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看就懂博弈思维
36474700000010

第10章 经济篇——参透经济学中的博弈思维(3)

文8:在垄断竞争中,产品是有差别的。

文9:市场上有许多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

文10:企业不必考虑对手可能做出的反应。

文11:当有其他妄图与垄断企业分割市场时:

文12:垄断企业甲:使用威胁阻挠策略

文13:当乙进入市场后,甲没有阻挠。

文14:垄断企业乙:分析后得到如果甲阻挠,将会有损自身利益。

文15:甲乙共同分享市场收益。

文16:进入垄断市场的方法

文17:在博弈中,一个大小恰当的威胁应该是足以奏效,又足以令人信服。

“一毛不拔”的完美结局——帕累托最优

墨子的徒弟去见杨朱,说:“先生,如果你拔掉一根毛,天下因此能得利益,你干不干?”杨朱说:“不干。”墨子的徒弟不爽,出了杨朱的屋,遇到杨朱的徒弟,就跟杨朱的徒弟说:“你的老师一毛不拔。”杨朱的徒弟说:“你不懂我老师的真意啊,我解释给你听吧。”于是,两人就展开了一段对话。

杨朱的徒弟:“给你一万块,揍你一顿,你干不干?”

墨子的徒弟:“我干!”

杨朱的徒弟:“砍掉你一条腿,给你一个国家,你干不干?”

墨子的徒弟不说话了,他心知再说下去杨朱的徒弟肯定会问:“砍掉你的头,给你天下,你干不干?”这还真不能随便答应下来。

杨朱的徒弟于是继续解释说:“毛没了,皮肤就没了;皮肤没了,肌肉就没了;肌肉没了,四肢就没了;四肢没了,身体就没了;身体没了,生命就没了。不可小看个体,现在当权者要牺牲百姓去满足自己的私心,将百姓的天下变成自己的天下,这怎么行?如果每一个小民都能尽自己的本分,该耕田的耕田,该纺织的纺织,一个个的小利益积累起来,就是天下的大利益了,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无利而无不利’了。”

这就是“一毛不拔”的典故来源,其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但对杨朱的这种观点,西方功利主义持不同观点。

比如说,假设一个社会里只有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快饿死的乞丐,如果这个百万富翁拿出自己财富的万分之一,就可以使后者免于死亡。但是因为这样无偿的财富转移损害了富翁的利益(假设这个乞丐没有什么可以用于回报富翁的资源或服务),所以进行这种财富转移并不是帕累托改进,而这个只有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快饿死的乞丐的社会可以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的。

这里可以与古典功利主义的标准作比较。按功利主义的标准,理想的状态是使人们的福利总和最大化的状态。如果一个富翁损失很少的福利,却能够极大地增加乞丐的福利,使其免于死亡,那么社会的福利总和就增加了,所以这样的财富转移是一种改善,而最初的极端不平等状态则是不理想的,因为它的福利总和较低。所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功利主义认为,应当“拔一毛而利天下”,为了提高福利总和可以减少一些人的福利。但现代西方经济学出现了一种最佳的方案——“帕累托最优”,即在提高某些人福利的同时不减少其他任何一个人的福利。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的状态。帕累托最优只是各种理想态标准中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一种状态如果尚未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它一定不是最理想的,因为还存在改进的余地,可以在不损害任何人的前提下使某一些人的福利得到提高。但是,一种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也并不一定真的很理想。

帕累托最优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而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非常重要的标准。

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文1:大标题:帕累托最优

文2:“帕累托最优”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并命名的。

文3:维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1848年7月15日—1923年8月19日),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洛桑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文4:帕累托未达到最优的状态

文5:乞丐和富翁之间未达到帕累托最优

文6:富翁财产有了损失

文7:乞丐得到了富翁的补助

文8:帕累托最优: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文9:“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这与博弈论中的“猎鹿博弈”有很多相似之处:

文10:在“猎人博弈”中,两人合作猎鹿的收益对于分别猎兔具有帕累托优势。

文11:比较原来分别猎兔的境况,我们说境况得到了帕累托改善。

文12:满足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文13:交换最优

文14:生产最优

文15:产品混合最优

文16: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文17: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文18: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

文19:两猎人达到帕累托最优。

女方为何索要彩礼

现在有些地方仍保留着送彩礼的习惯。男子娶亲时,要给女方一定数额的钱,多则上万,少则几千,视男方的家庭状况而定;另外,还要准备一定数量的猪肉给女方,此肉称为“礼肉”或“离娘肉”,这是数十种彩礼中必不可少的一种。

但是这种风雅而有趣的“彩礼”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如今,中国人结婚时的“彩礼”都是直指金钱,让那些穷困而盼媳妇的家庭不堪重负,甚至因此而闹出打官司的事情来。湖北荆州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结婚仪式已举行,但老岳父却因女婿没给5000元彩礼而不准女儿回婆家,并让女婿回家拿钱来才放人。男方盖房、结婚已花光了积蓄,一时无法凑这么多现金,老岳父就一直把女儿留在娘家。女婿一怒之下把老岳父给告了。

一般而言,在农村结婚,房屋是必需的。此外,还需要一系列家用电器(包括彩电、冰箱、音响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大量的衣物和婚宴酒席费用。这样平均算起来,在农村结婚所需的全部费用在5~7万元。这笔钱在城市工薪阶层中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大部分人为了这件人生中的头等大事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伤透了脑筋。

为什么索要“彩礼”的行为成风?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婚姻是一桩交易,交易双方为男方和女方,其中男方为需求方,女方为供应方。供与求,双方必然涉及信息的因素。城市中讲求自由恋爱,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具备充分了解的机会,信息较为对称;而农村中大多数人还沿袭着古老的传统——经人介绍,然后步入婚姻殿堂。男女双方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恋爱阶段,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交易双方对对方的情况出于某种原因而了解不充分,因此也会导致供求双方在交易中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意图。根据现实条件,通过自由恋爱、正常交往来了解男方的可能性不大。在由媒妁之言促成的婚姻中,媒婆似乎成了信息传递的唯一渠道。但媒人在促成一门亲事后还大有利益可图,因此通过媒人来了解男方,也不能尽识“庐山真面目”。男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就很难消除。

有这样一家婚姻介绍所,他们在给一位单身女郎介绍男朋友时,从中挑了一位男士的征婚广告,广告说这位男士长得英俊潇洒、仪表堂堂。单身女郎可能不会相信有这么好,这时婚介所的人就让她看了一小段关于此男士的录像。如此一来,再加上婚介所小姐的一番夸赞和劝说,这位单身女郎也极为动心,于是与婚介所达成这笔“交易”。

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女郎发觉上当了,这位男士的确是仪表堂堂,但他有严重的口吃症。但是婚介所绝不会因此负任何责任,因为他们当初提供的信息的确是真实的,他的确长得帅,但这个信息是不完全的:他有口吃症。

而婚后男性的生活能力以及精神上对女性的关怀程度又都是女性在婚前必须要考虑到的,而这些来自媒婆和婚介所提供的信息又都是不确定的,为了弥补这可能造成的损失,女性在婚前通过彩礼预先得到补偿,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而且彩礼本身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也促使了交易的达成,即婚姻关系的确立。

文1:彩礼中隐藏着的经济学原理

文2: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男方送女方彩礼的婚俗,男在娶亲时,要给女方一定数量的礼钱,才可成婚。这种现象产生,与一个经济学现象有关,即信息不对称。

文3:在经济学领域,我是需求方,为了能讨到媳妇,我可能会隐瞒一些不利信息。

文4:在经济学领域,我是供给方,结婚时一辈子的事儿,害怕男方提供信息不全面。

文5:解决方案

文6:我送女方一些彩礼,以补偿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

文7:我对他了解的不深,必须收一些彩礼,才会放心嫁给他。

文8:信息不对称对交易市场的影响

文9:在信息交易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另一方么有掌握,称为信息不对称。例如在二手车的买卖中,卖主就比买房更加了解车辆信息。

文10:二手车市场

文11:每一辆车的好坏以及价值我都一清二楚。

文12;三辆车的外观看起来都一样,我就依据二手车的平均价来出价吧!

文13:好车

文14:中等车

文15:烂车

文16:3万元

文17:2万元

文18:1万元

文19:卖主

文20:买主

文21:平均价为2万

文22:市场行情过低,好车不卖了。

文29:好车退出

文23:我最多只愿意支付2万元买车

文24:市场行情过低,中等车业不卖了

文25:平均价下跌为1.5万

文26:中等车退出

文27:愿意支付1.5万买车

文28:市场行情太低,只能卖品质差的车

文30:只剩下烂车可选择

文31:二手车市场都是品质不好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