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的职业生涯
36450200000018

第18章 服从比能力更重要

情景再现

诸葛亮在隆中三分天下时,其中所提出的第一步本来是夺取荆州,因为“荆州北氢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刘表)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刘备)。”的确,荆州独具天险优势,是立大业所不可多得的根据地。对于欲图大业而又居无定所的刘备来说,夺取荆州更是当务之急。

《魏书》有载:表病笃,托国于刘备道:“我儿不才,诸将意见分歧,不知合作,我死之后,卿可摄理荆州事。”刘备深为感动,只得安慰他说:“诸子均颇有贤才,我兄还是好好的养病吧!”伊籍劝刘备趁机宣布摄理州事,但刘备以时机未成熟,勉强从事,将引发州内权力斗争,反而不利。因而婉拒道:“刘荆州待我甚厚,若依其言夺其州政,世人必笑我贪婪,我不忍也。”

诸葛亮此时也问刘备,为什么不乘势得到荆州。刘备说:“景升(刘表)待我,恩礼交至,我怎么忍心乘人之危,夺取他的立足之地呢?”诸葛亮虽然心中可惜,口中却说:“真仁慈之主也!”

不久,刘表病危,诸葛亮又劝刘备,说新野地小,不能久居,此时若不取荆州,更待何时,但是刘备再次拒绝,诸葛亮无奈,只好说:“且再作商议。”

随之而来的,便是曹操大军南下,此时已代父任荆州牧的刘琮在亲曹派蔡瑁等的压力下,不与刘备及刘琦商量,即派遣使者直接和曹操谈判,终于投降了曹操。

远驻新野的刘备直到后来才知道荆州已属曹操。诸葛亮深知不敌曹操大军,于是建议刘备紧急向南撤军。

刘备在仓促中,率领直属部队渡过汉水,有不少北荆州地区的军民,自动跟随刘备军南下逃难。到达襄阳城时,刘备停马向城内呼叫刘琮答话。刘琮不敢出面,但襄阳城内不少官吏和军民主动投靠刘备,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机攻打襄阳,取得荆州主导权,再联合驻守各地的荆州军团,共同抵抗曹军,或许可以反败为胜。但刘备不忍心在大敌当前之际,内部自相残杀,乃决定依原计划南下江陵。

就这样,刘备因仁义之心而错失得到荆州的良机,在曹操的追赶下,一路逃跑,虽然新野县火烧曹兵,但也无法改变逃亡的命运。一直跑到江夏,总算保命。诸葛亮只得再作计议,在联吴抗曹之际,乘赤壁之战后曹军混乱,才得到荆州。

诸葛亮的智慧

本来,诸葛亮将夺取荆州作为第一参战略目标,可是刘备不答应,他也只好“再作商议”,还得称赞刘备“真仁慈之主也”,对自己的老板从不抱怨。可以说,诸葛亮之所以深得刘备青睐和信任,除了其自身的才华之外,与他“不挑战老板的权威”也不无关系。

如果说此时诸葛亮与刘备相识尚短,认为还未完全获得信任,不便直言其过的话,到了帮助刘备成就帝业之后,刘备因关羽被害,要讨伐东吴时,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用“群臣多谏”这四个字表示反对者众多,在此事业成败的紧要关头,诸葛亮却不据理力争呢?这正是因为他知道此时刘备已经吃了秤铊——铁了心,惹不起,劝不动,就算自己强谏,也没有效果。虽然在刘备失利后他叹息说:“如果法正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东征,即使东征,也不会覆败。”但他心里清楚,其时法正真在,也劝不住。

既然事已如此,不如做好本职工作。在刘备出征后,诸葛亮把西蜀国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做好刘备的后援。后来,当马良把刘备扎营情况告诉诸葛亮时,诸葛亮见军情紧急,让马良即刻返回,改变安营情况。

虽然诸葛亮不曾强谏,但是,刘备败退白帝城后,在自己病危时,依然将刘禅托付于他。刘备并不怀疑诸葛亮对自己的忠诚,可见诸葛亮在老板犯错时的处理手段多么高明。

在职场中,难免会面对老板的权威与自己或其他方面利益的冲突,这时候,你是准备冒着丢年饭碗的风险,去挑战老板的权威,还是像诸葛亮那样“再作商议”呢?

职场生存经

不可忽视的是,办公室政治的确存在。每一个职场中的人,不能对此一无所知,而应该利用它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如果一味顾着自己的感情处事,只能是处处碰壁,毕竟,保住来之不易的工作是生存的基础。

有人说:“职场守则第一条,老板绝对不会错;第二条,如果发现老板有错,请参照第一条。”话虽然让人不服气,但仔细斟酌,也有其道理。何况,面对老板的权威,员工不一定非得据理力争,或者消极奉命,亦或阳奉阴违,要明白,除此之外,还有委婉提出意见的一条路可走。

“权威”,说白了就是“官架子”。“官架子”好像是脱离群众,但实际上,它既然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有存在的理由和合理性。首先,它可以显示权力。其次,上司会从中得到满足感。再次,它有助于处理政务。

以下几点意见,可有效防止员工踩到“老板权威”这颗地雷,仅供参考:

1.精明强干是最根本的保证;

2.乐于向上司请教,才意味着“孺子可教”;

3.在上司面前最好少吹牛皮;

4.每一个上司都喜欢忠诚的员工;

5.不要急着否定上司的初衷;

6.关键时刻,要有为上司挺身而出的勇气;

7.在上司面前不要太计较“名”、“利”;

8.与上司交谈,不要锋芒皆露、盛气凌人,更不能自作聪明;

9.体会上司处境,理解上司难处;

10.不要当面顶撞上司,让他下不了台;

11.对员工来说,服从毕竟是天职;

12.对上司的失误,最好冷静对待,切勿幸灾乐祸或冷眼旁观;

13.莫与上司争功;

14.主动找机会接近上司;

15.不要私下议论上司的长短;

16.赞扬上司是一种内涵,而不是谄媚;

17.认识上司的人格和好恶;

18.彻底领会上司意图;

19.掌握上司的工作方法及特点;

20.理解上司对下属的期待。

第五章 笑对职场风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