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的职业生涯
36450200000013

第13章 求职摆谱要有度

情景再现

刘备先是听到司马徽的推荐,后来又听徐庶说诸葛亮的才华比自己强百倍,才“猥自枉屈”,亲身前往隆中茅庐请“卧龙”出山的。

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诸葛亮故意一再回避,连续两次不在家中。据传刘备第二次拜访时,曾碰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想必黄老先生也想亲自来鉴定这位爱婿的未来“老板”,再作诸葛亮是否应允之意见参考。不过,刘备确实有耐心,他三度再冒风雪,微服上隆中。诸葛亮感动之余,乃自亲在家中等待,这便是稗官野史中非常有名的千古佳话“三顾茅庐请孔明”。日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便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语句,相信这“三请孔明”的故事,应属史实。

《三国志·崔琰传》中写道:“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这段话是说:起初,曹操天性善忌,让他不能容忍的人有孔融、许攸、娄圭。这些人仗着和曹操是老朋友,言语不恭,所以给杀了。其中崔琰最让人们惋惜,很多人都觉得他冤枉。

这几个人中“嚣张指数”最高的是许攸。他凭着官渡之战及讨伐冀州功劳很大,总是自我炫耀。如果适当地吹吹,不过分也就惹不来杀身之祸了。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把这事写得很生动。曹操率众人要入冀州城,许攸纵马来到曹操身边,以马鞭指着城门说:“阿瞒,汝不得我,安得人此门?”曹操只是大笑,可以想见许攸当时小人得志的神态,以及曹操当时的感受。

在公众场合叫老板的小名,贬低主子的才能,炫耀自己。是啊,都是你许攸的功劳,曹某人是酒囊饭袋,嚣张至极!

许攸在曹操面前嚣张,更不用说别人了。一日他在城东门遇到许褚说:“汝等无我,安得入此门乎?”许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匹夫耳,何足道哉!”

许褚大怒,一剑把许攸杀了。

曹操知道了,也没深责许褚。可见许攸早就该死。

有一天孙权和大臣们喝高兴了,亲自为大家倒酒,按说这是天大的面子,谁敢不接着。偏偏到了虞翻那儿,他假装不胜酒力,躺在地上,等孙权过去了,他“噌棱”一下子又坐好了,一点醉意也没有。他的举动激怒了孙权,孙权拔剑想要取他的性命。最后,在大家劝说下,虞翻在鬼门关又“翻”了回阳世。但是,孙权再也没有重用他。

诸葛亮的智慧

按理说,老板自动上门求贤,被求者双手欢迎还来不及,怎么能避而不见呢?可是,诸葛亮有他的想法。他无疑是一个人才,人才就得择良木而禽,刘备如果是真正的“伯乐”,是真正的求贤若渴,就不会因为扑空一次两次而失去诚意。另一方面,诸葛亮虽然并非真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他长期居于“清流派”隐士之中,而且徐庶也说他“淡泊名利”,他岂肯轻易就答应刘备的录用。于是,这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说白了,诸葛亮是要对刘备这个求上门来的老板摆摆谱。

可是,摆谱得有个度。不摆谱晃示不出自己的重要,也不能看出老板的诚意,可要是摆过了头,那就有可能搬起石头砸伤自己的脚。三国时,因摆谱摆过了头而失宠甚至遭杀头的例子屡见不鲜。许攸和虞翻就是其中的典型。

诸葛亮心思细密,当然不会像许攸和虞翻那样“摆过了头”。当刘备第三次光顾茅庐时,他早已清打院落,穿戴整齐,地守候多时了。刘备非但没有丝毫不悦,反而对他一见如故,立即“录用”,这虽然与刘备的个性不无关系,但是,也得归功于诸葛亮摆谱摆得恰到好处,既调出刘备的胃口,又让其从此更加重视自己,真可谓收到了一举两得之效。

职场生存经

在职业生涯中,免不了要与领导交往,这时候,就必须注意把握好“度”。“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特的质,可低于或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与上级的关系也是如此,交往过少或过密,都会影响双方关系的正常化。尤其是当一个员工有“摆谱”的意图时,更要把握适度。要想做到这一点,以下几方面不可不知:

1.维护老板要适度。既不能太显山露水、鞍前马后,也不能将维护变成个人的效忠,甚至对其错误也竭力掩饰、去解脱。

2.交往频率要适度。交往太多,一会儿干扰上级工作;二会儿影响上级休息;三会扭典自己的人格形象。交往太少,一会信息沟通不够;二会情感沟通不够;三会思想沟通不够;四会展现才华不够;五会印象不深刻,关键时刻被忽视。

3.交往力度要适宜。对上级过于积极主动或消极被动,都是不足取的。

同时,与老板相处,必须遵循以下黄金法则:

◆留下好印象;

◆要有风度;

◆要有气质;

◆态度要诚恳;

◆明白老板的真实想法;

◆积极接近老板;

◆提出意见应讲求方法;

◆保持平常心;

◆充满自信,而又不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