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不光是生意人,就连普通人如果能够在居家过日子的过程中理好财,那么他所具有的财富就可以增值。
财富就是力量
金钱可以给人带来幸福
金钱可以做坏事,也可以做好事,关键在于用之有道,金钱除了满足基本生活花费外,还可用于慈善事业。
在19、20世纪之交,许多曾使美国工业蓬勃发展的大人物开始陆续离开人世,他们的庞大家产将落在谁的手中,不少人都极为关心。人们预料那些继承人大多数将难守父业,会白白地把遗产挥霍掉。
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儿子小洛克菲勒。1905年《世界主义者》杂志发表了一组题为《他将怎么安排它?》的论点,开场白这样写道:
人们对于世界上最大的一笔财产,即约翰·D·洛克菲勒先生的财产今后的安排感到很大兴趣。这笔财产在几年之中将由他的儿子小约翰·戴·洛克菲勒来继承。不言而喻,这笔钱影响所及的范围是如此广泛,以致继承这样一笔财产的人完全能够施展自己的财力去彻底改革这个世界……要不,就用它去干坏事,使文明推迟四分之一个世纪。
此时,在老洛克菲勒晚年最信任的朋友牧师盖茨先生的勤奋工作和真心的建议下,他已先后把上亿巨款,分别捐给学校、医院、研究所等。并建立起庞大的慈善机构,对所建立的慈善机构,老洛克菲勒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但在感情上对这种事业,他还是冷漠的。他更看重赚钱这门艺术,怎样从别人口袋里把钱赚到自己手中,是他毕生工作,也是他生活的惟一动力。
这就给小洛克菲勒提供了一个机会,他同时又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种机会。小洛克菲勒曾回忆说:“盖茨是位杰出的理想家和创造家,我是个推销员——不失时机地向我父亲推销的中间人。”在老洛克菲勒“心情愉快”的时刻,譬如饭后或坐汽车出去散心时,小洛克菲勒往往就抓住这些有利时机进言,果然有效,他的一些慈善计划常常会得到父亲同意。
在12年的时间里,老洛克菲勒投资了4亿多元给他的4个大慈善机构:医学研究所、普通教育委员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劳拉·斯佩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会。在投资过程中,他把这些机构交给了小洛克菲勒。在这些机构的董事会里,小洛克菲勒起了积极的作用,远不只是充当说客而已。他除了帮助进行摸底工作,还物色了不少杰出人才来对这些机构进行管理指导。
1973年,美国政府通过一项法律,把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遗产税率增加到10%,次年又把资产在1000万及1000万元以上的遗产税率增加到20%。即使这样,老洛克菲勒20年中陆续转移,交到小洛克菲勒手里的资产总值仍有近5亿美元,小洛克菲勒捐款的数字差不多同他父亲的相等。老洛克菲勒给自己只留下2000万美元左右的股票,以便到股票市场里去消遣消遣。
这笔庞大的家产落到小洛克菲勒一人身上,大得令他或其他任何人都吃喝不完,大得令意志薄弱者足以成为挥霍之徒,但他从来都把自己看作是这份财产的管家,而不是主人,他只对自己和自己的良心负责。
从走出大学以来的50年中,小洛克菲勒是父亲的助手,然后全凭自己对慈善事业的热情胸怀和眼力花去了82200万美元以上,按照他的看法用以改善人类生活。他说:“给予是健康生活的奥秘……金钱可以用来做坏事,也可以是建设社会生活的一项工具。”
他所赞助的事业,无论是慈善性质还是经济性质,都范围广大而影响深远,而且在投资前都经过了从头至尾的仔细调查。
“我确信,有大量金钱必然带来幸福这一观念并未使人们因有钱而得到愉快,愉快来自能做一些使自己以外的某些人满意的事。”说这话的人是老洛克菲勒,但彻底使之变为现实的却是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对小洛克菲勒来说,赠予似乎就是本职,就是天职,就是专职。在他把金钱捐赠给需要它的人并给他人带来幸福的时候,金钱又何尝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呢?
感受金钱的存在
钱,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对人们这么重要?大多数人想到钱的时候,只想如何赚钱、花钱、存钱,却很少仔细思考金钱的真正意义。
大多数人认为金钱只不过是纸钞和硬币,这完全不正确。纸钞和硬币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们的力量是人类所赋予的。它们只是代表物,表现人们同意的价值。
你可别把钱与日元、英镑、德国马克、美元或政府公债混为一谈。不同的货币,只表示你在使用这种货币的国家,可以换取同等价值的食物、衣服或房子。如果你认为钱是货币,就误解它了。
钱不是物体,而是一个观念、一种想法、一种沟通方式、一种生活物的交换形式,纸钞和硬币本身不是钱,它们只是钱的表现。了解这层关系后,钱的意义才能彰显出来。
钱,像个千面女郎,不同的人对钱有不同的感受。下列几种观点,是一般人对钱的基本看法:
(1)钱是保障。钱可以使你远离阴冷、贫穷、残酷的世界。没有钱,你将会处于失败者的阵营;没有钱,你将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果你在银行有一大笔存款,又有稳定的职业,那你当然觉得有保障。
(2)钱的困扰。有些人一想到钱,就觉得头痛。如果你担心如何赚更多的钱,担心如何保有到手的钱,终日忧心忡忡,那么,钱对你而言,的确是个困扰。
(3)钱是力量。在现实社会里,有钱显然可以获得尊敬和忠诚。富裕的人较之一般的人,可以轻易满足物质上和生活中的欲望。
(4)钱是一种承诺。金钱交易包含两个意义:第一,我们认同交易对象的价值;其次,我们交付的金钱,其价值不会改变,可以由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从第二个观点看来,钱可以说是一种承诺。
(5)钱是动力。就某种程度而言,钱可以造成社会上的互动关系。钱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也不是独立于你、我之外。一个人是否富有,与他的身份、职业有密切关联。一个人和钱打交道,正是发挥他生命动力的时刻,就这个观点而言,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可以代表他的生命力。
以上这些观点并非绝对,不是每个观点对所有人都正确无误。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选择适合自己对金钱的概念。但是有一条极为重要,财富要靠努力去创造,金钱要自己拼命去挣,而不能有其他获取之道。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法则,谁违背了,谁就得付出比金钱还昂贵的代价。
一切从爱钱开始
无论如何,如果不爱钱,就得不到财富。因为爱钱,视钱如命,钱才会逐日增加。钱怎么会躲在不爱钱的人的手中?而一个浪费、不懂得爱惜金钱的人,就算钱跑入怀里,也会很快地逃走。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我们讨厌某个人,自然不希望与他接触,他或许也有这种感觉,也避免和我们交朋友。类似的人际关系不正说明财富的问题吗?只有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渴望富有,才能摆脱贫困,也会得到财富。先有喜欢,然后才有接近的机会。就像谈恋爱一样,对于自己心仪的人,我们都会想办法与他见面,或是想像着彼此见面时的欢乐情景。
商场上,有钱经常能使谈判顺利,事业因而蒸蒸日上。所以,生财之道,就是要先“爱钱”。这是相当重要的。
乔·坎多尔弗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的瑞查孟德镇,1960年,当他的第一个孩子米切尔降生时,每周56美元的收入使这位数学教师的家庭生活出现了困难,他开始觉得钱是多么的重要了。
在坎多尔弗就读于迈阿密大学时,一家人寿保险公司曾向他出售过保险;现在,这家公司寄希望于他向大学生们推销各种保险。在基本通过资格测验后,保险公司录用了他,并答应每月付给他450美元,条件是他必须在未来的三个月中出售10份保险或赚取10万美元的保险收入。这对于只是个数学教师的坎多尔弗来说,真是太难了,但是,他太需要钱了,同时他的妻子也很支持他,他努力熟悉每一件与人寿保险有关的事儿。为了奋斗,他在警察局以每月35美元租了间小屋,并把妻子送回娘家。他给自己制订好一份计划,可事情与他预料的大不相同,在工作的第一天,他花了16小时与7人谈生意,却没有一个成功的,他停食一天以示惩罚。但他没有灰心,不断的努力使他在第一个星期就获得了92000美元的销售额。同年12月,坎多尔弗再次与保险公司签订了6个月代理商的合同。同时,作为对坎多尔弗的鼓励,公司付给他18000美元的酬金和奖励金。从那时起,坎多尔弗就知道了他这辈子应该干什么,他找到了终身的职业。
为了干得更好,每天坎多尔弗要比别人多干几个小时,别人的一年相当于他的一年半。坎多尔弗不仅延长工作时间,还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坎多尔弗在他的工作时间内,从不干没目的的事。就连他每天吃饭均有意义:如果他与某人一起吃饭,则他或许是一位顾客,或许是一位能有助于坎多尔弗赚钱的人;如果他单独一人吃饭,则他或许在接电话,或许在阅读与他的经营业务有关的资料。一天之内他对人说的话均与工作有关系,他所阅读的每本资料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经营业务有关。他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一位曾向他询问如何使销售额翻番的年轻人,结果,那个年轻人的销售额增加了3倍。
坎多尔弗恨不得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他说:“我觉得人们在吃睡方面花费的时间太多了,我最大的愿望是不吃饭,不睡觉。对我来说,一顿饭若超过15~20分钟,就是浪费。”皇天不负苦心人,1976年,坎多尔弗的推销额达10亿美元。
坎多尔弗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我成功的秘密相当简单,为了赚到钱,我可以比别人更努力、更吃苦,而多数人不愿意这样做。”坎多尔弗的故事,足以说明问题,只有你需要钱,爱钱,对财富充满强烈的欲望,你就会为了实现你的欲望而比别人更努力、更吃苦,最终拥有别人意想不到的财富。
美国纽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山姆·詹纳斯,曾对数百名不靠家庭而致富的百万富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白手起家的富翁们,在某些性格上均有共同性。于是,他认为,任何人只要能够培养成这种“通性”,他们都可以赚取大笔金钱。
他概括出来的这种“通性”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就是你必须对金钱充满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其二,必须一心一意为工作卖力,每星期做满7天,每月30天,每年360天。其三,必须要有极大的忍耐性和坚毅精神,不因工作偶遇挫折而气馁,永远坚持自己既定的信念。其四,必须不因为工作的贵贱而取舍,只要有钱赚又不是为非作歹的,一般人不屑干的工作,都乐于接受。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获取财富,那么就让你的金钱欲望强烈起来,就从“爱钱”开始吧!
财富依附机遇
贫富之间的距离就是机遇
人与人之间的穷富没有距离,却因机遇被利用的积极与否,而形成了三六九等。
克朗宁先生本来在波士顿一家百货公司里当打字员,工作辛苦,薪水却不多,一个月才2000多美元,仅够一家八口人勉强糊口,不致挨饿。但不幸的是,克朗宁却意外地卷入到一桩纠纷之中,失业了,他们一家的生活,现在只有靠他妻子替人家洗衣服来维持了。
有一天,他在教两个大孩子认字,忽然来了一阵风,把桌上的纸吹走了,掉得满地都是纸张,他气恼万分,蹲下身去把纸张逐一捡起来,叠成一叠。他无意中想到,假如用一个小夹子把这些纸夹起来,这样不是不会被风吹走了吗?
这样的夹子,不是没有。可是市面上卖的夹子体积很大,用起来不方便。如果有人想出一种轻便的夹子把纸张夹住,那是多好的事啊。
有一晚,他刚刚用铁线替他太太编好一个篮子,剩下一些零碎、长短不齐的铁线丢在桌子上。他随手拿起一条,无目的地摆弄着,进而扭向东,时而扭向西。这时,他的丈母娘在给孩子们讲一个民间故事,最后附上的几句格言,深深打动了他的心:
“太阳下的每下次祸,
必有法子补救,或者没有法子补救。
若有,去寻求补救。
若无,不要有内疚。”
他重复着这几句话,想到自己的失业,孩子们的失学,太太的操劳,丈母娘的眼泪,他也想到那个夹文件的小夹子。忽然,他灵机一动,就把那根小铁线扭成一个回形夹子,把它夹在一叠纸张上,拿起来一看,居然把纸张夹得牢牢的。
他一兴奋,又扭起第二个,扭得更美观些。再扭第三个,当然又更进一步。不由得令他想到:如何能够把这些铁线夹子扭得更快,更好。想了好几天,扭了好几十次,他终于想出制造“万字夹”的方法来了。
他和妻子商量好一会,希望他太太能想办法向人家借来2000美元,试行制造这种万字夹出售。他的妻子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几番奔,才向人家借来2000美元钱。他就用这2000美元钱制造成了一架小型的手摇机器,买进了几十磅铁线,开始制造万字夹了。
制好以后,他又亲自拿着万字夹到各文具店推销。因为是新产品,不知道销路如何,所以大多数文具店不肯代销,只有少数商店勉为其难答应代销。
没想到,由于是新产品,而且用起来确实很方便,用的人倒不少,订购万字夹的文具店越来越多了,有不少店主,还亲自跑到贫民区去找他要货。
八年后,克朗宁成为了拥有八家大工厂的万字夹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