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的职业生涯
36450200000042

第42章 论功行赏,奖惩分明

情景再现

街亭一战,因马谡、李盛、黄袭和王平等人失职,造成街亭失守,从而影响了战争的整体进程。诸葛亮对此极为痛惜。最终,下令处斩了马谡和李盛这两位责任重大的部将,将黄袭废为庶人。

但是,王平因劝谏马谡有功,且在最后的撤退行动中,主动以少数兵力掩护战败的主军,功大于罪,非但没有被处罚,反而加拜参军,统五部兼掌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成了这次战役中惟一一位得到重赏的将领。

在这次撤退行动中,赵云表现尚佳。为此,诸葛亮将赵云带回来的军资余绢,全部赏赐给他的将士们,以示犒劳。然而,赵云拒绝了诸葛亮的赏赐,并请求将这些物品全部存入国库。

对于这次失利,诸葛亮认为自己也责任重大,上书后主刘禅表示:“为臣才能疏弱,却窃据在军政要职上,如今亲自率领三军北伐,不能训章明法,碰到危难又判断错误,以致有街亭之役,马谡违背军令遭致惨败的缺失,箕谷方面也无力作有效防守,此乃为臣的过错,用人不当所致……为臣自必须承提此过,请自贬官职三等,以处罚监督失败的责任。”最终,后主刘禅依此意将他贬为右将军,但因当时形势紧迫,他仍行丞相事,照常总揽军政大权。

在第四次北伐中,李平因运粮困难而假传圣旨使诸葛亮退兵,导致战争局势有所转变。诸葛亮知道事实真相后,对李平欺上瞒下的作风极为气愤,便上疏弹劾之。由于李平是托国重臣,地位崇高,因此对于如何处置他,蜀汉朝臣们议论纷纷。

为此,诸葛亮又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人的忠诚之心,就如水吕之鱼一样。鱼如果离开了水,一定会死掉,人如果失去忠诚之心,也必会发生凶事,作为一名良将更应谨守自己的忠诚,以此才能扬名立万!”后来,刘禅下诏,免除李平所有职务,废黜为平民。

但是,诸葛亮对李平家族格外宽容。李平嫡子李丰除继承其爵位外,仍可参与蜀汉朝廷军政大事。诸葛亮还特意写了一封慰问信,要求李丰谨守职责,与长史蒋琬“推心从事”,尽心为国建功。为此,李平及亲人对诸葛亮深为感激。

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认为,为将者身负的使命,在于每战必胜;必胜之道,在于赏罚分明;令出必行,言而有信,则是赏罚分明的基础。发号施令而人人乐于战斗,两军对阵而人人乐于决胜,短兵相接而人人乐于牺牲,这三者便是为将者赖以成功的保证。

诸葛亮制定的奖惩制度十分鲜明。在战斗中,士兵如果不能尽力,那么在战斗结束后,宴请全体作战有功的将士,没有成功的则给予勉励。在军中广设席位,座位分为三等三行:立有一等战功的将士坐在前排,备有多种美酒佳肴,席上铺三层垫子,所用的全是金质器皿;立有二等战功的坐中间,酒、菜、坐垫等均减少一个等次,所用的全是银质器皿;没有战功的坐在最后一排,酒菜又降一个等级,并仅坐一层垫子,所用的全是漆质器皿。

酒宴过后,颁发奖品,给作战有功者的父母、妻子奖赏金银、玉器和丝绸等物品。赏赐的数量,按照将士所立战功的大小发放。对于战死的将士,特意派使者慰问、抚恤他们的家人,并将死者的事迹记录下来。

诸葛亮认为,如果能切实做好这些工作,那么每一位将士都会在战场上拼死作战,那样的话,这支军队就天下无敌了。相反,统领三军部众、百万雄师,如果赏罚不明,号令没有威信,就不能激励将士奋勇杀敌。

诸葛亮一律根据功过情况对将士进行赏罚,而不管其与自己的关系如何;赏罚不计恩仇,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对象分明,谁有罪处分谁,决不株连其家族。

因此,诸葛亮无论是奖是罚,最终都达到了使各级部属更加发奋的作用。若是论具体的奖惩办法,其间不乏智谋,但其通向的最终目标,却是智者的审视和自定。

职场生存经

要想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最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做好“奖惩”工作。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及时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对于犯错误的员工,按情节轻重给予适当的惩罚。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就是以实物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奖赏。如荣誉证书、奖金、笔记本、钢笔等,都可作为物质奖励的内容。精神奖励,主要就是通过语言赞美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奖励。

奖励还可分为明奖和暗奖。明奖的好处在于可树立榜样,激发大多数人的上进心。但它也有缺点,由于大家评奖,面子上过不去,于是最后轮流得奖,奖金也成了“平均分配”。同时,明奖也容易引起未得奖者的嫉妒,致使在工作过程中摆不正心态,影响工作效果。

外国公司大多实行暗奖。老板认为谁工作积极、业绩突出,就在工资袋里加钱或另给“红包”,里面放一张纸条,说明奖励的理由。暗奖可以对受奖人产生刺激,而对其他人不会产生刺激,因此不会引起其他人的嫉妒。

鉴于明奖和暗奖各有优劣,所以不宜偏执一方,应两者兼用,各取所长。比较好的方法是大奖用明奖,小奖用暗奖。例如年终奖金、发明建议奖等采用明奖方式。因为这不易轮流得奖,而且发明建议有据可查,一般人无法享受这种待遇。月奖、季奖等宜用暗奖,可以真实地发挥刺激作用。

惩罚可分为当众惩罚和私下惩罚。当员工违背明确的规章制度时,应当众指出其过错,在让员工认识到犯错误的同时,也可对其他人起到警示作用。若员工在工作上出现小小的失误,而且不是有意的行为,可在私下为其指出错误,或以含蓄、暗示的方式使其明白,这样既能维护他的面子,又能达到帮他改正错误的目的。

总体来说,奖罚应遵循大小并重原则。只有大小兼顾,才能实惠赏罚平衡。赏应普遍推及基层,地位再低微,有功也不能忽视或遗漏。罚要向上追究,不论地位多高,有过失就不能掩饰或开脱。只有切实做好这些,全体员工才能真正体会到公司制度的合理性、公正性、仁义性,从而才能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