老乡深感有必要成立一个同乡会,定期聚会,加深感情,以后有什么事大家可以多加照应。

杨先生一接到邀请,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其中并积极筹划,联络老乡、定期组织大家聚到一起吃饭喝酒、安排一些集体活动,杨先生把这个同乡会当成了自己的“家”,并成为“家”中的领导之一。

经过两年的时间,同乡会已发展到具有近300人的规模,杨先生等于多认识了近300人。用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我现在办什么事都非常方便,只需一个电话,或打声招呼,我的老乡都会为我帮忙,而我也会随时帮老乡的忙……”

在我国上下数千年的历史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地区中出过一个显赫人物,往往就会带出一大帮。到了近现代,这个现象似乎特别明显。大批的同乡做了官,形成一定的势力圈之后,这个地方便会邻里和睦、社会安定、经济发达,自然会被说成是“人杰地灵”。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凭借老乡关系办事。所以,平时你也可以定期与同乡聚会,保持联系,有事时自然能得到老乡的及时帮助。

中国人一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一般一辈子一次就够,金榜题名仅限于某个时间段,但是在交通发达,人口流动性很大的今天,在他乡遇到老乡的概率极大。一般来说饭局就是最容易“邂逅”老乡的场所。因此,当你在饭局上遇到一位老乡时,千万不要觉得只点头微笑就行,如果是你点菜,应学着点几个家乡菜来迎合他的口味,在进餐中,你要主动端起酒杯,向老乡敬酒,还要表达思念家乡的感情,引起他的共鸣。即便是酒桌上现攀的老乡,通过一顿饭把他变成故知,也能让你的人生“久旱逢甘霖”。

抬轿子的和坐轿子的人同样需饭局的互动

有人认为,饭局就是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有更多支配权的人寻求关照的一种手段。事实上,只要你是社会中的一员,就需要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换,即使你是领导,也需要获取群众的支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心理现象,有所给予才会有所获得。有权力而不能征服他人,权力就只是摆设而已;如果你有一颗同情心,那你就会拥有许多仅靠权力所无法获得的人心。领导关心爱护下属,下属才会尊重拥戴你,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领导。只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双方的情感融洽,才能做到真正的事半功倍。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都以“给予和回报等值”这一公式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一基础,社会的平衡和凝聚便不复存在。但是奇怪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是看不见这种等值关系的。这时,感激、服从、服务、忠诚等就成为实现交易平衡的补充物,使人们在主观认知上达成某种平衡。

如何能结交人脉,让自己从中受益呢?首先是要善于“攀亲拉故”。有心计的人,善用攀亲拉故的方法加深彼此间的关系,如果是对对方有所求时,运用这层关系,就能让自己所求之事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清朝末年赵某参加科举屡试未中,费尽力气最后总算得了一个秀才头衔,在偏僻的小山沟里当私塾先生,教村里几个儿童以换取日常之粮食与衣物。

赵某虽说未能金榜题名,但博学精深,对自己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经常教学生些“格物致知”之学,虽说山村偏僻,但他对西方的知识仍有所闻,且异常欣赏,于是经常教这些知识给学生。

有一次,为了给学生建一间动植物标本保存室,他想方设法地筹钱,村里借了去邻村,邻村借了就到乡里……最后,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他到了城里,希望找几个老乡想想办法。

当听说有一个老乡现已有家财万贯时,他欣喜若狂,满怀希望地前去借钱,不料这位老乡吝啬异常,一文钱也不给就把赵某赶了出来。

赵某遇到这种屈辱,如何咽得下?不过,冷静之后,赵某想到这个老乡对村里特别是儿童教育非常有用,跟他搞好关系,以后的教育经费就好办了。于是,他想出一计去见这位老乡。

赵某找来族谱,经过认真查找,发现尽管自己的年龄只有31岁,而那位老乡已58岁,但严格来说,那位老乡应叫赵某“表叔”。

最后,在族谱面前,这位老乡再也不敢嚣张,赵某轻松借到了所需的经费。

赵某找到了与这位老乡的裙带关系,借此达到了目的。攀亲结交的技巧并不复杂,只要在与人初次见面时,运用各种方法拉近与对方的感情距离。感情拉近了,陌生感自然也就能快速消除而变得熟悉起来。

海外游子不远万里,跋山涉水,也要归国探亲访友,希望最后落叶归根……由此可见,人们对故乡怀有特殊的亲切感。拜访中的攀亲拉故,就是用这种美好的情感去创造有利于达到目的的心理环境。

攀亲拉故,在一定的场合和情景下,可使陌生变得熟悉,疏远变得亲近,冷淡变得亲热,拒绝变成悦纳,阻挠变成支持。善于攀亲拉故的人,容易与他人产生共鸣,找到共同语言,也更容易得到帮助,它与互话家常一样起着缩短心理距离的作用。

亲与故,往往给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情绪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地点很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而环境影响往往是制约情感和情绪的重要因素。攀亲拉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这也是一种赢得好人缘的艺术。

做人要懂得攀亲拉故,但这绝不是说要我们干一些收买、拉拢的勾当,但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要想说好话、办好事,还应对“宰相家奴七品官”这句话赋予新的理解,即不要轻视身边的任何人,有道是“深山藏虎豹,田野隐麒麟”,更何况100个朋友不算多,冤家一个就不少,越是小河沟越可能会翻大船。在芸芸众生之中,有着无数能够在关键时刻大显神通助你成功的贵人,或陷你于死地的小人。所以,要营造广袤的人脉关系,就要广泛交往,重视饭桌上的小人物,多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