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的职业生涯
36450200000017

第17章 不说是非言,不做是非事

情景再现

自从诸葛亮进入刘备的公司,干了几件实事、漂亮事之后,他在荆州的名誉一下子直线上升,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刘表本来就怀疑刘备拥兵自立,诸葛亮的出现,更令他不可不防。说起刘表此人,虽因当初据有荆州而成为一方豪杰,可他却是个懦弱无能的人,不但不能应付复杂动荡的局势,也甘愿平庸地错失良机;而且其家庭也矛盾重重。

刘表有两个继承人,长了刘琦好结交名流,素有美名。次子刘琮乃庶子。刘表听妻子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而且,亲曹派的蔡瑁、张允等人也支持刘琮,蔡瑁更是刘表的大舅子。刘琦身处窘境而又一筹莫展,眼看着知为长子却不能得到荆州的继承权,甚至连身家性命也危在旦夕。刘琦一向敬重诸葛亮的谋略,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亲近诸葛亮,想从中领教到保身之策。可是,诸葛亮深知这是刘表的家内之事,局外人不好插手,更重要的是,刘备已经受到怀疑,他若插手此事,必定引起亲曹派的反对,对刘备产生不利。于是,他故意对刘琦避而不见。但是,他身处荆州,而且经常跟随刘备出入刘表府第,终究躲不过去。

一次,诸葛亮又随刘备到刘表处共商大计,刘琦乘此机会,以请其游观后园为名邀至高楼,趁机屏退左右,撤去楼梯,急不可待地对诸葛亮说:“我素来敬重先生才学,今‘上不至天,下不到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但请先生赐教一二,教我如何转危为安。”其态度十分恳切,诸葛亮此时也只好压低声音,对他耳语一句:“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内而安乎?”申生和重耳俱为春秋时晋国的公子,当初晋国宫内的形势有如荆州,噬兄申生被迫自杀,而远在晋国北方镇守的重耳有幸逃过一劫,并从此逃离晋国,韬光养晦。四十二年后,才返回晋国,并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诸葛亮引证这个颇有寓意的典故,意即启发刘琦走为上策。刘琦权衡利弊,认为也只有此路可行。适逢江夏太祖黄视身死,刘琦乘机请求刘表,以出镇江夏为名,率部离开了襄阳。

诸葛亮的智慧

“不说是非言,不做是非事”,特别是在当时形势极其微妙的情况下,诸葛亮更是小心谨慎,生英尺给刘备带来些许不利。同时,这也是做人的准则问题。诸葛亮来者是客,对于别人的家务事,又岂能轻易干涉?再者,他虽然已经赢得了刘备及其部属的广泛支持和敬重,但毕竟刚踏上职业生涯,在这种时刻,更当洁身自好,远离是非。

那么,他后来为什么还是给刘琦指明了一条道路呢?这就水能以简单的道德观念去看了。首先,刘琦属反曹派,而他作为刘表的长子,还拥有相当的力量,这对诸葛亮及刘备来说,都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的一言妙计,为刘备准备了一支强硬的外援力量。其次,当时曹操已经对荆州虎视眈眈,而荆州内部以亲曹派居多,如果祸起萧墙,亲曹派必然由暗处走到明处,到那时,早就成为曹操眼中钉的刘备必将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况。后来刘表死后,曹操大军压境,刘琮等亲曹派举手投降,幸亏诸葛亮先一步让刘备移往樊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出我之口,入你之耳,切莫再向第三人说起。”这往往是蠢人在说是非言后的一句话,孰不知听者中也有这样的蠢人。于是,是非终于惹火上身,悔之晚矣。因此,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切勿向朋友泄露机密,切不要传小道消息。

一位刑警正在侦破一起众人瞩目的刑事大案。一日,他的一位要好朋友来到他家,闲聊中问他:“现在外面关于这起案件的侦破情况传闻很多,这些传闻是真是假?”

关于破案的进展确实不好泄密,刑警向四周望了望,压低了嗓子问朋友:“这是保密的事,你不能外传吗?”他的朋友回答说:“能!肯定能!这事我怎么能往外说呢!”刑警笑着说:“你能,我也能。”说完一阵大笑。开玩笑之后,就向朋友递烟、递水,另找别的话题将此取而代之。

职场生存经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对于处在职场中的人来说,不说是非言,不做是非事,则显得更加重要。先不论道德的谴责,试想一下,有哪个老板喜欢搬弄是非、心术不正的员工呢?同样,谁愿意与一个说三道四、言行不一的人共事呢?在很多场合,有人鼓励你讲真话,甚至在背后促膝谈心时,让你帮助找缺点,真人面前不说假话,面对真诚的人当然应敞开心扉。可是,是非之言、是非之事往往是别有用心者,或者不应该出现的场合下的产物,这时,你就有必要“三缄其口”、“三思而行”了。

对于处于职业生涯中的人,要想做到“不说是非言,不做是非事”,必须从小事做起,从平时与同事及老板的相处中做起。综合起来,“说是非言,做是非事”有以下坏处:

1.会给老板留下清闲的印象。不管是说闲话或听闲话,还是做是非之事,老板都会认为这种员工没有将精力用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

2.让领导和同事产生不信任感。谁会轻易相信一个整天说三道四、不务正业的人呢?

3.使周围的人关系紧张,从而产生厌恶感。是非话虽然不光明,但总会有数量可观的听众;事非事即使卑鄙,却常有人喜欢掺和。可是,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标准,它会澄清是非,让人们渐渐远离“说是非言,做是非事”者。

4.任何一次是非,都可能惹火上身。轻则招人厌恶,重则众叛亲离,再重断送前途,更有甚者,免不了皮肉之苦,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所以,奉劝职场中的人,是非之地不可常去,是非之人不可深交,是非之言一句莫讲,是非之事一点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