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送给老爸老妈的心理学
36443300000061

第61章 从心理上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医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尤其是急躁等情绪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原因。那么冠心病与心理有哪些关系呢?我们老年人应该如何从心理上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呢?

1、了解心理问题是诱因

冠心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日益加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发生率逐年上升,成为继肿瘤之后的第二大疾病死亡原因。

冠心病的症状表现为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病与长期或强烈的刺激有关。从心理学角度看,刺激是个人在特定的情景中被引发出来的具有较高激动水平或持续紧张的情绪状态。

在刺激状态下,人体机体产生一系列植物神经内分泌反应,归纳为: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大量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呼吸频率增快,心跳加速,新陈代谢增高。这是机体的保护反应。

但持久或过度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使机体内部的能量耗竭,而且可产生持久而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从而产生相应的内脏器质性病变,如冠状动脉痉挛、血压持续升高、心跳过速、心脏负荷过重等,均为冠心病的发生提供了诱因。

心理学研究证实,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其心理个性特征表现为两种:

(1)外向不稳定型

他们表现为有雄心壮志,抱负很大,竞争心很强,为工作成就而努力奋斗,敢于承担责任,办事效率高,反应灵敏,常常感到时间不够,有压力,缺乏耐心,活动迅速等。

(2)内向不稳定型

他们表现思想情感不易暴露,常常逃避矛盾,过于自我保护,比较固执、耿直、多疑、自卑及有不安全感等。这两种性格都伴有特殊嗜好,如大量吸烟、喝酒、喜食甜食、食量偏大等。

虽然这两种性格的病人个性表现不一样,但这两种个性特征的人,都易使病人处于受威胁状态。也就是他们常常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下去就成为高血压及冠心病的诱因。

2、认识患病后的心理特征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病情发展,尤其是在心肌梗死发病阶段,当胸痛发作产生濒死感时,又多有紧张、焦虑、抑郁和压抑情绪,从而加重病情,所以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在疾病恢复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1)心理紧张焦虑

多见于初次发病患者。有90%以上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如失眠、多梦易醒、极度恐惧、烦躁、易怒、自卑、情绪低落、神经过敏等,其中出现中度以上焦虑症状的占90%。

焦虑的原因多因起病较急,症状重,缺乏思想准备;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缺乏;疼痛引起的濒死感以及没有亲人陪伴或经济压力等,使患者产生强烈的紧张、恐惧和焦虑心理。

(2)心理抑郁消极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反复心衰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3)心理安定积极

此类多见于病情较轻反复发作且有一定自护知识的患者。这类患者情绪相对稳定,对疾病有所了解,因掌握了一些常用治疗方法,故能积极配合治疗,但希望有更好的办法来防治疾病,以便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4)心理敏感多疑

这类患者对冠心病惧怕,坚信自己有病而且很严重,有时甚至把书上的症状想象成自己的症状,稍有不适就认为是病情加重,把一过性的头痛、牙痛、肩背痛、右侧胸痛均看成是心绞痛发作,并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对他隐瞒了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是担心医护人员能否给予精心治疗等,因此整日卧床不起,依赖性强,导致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5)心理盲目乐观

这类患者对冠心病及应注意问题缺乏了解,对病情发展认识不足,或虽有认识却满不在乎,不能从饮食、休息等方面加以调整,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3、防治冠心病的心理措施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有两位美国的心脏病学家就提出,对冠心病的治疗,反倒不如对寻找冠心病的原因更有兴趣。他们经过研究发现性格可以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因此,要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需要从心理的角度入手。

(1)科学认识冠心病

患有冠心病后,我们老年人要在医生帮助下了解心脏的构成,冠心病形成的原因,以及常见的诱发因素,从而使患者对冠心病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消除那种“为何偏我得冠心病?”的不正常心态,建立起一种能与病共处的正常心态,减轻不必要的思想压力,有助于预防心肌梗塞、猝死等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

(2)保持情绪稳定

遇事心平气和,避免情绪激动。情绪激动有可能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那些脾气急躁,爱管闲事,易生闷气的老年人,必须经常提醒自己,遇事要冷静,谈话应心平气和。

若心情一时难以保持平静,应走开到别的地方去,换一换环境,或进行适当劳动或体育活动,以缓解、释放内心的不痛快。

(3)与别人和睦共处

平日要多与家人和朋友谈心,多交流思想,彼此之间互相关心。遇事要宽容别人,不要斤斤计较,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发脾气,给心身增加负担。

(4)改变生活方式

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所致,大量研究证明生活方式与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冠心病病人必须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控制脂肪及蛋白质的摄入,低盐、低糖饮食,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戒烟限酒,适量运动。

运动锻炼是许多心脏病患者康复计划的基石,而且对大多数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有助于采取适宜的应对方式,遇到困难、危机、挫折时,应多用解决问题、寻求帮助的积极应对方式,少采用自责、退避消极的应对方式。

此外,冠心病的恢复是很慢的,所以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还要做好长期与冠心病做斗争的心理准备,不可半途而废。

贴心小提示

研究证明,松弛疗法对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松弛疗法是一种行为治疗的方法,也是多种心理治疗时所采用的基础训练和心理训练的实用有效方法。常用的松弛疗法有:

一是呼吸松弛训练法,采用稳定的、缓慢的深吸气和深呼气方法,达到松弛目的。一般要求连续呼吸20次以上,每分钟呼吸频率在10次至15次左右。吸气时双手慢慢握拳,微屈手腕,最大吸气后稍屏息一段时间,再缓慢呼气,两手放松,处于全身肌肉松弛状态。如此重复呼吸。训练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杂念,思想专一,全身肌肉放松。平时每天练习一至两次,每次10分钟至15分钟。有计划地训练,自我体会身心松弛的效果。每一训练期为15天至20天。可休息几天,重复训练,以达到要求为止。可采用坐位或卧位训练,成功后则随时可在实际中应用。

二是想象松弛训练法,遇到不良情境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情绪时,运用自己充分和逼真的想象力,主动地想象最能使自己感到轻松愉快的生活情境,用以转换或对抗不良心理状态。

三是自我暗示松弛训练法,利用指导性短语,自我暗示、自我命令,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意志力量,保持镇定平衡的心理状态。

四是简单易学的放松训练法,选择安静的环境,舒适的姿势,进行闭目养神。尽量放松全身肌肉,从脚开始逐渐进行到面部,完全放松。用鼻呼吸,并能意识到自己的呼吸。呼气时默诵1,吸气时默诵2.持续20分钟,可以睁开眼睛核对时间,但不能用“报警器”。

结束时首先闭眼而后睁开眼睛,安静地坐几分钟。不要担心是否能成功地达到深度的松弛,耐心地维持被动心态。让松弛按自己的步调出现。当分心的思想出现时不要理睬它,并继续默诵1和2.随后松弛反应将不费力地来到。

进行这种训练,每天一至两次。不要在饭后一小时内进行,因消化过程可能会干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