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求亲戚办事的妙法
亲情是办事的上选“桥梁”
重视伦理道德,重视人伦关系,重视亲戚朋友间的友谊,这是东方人处世的显著特征。当置身于人伦关系之中,也许你得到了亲友的资助,与亲友们和谐共处,办起事来左右逢源。也许你与亲友们关系疏远,或者被亲友抛弃,乃至于众叛亲离。
无论你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无论你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处境,友谊至关重要,亲友们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无论从精神因素而言还是从物质因素而言,概莫能外。
人们称为“台湾经营之神”的台湾首富王永庆,曾经利用姻亲关系来为自己办事。有人曾这样说,要了解王永庆在商场一帆风顺的原因,还要了解台湾三家大家族的背景。这里所说的台湾三大族,就是王永庆、辜振甫、蔡万春。台湾的三大家族核心人物就是警备司令陈守山上将。陈守山的女儿嫁给蔡万春的妹妹蔡玉兰的儿子曹昌祺,而蔡万春的妹夫曹永裕也是台湾的富商。陈守山另一女儿又嫁给王永庆的弟弟王永在的儿子,而陈守山的堂兄陈守实又是台湾信托总经理辜殊松的妹夫,辜振甫亦是台湾信托等台湾大企业的经营者。
港台报刊曾这样评价:在台湾,警备司令的权力非常大,可说是拥有直接影响民生最大权力的人。台湾三大家族与警备司令有了亲戚关系,办事自然方便得多。这一评论,道出了亲戚关系在办事中的重要作用。
李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老板,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他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百万富翁。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在短短几年内拥有数目可观的资产呢?
在一家报纸的记者采访他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自身的努力与勤奋固然是我成功很关键的因素,但我的成功还来源于亲戚的帮忙。我的亲戚很多,在我未发达时,我就经常拜访他们,以致彼此间关系都特别好。后来,在公司小有规模后,我仍不忘经常性地与他们保持联系,正是因为这种密切来往,我的亲戚都对我非常不错。刚创业的时候,资金有一半是由他们筹借;办公司遇到困难时,也多亏他们的帮助与鼓励;就是他们中的一些人,现在也在公司里帮我的忙,是我得力的助手……总之,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我最注重的就是亲戚关系,也正因为我的经常性走动,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李先生的话,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亲戚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俗话说:“是亲三分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能从亲戚那里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当然亲戚的关系也需要维持,否则,就可能造成“远亲不如近邻”的局面。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亲戚间的亲近关系呢?
最重要的就是,亲戚间应该经常走动,常来常往,联络感情。
“不走不亲”,“常走常亲”,这是中国人一贯的观点,只有经常礼尚往来,才能沟通联系,深化感情,密切亲戚关系。
“常来常往”,首先表现在一个“往”字。这个意思就是说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常到亲戚家走走、看看,聊聊家常,联络联络感情,这样是非常有益的。
亲戚与亲戚来往,除了一个“往”字,还要一个“来”字。它的意思是除了经常到亲戚家走动外,自身也要经常性地邀请亲戚们到家里做客,利用自己的空间与亲戚联络感情,做一回主人,热情款待他们,让他们有一种自己家的感觉,时间一久,亲戚之间的关系就会处得异常融洽。
也许,就是如此平常的“常来常往”,才会在以后的关键时刻,得到亲戚的一臂之力。所以,不要以为“常来常往”是没用的,不必要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要掌握运用这个技巧。
借亲戚之“名”办事
我们的亲戚之中可能不乏一些有权有势者,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使用他们的权力来为自己办事,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用一下他们的名声办事。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求一些有地位、有名望的亲戚为自己办事时,亲戚碍于身份,不好直接出面,但我们打着他的大旗,去求别人办事,出于人情世故,他们往往也会给一些面子。
小王在一家单位上班,最近单位有一个新项目需要申请一笔资金。而主管这件事的某部门领导李先生却是个很“不好说话”的人,小王所在部门的几位领导轮番上阵,好像都没什么效果。
正在领导都一筹莫展之际,小王想起自己的伯父是位“大官”,借伯父之名可能会有效。打定主意后,小王就自告奋勇,想试一下。领导在无奈之际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二天,小王带着礼品去了李先生家,一番寒暄后说:“我伯父常称赞你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说有一年……”
听小王这么一说,李先生好奇地问:“请问你伯父贵姓?我认识他吗?”
“噢,我伯父就是王××,王局长。”小王装作很不经意地回答。
“啊,我说呢。难怪你知道这么多。你伯父可是个响当当的大人物啊,只可惜平时没机会见。”李先生感慨道。
“有机会,我帮您引荐一下。”小王说。
“那太好了。”
……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借亲戚之“名”办事有多容易,简直就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当然,借亲戚的名声办事,需要有权有势的亲戚,并且要办一些正当的事情。如果借亲戚之“名”去办一些鸡鸣狗盗的事情,那么不仅会坏了亲戚的名声,而且自己也会遭到众人的耻笑。
现代社会,巧借亲戚之“名”办事的手段已被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各领域广泛运用,而且大有日趋扩展之势。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来说,有时能巧借名人亲戚,同样可以达到为自己办事的目的。
我们常说,“有权不用,过期无效”。其实换句话说就是:有关系不用等于浪费资源。人缘关系已经被人们视为一种有效的资源,这是不争的事实。谁使用好了它,谁就能发展得更快,谁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巧妙攀亲好办事
中国自古就有“沾亲带故”一词,“沾”可以理解为攀附,它是利用亲戚关系的一个好方法。
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复杂,许多人的信念开始蒙上了一层金色的膜,他们已不再重视原先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了,一切都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为先。因此,成功者有之,失败者更有之,成功了固然可喜,可失败的人呢?许多人也因此困惑于求助无路的烦恼之中,这时,大部分人会顺应“时代的潮流”,在“送礼风”的鼓吹下,去求爷爷、告奶奶,当然,这“爷爷、奶奶”也不会那么轻易地帮你,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之上,你才有可能会摆脱失败的痛苦。
但,这时的你,不妨拿出这种精神,去求助于你的亲戚。毕竟,在任何社会,亲情永远是最可贵的!
运用亲情有一个原则,就是需要有一种“踏破铁鞋”的精神,要有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通过一定的能力,去找寻亲戚关系。
其实,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大规模迁徙,以及人际交往的减少,许多人的亲戚交错分布在各个地方,致使亲戚之间存在着互不认识的奇怪现象。因此,就会有一些“得道”的亲戚你并不知道。
然而,一旦自己陷入困境,需要求助的话,这些亲戚也许就是能帮助你的对象。千万要注意提醒自己,放下架子,厚起脸皮,七大姑八大姨地去找、去拉亲戚,也许就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你的事就顺利地办妥了。
民国大军阀曹锟就是靠千方百计攀亲爬上去的。
当时,清廷批准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后,曹锟便投入袁世凯的账下。
此时袁已成为慈禧太后十分倚重的人物,曹锟只当了一个小小的帮带。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升迁,非得依靠袁世凯不行。曹锟庆幸自己以前东游西荡的贩布生涯使他已学会了一套喜欢吹拍、见风使舵的本领,可一直苦于没有见袁世凯的机会。
正当他徘徊彷徨、十分苦恼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天津宜兴埠曹克忠与袁世凯原系世交,而且曹锟还和曹克忠算是沾点亲,不过这种亲太远了,可以说是八竿子没打着的那种。于是他备了一份厚礼,从小站跑到天津,登记求见曹克忠。拜见曹克忠时,曹锟口若悬河与曹认宗攀亲。曹克忠在曹锟花言巧语的蛊惑下,认他为族孙,并且答应由他的姨太太出面向袁世凯说情。
俗语说“是亲三分向”。因此,曹克忠的姨太太没少在袁世凯面前替曹锟说话。有了这个内援,加上曹锟的逢迎阿谀,他很快受到重用,几年间由一个小帮带爬上了总兵职位。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巧妙地攀亲。
在求助亲戚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同为亲戚,但也有亲疏之分,在求助关系比较疏远,不常联系的亲人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以情感亲”逐步攀附,使其能够接纳你、帮助你。
让亲戚办事也要投桃报李
在传统的亲戚交往中,往往存在着一种误区,那就是:亲戚关系是一种血缘、亲情关系,彼此都是一家人,互相帮忙办事都是分内之事,都是应该的,没必要像其他关系那样客套、讲礼。其实,有这种想法就是大错而特错了。血缘的关系虽说是“割断了骨头连着筋”,但亲情的维护与保持也在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帮助与知恩图报上。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作为亲戚的甲方若是一味地照顾、帮助乙方,而乙方则回报以不冷不热、不谢不颂的公事公办的态度,时间长了,甲方必定会生气,认为乙方是不懂人情、不值关照的冷血动物。若乙方依然故我,认为甲方帮助他是应该应分的,那甲方必然会终止与乙方交往。相反,若乙方知恩懂情,虽然没有什么物质好处回报,但经常以自己的劳动力帮甲家做点家务活、跑跑腿等作为感谢,甲方也会得到心理平衡,也是愿意与乙方继续交往下去的。
事实上,不论是一般关系还是亲朋好友,甚至是父母,都愿意听到一句别人对他们的感谢话,虽然他们的付出有多有寡,但受惠人一句滚烫贴切的话无疑对他们是一种心理的补偿。
对热情相助的人,在物质上给以回报,也是一种不失礼节的方式。物质回报虽然不是亲戚间交往的主要方式,但它毕竟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提倡淡化物质交往,不是要取消物质交往,而是要让这种交往多一份真情,少一份铜臭。
李凌今年27岁了,能力很强,做过几年的生意,小发了一笔。但他不满足,总想干个大点的才过瘾。刚好村里的鱼塘要对外承包,他有心把池塘承包下来,只是手头的资金还是不够。
他左思右想,想到了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是他母亲的表弟,按辈分应该叫老舅的,在县城承包了一个企业,经营得不错,是县城有名的“土财主”。可是李凌想到自己与他关系疏远,好长时间没有走动了,贸然前去,显得突兀不说,事情肯定办不了。怎么办呢?他决定先把关系搞好,和这位老舅亲近起来。他打听到这几天老舅身体不太好,时常犯病,就看准时机,拎了一大包的滋养品,来到老舅家。
“老舅啊,有些日子不来看你了,您老人家怎么病了呢!年纪大了,可要多注意身体,别太操劳了。我这里有点好东西,您好好滋补一下,身体肯定会好起来。”李凌非常热情地说,并把东西放到了老舅的桌子上。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虽说两家好长时间不走动了,但今天外甥拎了那么多的东西上门,而且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这位老舅心里格外高兴:“小子,你今天能过来,老舅我就别提多高兴了。今天中午咱俩喝两杯。”于是李凌就留下热闹了一番。
自此两家关系好了起来。以后李凌隔三差五地来看他的老舅。老舅视李凌如亲生儿子一般。李凌一看时机成熟了。这天他拎了两瓶酒来到老舅那里,两人喝了起来。李凌说:“老舅,您老人家对我真是太好了,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啊。”“孩子,什么都不要说了,咱两家谁跟谁啊,我是你长辈,往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和你老舅开口。别的不说,怎么你老舅也是有身份的人。”李凌听后,故作激动万分之样,并连忙把承包鱼塘的事情说了。
老舅以长者的口吻说:“好啊,有志气,有魄力,老舅大力支持……做人就应该干一番事业。想法很好,不过具体做时一定要慎重,年轻人千万不能急躁。”李凌连忙点头称是,接着把资金短缺的事情也说了出来。最后,李凌顺利地从老舅手里借到了3万元并承包了鱼塘。 李凌正是凭借着与老舅的亲密交往,才获得了老舅的大力支持。这是一种典型的投桃报李法求亲戚办事。
当然,现代的经济社会里,尤其是与经商有关的事,谁帮忙都讲究经济利益,而感谢帮忙的最好方式就是“投桃报李”。
需要注意的是,“投桃报李”是一种互逆的过程,也就是说,除了可先“投桃”后得到亲戚的“报李”,也可先得到亲戚的“报李”后再“投桃”。求助于亲戚时,在亲情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先“投桃”与先“报李”都是无所谓的。先允诺“投桃”,从而得到对方的“报李”,往往对事情的成功更有好处。
清朝中期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很善于用这种先“报李”后“投桃”的技巧去利用亲戚关系。
一次,胡雪岩为了购进一批昂贵的珠宝,需要一大笔钱,但自己手头根本没有那么多现银,找别人借又因为数目太大,别人不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