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36432700000022

第22章 逍遥乃是真自在(3)

拉尔夫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登山家,他曾经在没有携带氧气设备的情况下,成功地征服了多座高峰,这其中还包括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其实,许多登山高手都以不带氧气瓶而能登上乔戈里峰为第一目标。但是,几乎所有的登山好手来到海拔6 500米处,就无法继续前进了,因为这里的空气变得非常稀薄,几乎令人感到窒息。因此,对登山者来说,想靠自己的体力和意志,独立征服8 611米的乔戈里峰,确实是一项极为严峻的考验。

然而,拉尔夫却突破障碍做到了,他在事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出了这一段历险的过程。拉尔夫说,在突破海拔6 500米的登山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心里各种翻腾的欲念。在攀爬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让人松懈意念,转而渴望呼吸氧气,慢慢地让人失去冲劲与动力,而“缺氧”的念头也会开始产生,最终让人放弃征服的意志,不得不接受失败。

拉尔夫说:“想要登上峰顶,首先,你必须学会清除杂念,脑子里杂念愈少,你的需氧量就愈少;你的欲念愈多,你对氧气的需求便会愈多。所以,在空气极度稀薄的情况下,想要登上顶峰,你就必须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保持身心安定、清净、祥和。身心清净,没有欲望和杂念的干扰,能量的消耗就会降到最低限度。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讲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以南怀瑾先生的观点来看,庄子此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活着要顺其自然,要不增不减,抛却心中的妄情、妄念、妄想,保持一片清明境界,这才是上天指给我们的“道”。这个道就是本性,人活得很自然,一天到晚头脑清清楚楚,不要加上后天的人情世故。如果加上后天的人情世故,就会有喜怒哀乐,使身体内部受伤害,就会生病难得长寿。

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当行囊过于沉重时,就应该拿掉一些累赘的东西,只有适当地放弃才能让你轻松自在地面对生活。

一个带着过多包袱上路的人注定不会走得快。我们总是让生命承载太多的负荷,这个舍不得丢掉,那个舍不得丢掉,最终被压弯了腰。事实上,只有卸下身上的包袱才可能让我们走得更快,

人的欲望就像个无底洞,任万千金银也难以填满。欲望是需要用“度”来控制的。人具有适当的欲望是一件好事,因为欲望是追求目标与前进的动力,但如果给自己的心填充过多的欲望,只会加重前行的负担。人贪得越多,附加在心上的负担也就越重,可明知如此,许多人却仍然根除不了人的劣根性。对于真正享受生活的人来说,任何不需要的东西都是多余的。适当放下是一种洒脱,也是参透人性后的一种平和。背负太多的欲望,总是为金钱、名利奔波劳碌,整天忧心忡忡,又怎么能有快乐呢?只有放下那些过于沉重的东西,才能得到心灵的放松。

其实,一个人真正所需的十分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人们需要做的是从内心爱自己。曾有这样一个比喻:“我们所累积的东西,就好像是阿米巴变形虫分裂的过程一样,不停地制造、繁殖,从不曾间断过。”而那些不断膨胀的物品、工作、责任、人际、家务占据了你全部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人每天忙着应付这些事情,早已喘不过气来,每天甚至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活着。

拼命用“加法”的结果,就把一个人逼到生活失调,精神濒临错乱的地步。这时候,就应该运用“减法”了!这就好像参加一趟旅行,当一个人带了太多的行李上路,在尚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唯一可行的方法,是为自己减轻压力,就像扔掉多余的行李一样。

著名的心理大师荣格曾这样形容:“一个人步入中年,就等于是走到‘人生的下午’,这时既可以回顾过去,又可以展望未来。在下午的时候,就应该回头检查早上出发时所带的东西究竟还合不合用,有些东西是不是该丢弃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不能照着上午的计划来过下午的人生。早晨美好的事物,到了傍晚可能显得微不足道;早晨的真理,到了傍晚可能已经变成谎言。”或许你过去已成功地走过早晨,但是,当你用同样的方式走到下午时,却发现生命变得不堪负荷,坎坷难行,这就是该丢东西的时候了!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有足够的了解,而一旦置身其中选择取舍时往往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这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这也是人性的一种悲哀。人生中该收手时就要收手,切莫让得到也变成了另外意义上的失去。合理地放弃一些东西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珍贵的东西。

欲望使世界上少了一个天使,满足一个人的欲望,就使世界上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抛去心中的“妄念”,才能够使你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浮华后的朴素才是真甘甜

《论语》里有一则故事: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说的是孔子学生伯牛生病,孔子去慰问他,他将手从窗户里伸进去拉着伯牛的手,说道:“这个人要死亡了,这真的是命啊,这个人竟然得这种病!这个人竟然得这种病!”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礼节中规定,一个人得病了,要是君主来探望他,病人就要搬到房子南面的窗户下,让君主从南面看他。除了君主,别人要是去探望病人,一般不进病人待的屋子里慰问,再加上为尊为长者的忌讳,所以老师更不应该去。而孔子则没有摆架子,不但去看他,还把手从窗户里伸进去慰问,可见孔子是个多么敦厚、朴素、谦虚的人,他用他谦逊的人生态度来实践他“仁”的思想。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则是燕国一少年,是个神童。

有一天,小神童项橐见到孔子时说:“我听说孔先生您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那你说吧!”项橐于是拱手相问:“什么水里没有鱼?什么火里没有烟?什么树上没有叶?什么花儿没有枝?”孔子听后很纳闷:“你这问的是什么问题,江河湖海里都有鱼;柴草灯烛,凡是火就都有烟啊;至于植物,没有叶子就长成树啊,没有树枝也开不了花啊。”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您错了。井水里没有鱼,萤火虫发的萤火没有烟,枯死的树上没有叶子,天上的雪花没有枝。”孔子于是长叹道:“后生可畏啊!你太厉害了,我愿拜你为师啊。”

孔子学识渊博,深受万人敬仰,他能拜一个小童为师,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人。而他的做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做人的标杆。学问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以最平凡、最肤浅的人做自己的老师,做自己的榜样。所以,孔子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位刚刚退休的资深医生,与自己的得力助手——一位年轻医生分开就诊。一段时间之后,专家发现指明挂号让年轻医生就诊的病患者比例明显增加。专家心想:“为什么大家不找我就诊?难道他们以为我的医术不高明吗?我刚刚才得到一项由医学会颁赠的‘杰出成就奖’,登在新闻报纸的版面也很大,很多人都看得到啊!”原来,年轻医生的经验虽然不够丰富,但因为其有自知之明,所以问诊时非常仔细,慢慢研究推敲,跟病人的沟通较多,也较深入,且为人亲切、客气,也常给病人加油打气:“不用担心啦!回去多喝开水,睡眠要充足,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类似的心灵鼓励,让他开出的药方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过来看看专家这边,情况正好相反。经验丰富的他,看诊速度很快,往往病患者无须开口多说,他就知道问题在哪里,资深加上专业,使得他的表情显得冷酷,仿佛对病人的苦痛渐渐麻痹,缺少同情心。整个看诊的过程,明明是很专业认真的,却容易使病患者产生“漫不经心、草草了事”的误会。

其实,很多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士,都很容易遇到类似的问题。并不是故意要摆出盛气凌人的高姿态,但却因为地位高高在上,令人仰之弥高,产生遥不可及的距离感。所以,越成熟的麦穗,越懂得弯腰。当然,越懂得弯腰,才会越成熟。

南先生也曾经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一生,由最绚烂而归于平淡,由极高明而归于平凡,这才是成就,这样的成就才是养生之道。庄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道理,即儒家、道家讲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确,对于人生来说,由高明而归于平凡是最难做到的,因为人们往往迷失在表面的繁华与成就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过程中的谨慎与艰辛。

一位著名的教授曾在某高校做过一次深刻的演讲。教授拿了两杯水,一杯黄色的,一杯白色的,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待一会儿,你们从这两杯水中选择其中的一杯尝一下,不管是什么味道,先不要说出来,等实验完毕后我再向大家解释。”随后便先问甲乙两位同学想喝哪杯水,甲乙二人都说要黄色的那杯,接着又去问丙丁两位同学,丙丁二人也同样要尝试黄色的那杯。就这样,总共有200多个同学做了尝试,其中只有1/3的同学选择了白色的那杯。

之后,教授问同学们,黄色的那杯是什么水?2/3的同学伸出舌头回答:“是黄连水。”“那你们为什么想要尝试这一杯呢?”教授接着问道。那些同学又回答:“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教授笑了笑,接着又问尝过白色杯里水的同学,这些同学大声答道:“是蜜。”“那你们为什么选择尝试白色的这杯呢?”“因为掺杂了色素的水虽然好喝、好看,但是并不能解渴呀!”这些喝过蜂蜜的同学笑着答道。

听完了同学们的回答,教授又笑了笑,说道:“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很苦的黄连水,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尝到了蜂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生的过程也就是选择两杯不同颜色的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有颜色的耀眼的那杯,只有极少数才会选择不太起眼的、不招人喜欢的、很平常的那杯。要知道,浮华过后的朴素才是甘甜。”由高明归向平凡,是从心里开始的,越是伟大的人,越对自己不以为意。越高明,越谨慎,越是一付平凡的样子,实则内涵丰富,包罗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