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讲述的99个人生道理
36422900000028

第28章 厚积薄发的人生旅程(3)

离开了父母,虽然对父母有所安顿,让父母衣食无忧,但仍然要时时刻刻牵挂着父母,将对父母的爱心与孝心深系于怀,这才是孝子。父母的衣食、起居、心情都应该是儿女牵挂在心的,不要让牵挂成为父母对儿女的单相思。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儿女的依赖感也越来越强,失去了年轻力壮时的信心与豪气,眼花了,腿脚不灵便了,甚至一些简单的小事都会觉得自己做不好,此时,儿女便成了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大树。

其实,当儿女懂得开始牵挂父母,当父母习惯依靠儿女,便是天地间最美丽的幸福。只是,漂泊的我们牵挂父母,远不及留守的父母牵挂我们多!

最好的收获是培育出完美的人格

孩子究竟应该如何教育?不是一味的宠爱便能造就一个理想的人才,不是衣食的丰足便能换来一个完美的人生。“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句话有关于教育,也有关于个人修养。真爱一个人,以自己的孩子为例,爱,却不能溺爱,太宠爱就会害了他。南先生认为,要使他“劳”,这个劳并不一定是让他去劳动,而是要使他知道人生的艰难困苦。

有位农场主,让自己的孩子每日利用闲暇时间到农场辛勤工作,播种、除草、施肥、捉虫。一位朋友对他说:“何必让孩子这么辛苦呢?不必如此精细,庄稼一样会长得很好的。”农场主笑了笑:“我不是在培植庄稼,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是啊,培养孩子其实也不难,让他吃点苦头就行了。一分一厘,当思来之不易,懂得了做人做事的艰辛,便会对自己的人生认真。

教育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娇生惯养,溺爱生害。孩子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掌握今后立足于社会的本领,才能真正地在离开父母的庇护后,成为独立的个体,展翅高飞。

有人说,中国孩子很累,中国父母更累。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设计好了人生。不幸的是,作为传承性很强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为孩子设计好的人生计划,很有可能是自以为是的规划。

古代有位宰相的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发展,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而宰相却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博览群书,处理政务。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务和书本,你也该好好地教化指点自己的儿子啊!”宰相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

言传不如身教,身体力行,更能将自己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深刻地表达出来。所以,现代人通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喜爱某人,便想尽自己所能让他过得更好,对子女尤其如此。其实,真正对他好,就应该让他学会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与人生。

老舍先生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

曾经在报纸上读到了西方国家教育孩子的方法,如果将中西方教育思想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西方的教育观更能体现教育的真谛。

比如,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觉得一个人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绝不会一帆风顺;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注目两分钟;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带孩子到公园、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让孩子懂得,认真为人做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费用,或支付保险费用;鼓励孩子在16岁以后,在放假期间找一个钟点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消防员、环卫工人、教师和医生;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为豪的好作品;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

爱他,更要让他懂得生活的辛劳;已经能够忠诚对事,也需要对其进行教诲。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根基不稳的植物,在外界的压力下,不易存活,而夹缝中的小树,却能傲立风霜而不倒。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不要让“爱”变成了“害”,让孩子学会面对人生旅途中的种种问题,学会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让他懂得人生的艰难困苦,才能让他真正地成材成人。

以问答问,独特的教育方案

用问题来回答问题,应该算是古人独创的一种答案吧!南先生就十分推崇庄子所擅长运用的“以问答问”的方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在此提出了三个问题,仰头看天,当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之时,天空颜色微青。庄子问,那就是天的颜色吗?假如“苍苍之色”就叫天,那夜里的黑色叫不叫天呢?清晨淡白的点点曙光是不是天?宇宙是无限大,远得没有办法再远,远得无边无际吗?当站在高空,所谓上方世界的人站在上面,看我们下方的世界,也是这样的吗?

南先生一再强调,读《庄子》这本书要注意,问号的反面还有很多的内容。庄子提出问题来,自己却不说一个确定的答案。后世认为中国的禅宗完全受了庄子的影响,其教育方法就是永远不给你答案。南先生讲解,庄子不批判任何人,却又把所有的境界都推翻否定。对于庄子这种以问答问的教育方式,我们不得不感叹,几千年前的圣贤原来早就找到了教育的真谛。以问答问,既没有答案,也回答了问题。因为每个人立场不同的时候,观点自然不一样,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同了。

德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是英国人的力量。罗素主张把这两种小学教科书放到一块儿让孩子念。有人就担心,说你这样让孩子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他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滴水藏慧,暂且不论庄子“天亦非天”的哲学思想,来好好研究一下南先生“以问答问”的教育方式。

教育系本科班的学生要毕业了,离校前夕,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看似与专业无关的案例:国外一家出版公司要出一本超级畅销书,为了让这本书一炮打响,他们请来策划专家出谋划策。专家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出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你也能写一本书》。这本书除了封面扉页之外,里面既不印字,也不印图,全是白纸。购书者只要把自己想写的书写在上面,然后寄回公司,公司将会派专人认真审阅,并从中选出几部最佳作品出版。此举一出,举国轰动。几十万册“书”很快销售一空,为公司赢得了丰厚的利润。

记者采访专家为什么会有这样出奇制胜的创意,专家微笑着说:“只有不把书当书卖才能卖得比书更好。”

“不把书当书卖,那你把书当什么卖呢?”

“我把它当本子卖。”

案例讲完,教授让大家各抒己见。绝大多数同学赞叹策划专家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他出奇制胜的怪招令人叹为观止!只有一个大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这是一则关于教育的寓言:教师只有放下僵化的书本,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去写,而不是强行灌输,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用问号不断启发,而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因为有很多事情不是一个标准答案就可以解决的。一位美国老师在一次学生的作业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或许,说到这里离人生哲学有些遥远,但是我们应该懂得的是,学校和老师应该像先古圣贤一样用问题来回答问题,在一个个的设问之中,向孩子灌输一种人道的价值观,引导幼小纯洁的心灵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会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问号的背后有时有着更丰富的内容,有些答案,可能需要人们用一生去探索,这恐怕也是古今大师们希望后人去思考的。

无涯学海逆水舟,不进则退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就会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够充实,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古语中“学无止境”正是这个道理。南先生告诫我们,求学问要随时感觉到不充实,以这样努力的求学精神,还怕原有的学问修养会退失,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情,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则会很容易退步。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1920年以后他退出了政治舞台,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在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里,都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但梁启超的朋友周善培直言不讳地批评他的文章。周善培说:“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这不待我来恭维你。但是,写文章有两个境界:第一步你已经做到了,第二步是能留人。司马迁死了快两千年,至今《史记》里的许多文章还是百读不厌。你这几十年中,写了若干篇文章,你想想看,不说读百回不容易,就是使人能读两回三回的能有几篇文章?”

梁启超听了这么刺耳的话,犹如挨了当头一棒。但他毫不生气,而且很虚心地向老朋友请教:“你说文章怎样才能留人呢?”周善培很认真地回答:“文章要留人,必须要言外有无穷之意,使读者反复读了又读,才能得到它的无穷之意,读到九十九回,无穷的还没有穷,还丢不下,所以才不厌百回读。如果一篇文章把所有意思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意思先穷了,谁还肯费力再去搜求,再去读第二回呢?文章开门见山不能动人,一开门就把所有的山全看完,里面没有丘壑,人自然一看之后就掉头而去,谁还入山去搜求丘壑呢?”梁启超觉得周善培分析得透彻精当,很有见地,击中了自己文章的要害,所以,他连声称谢,虚心接受。从此,梁启超写文章更加精益求精,下了一番工夫,果然受益匪浅。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虚心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如果只是粗通了一点皮毛就骄傲自满,只会阻碍自己前进的步伐。“子夏曰:日如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南先生解释子夏对“好学”的理解时说,每个人都有自身缺乏的东西,一个人应该每天反省自己所欠缺的,切忌认为自己有了一点知识就自满自足。人们必须每天补充自己所没有的学问,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月月温习以往的知识,不忘记所学的,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好学。

自省拭心心自明,每个人都应对自己有个明确的了解,每日三省自身,找出自己欠缺的东西。通常人们都会犯自满的错误,在自己到达一定程度时总以为自己已无人能及,但当你静下心来走出自己设定的藩篱,便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站得越高,越会感到自我的渺小。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他的一杯茶的故事常常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日,一位大学教授特地来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水招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个访客的杯中,杯满之后他还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倒了。”南隐意味深长地说:“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满招损,谦受益”是圣古先贤留给后人的一句可以千年护身的箴言。谦恭有礼、虚怀若谷,好比打开心灵之门,能迎来更广阔、更完美的人生境界。虚怀若谷,不仅是佛学的禅义,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心太满,什么东西都进不去;心不满,才能有足够的充实空间。这便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