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星云大师讲人生智慧大全集
36460100000039

第39章 教学相长——星云大师谈教与学(1)

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手捧书卷,馨香满怀

【智慧分享】

在世人眼里,星云大师是生活的智者、心灵的导师,而他自己,对读书学习也从未有过丝毫的放松。在他的眼中,书中的美妙境界让人流连忘返。

手捧书卷,馨香飘溢,华光绽放。

【人生道场】

傍晚时分执卷而读,看着从窗外斜斜地洒进屋内的几束淡淡的阳光,柔和而细腻,一种亲切与淡定的氛围便悄然地蔓延到心间。当阳光轻灵地在纸上跳跃,当微风静静地在纸上摩挲,窗外树叶斑驳的影子错落着在书页上起舞,一股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

书籍可以把我们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同时,还可以使我们从书中获得人生经验。因为人生短暂,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体验,书中的间接经验,将有效地补充一个人经历的不足,增添生活的感受。

宋真宗赵恒曾经说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古人常常将读书作为求官得名的途径,这是从功利角度来讲的,读书不是追求物质上的利益,古人还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多读书,多感悟,方能从中获益良多。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匡义非常喜欢读书,他曾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录了1600多种古籍的内容,分类归成55门,共1000卷。

这部书编完之后,宋太宗给自己定下一个规定,一年之内全部将其看完,也就是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于是这卷书也被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多部,实在是太过于辛苦,于是劝他多休息,少看一些,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我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开卷有益,读书,可以彻悟人生道理;读书,可以洞晓世事沧桑;读书,可以广济天下民众。捧一帧书册,看史事五千;品一壶清茗,行通途八百。无须走马塞上,你便可看楚汉交兵;无须程门立雪,你便可听师长之谆谆教诲。

当我们畅游于书海中的美妙境界时,就能够像星云大师所说的那样,感受到清泉一样的清澈与灵活,嗅到沁人心脾的墨香。

【星云开示】

有的人读地理名胜,可以遨游天下;有的人读历史掌故,可以和古人神交。有的人爱好文学,春花秋月,情境义理,妙味无穷;有的人喜欢理工,一个细胞,一粒分子,他也可以从中找出另外的一番天地。

执著求证才是学习的精神

【智慧分享】

有人说,成功来自偏执,学习常常也需要一种执著的精神,一股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

【人生道场】

学习要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人们常用泥烧制而成沙锅,来熬制中药或在冬季煨烫,这种锅使用起来很方便,但是也非常容易打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后来世人常常用“打破沙锅问到底”来形容执著的求证精神。

净居寺有一位比丘尼名唤玄机,常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参禅,有一天她突然想到,世人皆爱喧嚣,而自己却在寂静中得到了快乐,瞬间,她觉得自己开悟了。

于是她动身前去拜访雪峰禅师,想去请雪峰禅师确认自己是否已经到达了禅的无上境界。

雪峰禅师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玄机回答道:“从大日山而来。”

雪峰用机锋语问:“既然是大日山,那么太阳出来了没有呢?”

玄机不甘示弱地回答:“太阳一直未曾出来,假如太阳出来了,雪峰必然会融化。”

雪峰禅师对她的机智非常赞赏,于是又问:“你叫什么名字?”

“玄机。”

“那你一天能织多少布呢?”

“寸丝不挂!”玄机说完,便觉得自己的回答一定会得到雪峰禅师的赞赏,于是起身告辞后便往外走。

雪峰禅师突然喊住她:“玄机,你的袈裟拖在地上啦!”

玄机一听,赶紧回头去扯自己的袈裟衣角。

雪峰禅师哈哈一笑:“好一寸丝不挂!”

这位比丘尼本已经懂得了禅的机锋,能够比较自如地应对雪峰禅师的考问,但是一听到禅师说袈裟拖在了地上,马上就做出了和普通人一样的反应,可见她只知道如何解释自己的名字,并未在心中做到了无挂碍,也就是说她并没有真正懂得禅的意义。人一旦陷入这种明明不“知”却自以为“知道”的误区,就很难对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

有时候,学习需要一种偏执的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是一种无益的虚荣。

真正的真理是经得起考验的,所以越是经过反复推敲与验证的事实距离真理越近,也越能经得起时光的考验,其散发出来的光热,在未来的日子里,会照亮更多人的前途,温暖更多人的人生。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真理,从而体验生活的更多乐趣,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然而获得真理的道路总是崎岖的,真理不是杂草,尽管随风飘落的草子也可蓬勃生长,但终会被铲除而难以营造茵茵绿岛;真理像是玫瑰,总能在枝头绽放出别致的美丽,但并非一伸手就可摘到,那些锐利的刺儿,像是盾牌一样,令人知难而退。

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真理的获得也是如此,只有勇敢的、执著的,甚至有些偏执的人,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最宝贵的真理。

【星云开示】

除非不学,要学就要学会,否则决不放弃;除非不问,要问就要问懂,否则决不放弃;除非不想,要想就要想通,否则决不放弃;除非不知,要知就要知透,否则决不放弃。

三更有梦书当枕

【智慧分享】

读书要珍惜时间,懂得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读书,不要让光阴白白溜走。

【人生道场】

《越绝书·外传枕中》云:“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国宝。”

这大概是“枕边书”最早的由来,夜阑人静时,捧一卷书在手,随手翻阅,自在消遣,心也随书中内容遨游于天际,喜悦从心底油然而起,不啻为清福一件。

星云大师告诫众生读书当善用时间,读书要刻苦。俗话说“黑发不知勤学早,老来方悔读书迟”,与其日后悔恨对光阴的虚度,不如将现在零碎的时间积累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时间财富。

三国时董遇读书的方法是“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就是说,充分利用寒冬、深夜和阴雨天,别人休息的时间发奋苦学。他还认为“三余广学,百战雄才”。

宋代的钱惟演曾任右神武将军,在文学方面也有颇深造诣。他从小生长在富贵人家,却没有不良嗜好,唯一的兴趣就是读书。他曾经对僚属们说,他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着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如厕的时候则读小令。

谢希深也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如厕一定带上书,读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对此,欧阳修回答说:“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闲暇时间里确实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它足以使你成为不同寻常的人。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者,都是十分珍惜和善于驾驭闲暇时间,并充分利用时间学习的人。

读书学习,时间的保证非常重要,同时,还需要有一种刻苦的精神。所以既有车胤聚萤读书,又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

出生于晋朝的车胤,本来是富家子弟,但年幼时遭逢变故,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但他在逆境中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

他年轻时很懂事,又能吃苦耐劳,只是白天要帮人干活,没时间读书。晚上有时间读书了,却又没有钱买灯油。一个凉风习习的夏夜,车胤在院中散步的时候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他灵机一动,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夜明灯。

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而他囊萤读书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

学习本就是一件苦差事,“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待到秋来冬又至,收拾书包过新年。”这首流传已久的打油诗念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一直被不肯用功的读书郎当做懒惰的借口。可是,在古代诸多刻苦求学的圣贤面前,那引起懒汉们难道不会觉得羞愧吗?

有人说:“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在枕下,床头摆几本可读之书,华灯初上之时,取一本好书,斟半杯清茶,慢慢研读,细细品茗,做一个真正快乐的书海泛舟之人。

在漫漫的人生中,若能有书相伴,不失为一种最大的幸福!

【星云开示】

公路、天空是我的床铺,汽车、飞机是我的餐厅,一本书和膝盖是我的书桌,一支笔是我所有的动力。

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任务

【智慧分享】

人立于世,应该学习的事情很多。学习游刃有余的处世技巧,学习赖以生活的生存技能,学习谦卑有节的交往礼仪,学习滋养身心的知识。有些学习是人生某个阶段所不可缺少的,还有一些,却是相伴终生、没有止境的。

比如,做人。

【人生道场】

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除非埋入黄土,否则是没有办法毕业的。

人生苦短却又坎坷残酷。与其将自己放逐于无际的黑暗中,不如静下心来,平平淡淡、踏踏实实地做人。一个人的学识也许尚在其次,但人品却决定着他做人的格局和生活的格调。

良宽禅师终生修行修禅,从来没有懈怠过一天,他的品行远近闻名,人人敬佩。

但他年老的时候,家乡传来一则消息,说禅师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快要倾家荡产了,而且经常危害乡里,家乡父老都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听到消息后大感惊讶,他虽然很多年没有见过这个外甥,但却知道这个外甥自幼苦读,学识颇深,不知缘何却没有在书本中学到些许做人的道理。

禅师不辞辛劳,立即往家乡赶。他风雨兼程,走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位外甥久闻舅舅的大名,心想以后可以在狐朋狗友面前吹嘘一番了,因此也非常高兴,并且特意留舅舅过夜。

家人也很高兴,心想禅师可以好好规劝一下这个浪荡子了。外甥却寻思,舅舅虽然名气很大,但如果他对我说教,我可要好好捉弄他一下,杀一杀他的威风。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晚上,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并没有劝说什么。外甥不知道舅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惴惴不安地勉强熬到天亮。禅师睁开眼睛,要穿上草鞋,下床离去。他弯下腰,又直起腰,不经意地回头对他的外甥说:“我想我真的老了,两手发直,穿鞋都很困难,可否请你帮把我草鞋带子系上?”

外甥非常高兴地照办了,良宽慈祥地说:“谢谢你了!年轻真好啊,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什么能力都没有了,可不像年轻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把人做好,把事业的基础打好啊,不然等到老了,可就什么都来不及了!”

禅师说完这句话后,掉头就走。

但就从那一天起,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地去浪荡了,而是改邪归正,努力工作,像换了个人似的。

良宽禅师并没有用什么大道理规劝外甥,其实,那些说教的言语想必他的外甥也很清楚,只是他并没有在做人时照着实行而已。人生的求学之路漫长,所有学识并非如梅花明月,洁身自好便为究竟,只重求悟而不重行持,便大错特错。

先学做人,继学知识,再求成佛,这是世间不变的道理。星云大师开示众生:“要放下万缘全部接受,事事好奇处处学习,求精求全瞻前顾后,自己无理别人都对,眼光要远脚步要近,忍耐办事委屈做人。”这既是求学的态度,更是做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