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星云大师讲人生智慧大全集
36460100000040

第40章 教学相长——星云大师谈教与学(2)

人非圣贤,总是难以做到尽善尽美,自然也难以避免会有瑕疵。虽不能面面俱到,但在茫茫的人生路上,还是要时刻给自己亮起一盏心灯,照亮方向,磨砺品性,把人做好。

【星云开示】

星云大师曾经有一位徒弟,大学毕业之后又到海外求学,在夏威夷读了硕士,又到耶鲁攻读了博士学位。学成归国之后,他前来拜会星云大师,并求教说:“师父,我现在已经是博士了,以后还要再学习什么呢?”大师淡然一笑,回答说:“学习做人。”

成长必须慢慢来

【智慧分享】

人生中很多事,即便是最亲密的人,也不能互相替代。比如,只有自己吃下去的饭才是营养,只有自己读过的书才是知识,只有自己经历过的苦乐才是真的人生。

【人生道场】

有一天,妈妈看到小孩子在写作业,她爱子心切,于是对宝宝说,“孩子,你睡觉吧,妈妈来替你写作业”。就这样妈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帮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事,浑然不觉自己的教育出了哪些问题。直到又一天,孩子的手被小刀割破了,他哭着对妈妈说,“我的手好痛啊,妈妈快来替我痛一下吧。”这个时候,妈妈才惊觉,原来人生的很多事是不能代替孩子做的。这是星云大师在《宽心》中讲到的一个故事。故事虽短,却引人深思。

现代社会,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成长太慢,所以凡事亲力亲为,总是希望可以替他们把一切都做好。以为代替孩子做事,就可以让他们快点成熟起来。殊不知,这只能适得其反。人生中的很多事,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或是最亲最近的爱人,都是无法代替的,比如生命的爱恨离别,比如成长的苦辣酸甜。这些事只能自己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这都是人生无法跨越的阶段。遇到这样的事情,只能慢慢来,一步步走,才能逐渐克服各种问题,学到应有的经验。

就像有的家长在支出孩子的缺点时,常常急于求成,恨不得将孩子所有的缺点和弱点都一条条地列出来,一下子就全部都改正。其实,这样往往达不到实际的效果,所谓欲速则不达,正是这个道理。所以,莫不如慢慢来,一次改掉一个缺点,然后不断地检查并且再慢慢地增加一次改掉的缺点数。这样,效果反而更好些。

《孟子·公孙丑上》有则寓言,说的是宋国有个种田人,为了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下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他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田里的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后,忙到田里去看,只见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今天用来比喻强求速成反而坏事的成语“揠苗助长”,就源于这个故事。

植物生长必须依赖一系列条件,比如:要有适宜的温度,要有适量的水肥,还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等。那个浮躁的宋国人急于求成,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费了半天力气,却把事情办砸了。

生活中往往也存在着一些人,如上述寓言中那个拔苗助长的人一样,一心只想着求大、求多、求快,而不去注重事情最终的实际效果。这种情况与明代边贡《赠高子》一诗里的描述非常相像:“少年学书复学剑,老大蹉跎双鬓白。”是讲有的年轻人刚要坐下学习书本知识,又想去学习击剑,一心贪多,以至于如此之浮躁,让时光匆白白地溜掉,到头来只落得个白发苍苍而一事无成。

而自傲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的压力太大,急于求成、烦琐忙碌,而且缺乏信仰、过分追求完美等社会问题的出现,便心生浮躁,而在教养上的表现,就是急于替孩子出头,帮助孩子摆平一切的问题。

星云大师曾说:“怎样栽植,就会怎样收成。”每一分收获的背后自有一分耕耘。家长田里的“追肥”永远也无法帮助孩子田里麦苗的成长。爬山走路、吃喝拉撒欢愉痛苦,都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成长。在这场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无论是作为家长或是自己,都要时时放宽心,事事放耐心,一点一滴,从心里克服浮躁与不安,才能获得宁静而平和的成长。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垒成泰华岑。”这一出自宋代陆九渊《鹅湖教授兄韵》的诗句劝喻人们: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形成苍茫大海;拳头大的石头累积起来,就能形成泰山和华山那样的巍巍高山。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的不是“妈妈帮你做”,而是应该告诉他:不论自身条件与客观条件如何,只要勤勉努力,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都能走上成才之路。

【星云开示】

人生有哪些事是不能代替的呢?

一、爬山走路不能代替。

二、吃喝拉屎不能代替。

三、生老病死不能代替。

四、因果业报不能代替。

五、让人接受不能代替。

六、思想意识不能代替。

七、忧悲苦恼不能代替。

八、进步成长不能代替。

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

【智慧分享】

如水入江海,土化大地,真正的教化都是一种无声的滋养与培育。就像再多耳提面命的教育,都不如言传身教所能给予的智慧、坚韧与勇气。

【人生道场】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诲、警醒,同时也是一种感染。真正的育人之道,不仅要有语言的点化和开示,也要有行动上的感化和启发。有时候,语言的力量是微薄有限的,在行动中真正表现出高远的境界与修为,才会让孩子在无形中受到体悟到智慧的真谛。在教育之道中有一则“言传身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在后面,哭哭啼啼地闹着也要去。她就哄孩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准备杀猪。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罢了,你怎么当真了呢?”曾子说:“和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他们没有分辨的能力,都是效仿着父母的样子做事,听父母的指教成人的。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学骗人啊!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也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办法呀!”说完,他就把猪杀了。

曾子的故事流传至今,虽也有很多人嘲笑他的刻板,但更多的还是赞赏。星云大师曾在提到这个故事时总结说,“教育儿女,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态度和方法,要慈严并施,耐心诱导”。换句话说:身教胜于言教。说一套做一套的话,就很难再孩子的面前树立良好的威信。这一点就连佛陀度人也不例外,他经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度脱苦海中的芸芸众生。

佛陀降生于古印度,成道后,四处游化,阐示着人生的真理,广说佛法之要,教化了无数的弟子。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这一天,佛陀亲自巡视弟子的房间,看见一位比丘躺在床上,于是问道:“你的身体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烦恼?”这位比丘很想向世尊恭敬地礼拜,于是努力地想撑起身子,但是因为疲惫不堪,所以根本无法起身。世尊见状,慈悯地来到比丘身旁慰问:“你怎么病得这么重,却无人照顾呢?”比丘说:“出家至今,我生性懒散,看见病人也不曾细心照料、关怀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前来关心,我真是感到惭愧啊!”

佛陀听完后,便亲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秽物,把比丘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帝释天看到佛陀的慈心,也前来用水洗浴比丘的身体,而佛也以手轻轻地抚摸比丘。顿时,比丘身心安稳、全身舒畅,一切苦痛顿时化为清凉。

佛陀这时对比丘说:“您出家至今甚为放逸,不知勤修出离生死、解脱烦恼,所以才会身染疾苦,希望你从今天起,要精进用功。”当比丘听完后,便至诚地向佛陀顶礼忏悔:“佛啊!承蒙您的探望与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摄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轮回六道了。弟子从今日起,一定会发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比丘因为知道真心忏悔并且精勤办道,后来即得证阿罗汉果。

佛陀不畏劳苦、不避污秽的行为感动了比丘,让他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向佛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敦促着他修成了正果。

杜甫有诗《春夜喜雨》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对教育之大道的最佳表达。真正和谐有效的教育,必定是以“以身作则”的观念为基点的,它不会是某种观念、知识、想法的强制传达,也不是让被教育者钻入一个设定好的框架,而是以自身的行动感染人、鼓舞人、启发人,让被教育者发现自己、完成自己、发展自己。

最伟大的教育,是无声的,它的力量就像杜甫诗中的春雨,润泽万物,细致无声。

【星云开示】

教育儿女,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态度和方法,要慈严并施,耐心诱导。你不以框架束缚儿女,儿女就能尽其特性,发展自我。儿女懂得谦恭仁爱,明因感恩,修正身心,才是教育之道。

一切的过程都结束于实践中

【智慧分享】

纸上得未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学习还是修禅,一切都要落实在行动上,再好的希望,没有行动也只是一纸空文。

【人生道场】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满腹经纶却不知如何运用的人被称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的“矮子”很多,既有赵括纸上谈兵成为千年笑柄,又有马谡痛失街亭万古遗恨。所以古人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行,既是行动,也是行走,行动是一种随时而发的实践,行走是永远身在途中的状态,也就是说,修行与学习相伴相随,永远都不会停止。

唐代的智闲和尚曾灵佑禅师为师,有一次,灵佑问智闲:“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呢?”

“还在娘胎里的时候,能做什么事呢?”他冥思苦想,无言以对,于是说:“弟子愚钝,请师父赐教!”

灵佑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阅经典,但没有一本书是有用的。他这才感悟道:“本以为饱读诗书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场空啊!”

灰心之余,智闲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于是他前去辞别灵佑禅师,准备下山,禅师没有任何安慰他的话,也没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闲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还过着和原来一样的生活,但心里总是放不下禅师问他的话。有一天,他随便把一片碎瓦块抛了出去,瓦块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智闲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

他终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于是他立即赶到灵佑禅师身边说:“禅师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了题意,我今天怎么会体会到顿悟的感觉呢?”

真正的学禅绝不仅仅是参参禅,念几句弥陀,更在于参悟禅宗道理,在于以慈悲的“行”来实践开悟的“知”。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纸上得未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自己在经典中学到,还是由圣人大德告知,都不是真正的懂得,仍然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来参悟。

佛法是需要修证的,一个人去修证、实践佛法不一定能成佛,但一个不去修证、实践的学佛者则绝不可能获得解脱。星云大师主张人要实践的原因也是在此。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所以,并非埋头死读书,读书破万卷与在读书中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如此,学习才能多有所获。

星云大师曾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望改以现代文,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者礼敬诸佛,我愿自今以后实践人格的尊重;二者称赞如来,我愿自今以后实践语言的赞美;三者广修供养,我愿自今以后实践心意的布施;四者忏悔业障,我愿自今以后实践行为的改进;五者随喜功德,我愿自今以后实践善事的资助;六者请转****,我愿自今以后实践佛法的弘传;七者请佛住世,我愿自今以后实践圣贤的保护;八者常随佛学,我愿自今以后实践真理的追随;九者恒顺众生,我愿自今以后实践民意的重视;十者普皆供养,我愿自今以后实践圆满的功德。

大师有十大誓愿,而最后一桩却归于对圆满功德的实践。一切过程都必将结束于实践之中,学习亦是如此。

【星云开示】

所谓学问,在于治事,事不治,纵学无益;所谓佛法,在于治心,心不治,纵修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