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讲述的99个人生道理
36422900000027

第27章 厚积薄发的人生旅程(2)

没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回答:“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的事情,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屋子呢?”陈蕃说得理直气壮,有些得意的神气。听着陈蕃理直气壮地回答,薛勤心里暗想: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干大事呢?于是薛勤对陈蕃说:“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打扫干净,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能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本身就是不简单;能把每一件不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最关键的在于你是否心甘情愿地从小事做起,而不是空有凌云。大凡成功者都真正深有体会成功是需要水滴石穿的精神的,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千条大河归大海,各种小事都能结出硕果。

有一位名叫光藏的青年,一心想成为佛教雕刻家,所以特地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与佛像有关的常识,以便使自己的雕刻技艺更上一层楼。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没有说什么,只是让他替自己到井边汲桶水。过了一会儿,东云禅师突然冲着光藏开口大骂,并要赶他出门。这时已时近黄昏,其他弟子很同情光藏,就请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三更时分,光藏被叫醒去见东云禅师。禅师温和地对光藏说:“你也许不知道白天我为什么骂你。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雕刻的人需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刻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的时候,水溢出了桶外,虽然溢出的只是几滴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予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你这样不知惜福、轻易浪费的人,又怎能雕出传神的佛像呢?”光藏对禅师的训示颇为感动,歉敬不已。在一番反省之后,光藏决定做一名佛门弟子。若干年后,光藏终于成为雕刻技艺独树一帜的一代宗师。

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雕刻技术?禅师说,你要有一丝不苟的禅心才行,这其实正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先将人做好了,才能讲修禅。佛其实是“人”的升华,如果,生活中的你还在幻想成佛,那就赶快行动,好好地做一个人吧。

做人难,难做人,是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做人,还是在人生的舞台上做出一个个高难度的杂耍技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世事怎样变化,多少沧海变为桑田,生活会将正确答案告诉你,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长篇累牍,并且都有其屹立不倒的理由和根据,但褪尽浮华,你会发现,做人之道其实只有四个字:规规矩矩。

修禅之道就在于,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做到了这两点,才算迈进了禅的门槛。

“人生”一事终须悟

道究竟从何而来?依照南先生的观点,即庄子所谓的“自本自根”。道在哪里,道就在你自己那里,这是自己本来就有的,只不过没有悟出来而已。

名师传道,不过是老师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你而已,你依据其教授的经验去做,找出所求的道。人生是一所大学,生活本身是老师,他可以教你很多东西,但学习的过程却是漫长而艰辛的,或许终其一生也未必能真正领悟。只有当人生经历过一定的情感变化、世事变迁、人情冷暖,才能体会出个中滋味。

《庄子》一书中记载了许多“其艺通神”的工艺巧匠的寓言故事,借以抒发庄子内心的情怀和艰难思索后的哲学结论。其中有这样一则意味深远的故事,读来让人回味良久。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木匠在堂下做车轮子。木匠停住手中的活问桓公:“您读的是什么?”桓公漫不经心地说:“圣人之言。”“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那么说您读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桓公听了大怒,说道:“我在这里读书,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今天如果说出个子丑寅卯倒还罢了,否则就处你死刑。”木匠不慌不忙地来到堂上,对齐桓公说:“我这道理是从做车轮中体会出来的。榫眼松了省力而不坚固,紧了则半天敲打不进去;我可以让榫眼不松不紧,然后不慌不忙地敲进去,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嘴里虽然说不出这松紧的尺寸,心里却是非常有数的。我心里这个‘数’,无法传给我的儿子,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继承下去。所以我都六十岁了,还在这里为您做车轮子。圣人已经死了,他所悟出来的最深刻的道理也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了,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是浅层次的道理。所以我说您读的书只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所谓的妙不可言也是这个道理。很多道理,需要自己慢慢领悟,能说出来的,便已与大道有所偏差了。因此,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修道不可执著于道的名相,不然只会流于表面。

有一位小沙弥问禅师说:“我们寺内,千百年以来出了数不尽的得道高僧,佛堂内化育过无数众生,可是,我们佛桌上那只木鱼听过那么多经书,受过如此多佛号,为什么至今仍是只木鱼而不能成佛呢?”

禅师微微一笑问他:“你来这里多久了?”

小沙弥说:“已经两年了。”

禅师问:“那你懂不懂得念经?”

小沙弥说:“懂。”

禅师问:“懂不懂得礼佛?”

小沙弥说:“懂。”

禅师问:“懂不懂得修持?”

小沙弥说:“懂。”

禅师笑了起来,说道:“你看你自己说了那么多‘懂、懂、懂’,那你成佛了没有?”小沙弥脸红地说:“还没有。”禅师语重心长地说:“这就对了,那只木鱼说了无数声的‘咚、咚、咚’,毕竟永远是只木鱼,因为佛法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人生道理,处世经验,做事心得,都不是简简单单能够学到的,“道”是悟出来的,大多数人要用一生的时间来领悟。

打破冥顽终须悟,好比佛家所说的“瓦片磨不成镜子,坐禅成不了佛”。佛法如此,道亦如此,莫可名状,只要心领神会。道就一个悟字,悟透了才是悟,否则就是误,做人做事,也是如此。

最高的学问就是一无所知

“学问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无所不知,还是一无所知?” 南先生在多本著述中都曾提到这个问题。在《论语别裁中》,南先生解释说,孔子认为人生最高的智慧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个人要平实,尤其是走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时,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最高的智慧。不懂装懂,则是最大的愚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庄子·齐物论》中也提及“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南先生进一步指出,这里的“故知”指的是一般的知识智慧。“道”也有一个最高的标准,即“止其所不知”,到了最高处便是不知。南先生还提到了南北朝时的一位高僧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僧肇在一篇文章《般若无知论》中说,智慧到最高处,没有智慧可谈,才是真正的智慧。

人有所精,物有所专,本不是坏事,然而有时一个人的某一专长到达一个最高境界,反而会挡住其他知识。孔子在《论语》中也说自己一无所知,什么都不会,因此能够样样会,无所不知有时又是一无所知。南先生以禅宗经常标榜的珠子走盘为例解释,滚珠没有一个方所,没有一个固定,它一无所知,因此无所不知。知识到达最高处即为“无知”,始终宁静,没有主观,没有先入为主,就是最高的学问境界。

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一位“无知”的智者,他的做人处世与孔子异曲同工,他说:“你们把我看成有学问,真是笑话!我什么都不懂。”他曾经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画了两个圆圈,一大一小。他对学生们说,大圆好比是他,小圆好比是某个学生,圆的面积代表知识,圆的周长代表与未知领域的接触,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他们的无知面。圆的面积越大,相应的周长也越长,这就表明知识越丰富的人,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苏格拉底一再宣称自己“毫无智慧”,同时又津津乐道于这样一个神谕,即当他向神殿提出“有什么人比我更贤明”时,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一个人比你更贤明”。

如果将哲学看做一个人,他正是这样一位大师。从其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博大的智慧胸襟的角度看,哲学真的无所不知,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到波澜壮阔的历史革命,从千年前的奇思妙想到当今的智能科学,无一不为哲学所关注。然而,从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的角度看,哲学又是一无所知的,他无法告诉你几千年前的世界是怎样的,也不能告诉你机械是怎样运作的,甚至不能具体地告诉你心脏是如何活动的,相对于科学,哲学又是一无所知的。

蒲鹤年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读来颇有所感,关于“大实若虚”与“大伪似真”这个问题,他谈论了丁肇中先生的“无知”与一位“万能科学大师”的“无所不知”。世界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40岁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接受采访或提问时,无论是本学科问题还是外学科问题,也无论提问者是业内人士还是业外人士,丁肇中最常给出的回答是三个字——“不知道”。他曾解释:“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要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

曾有则有趣的寓言,一位自命不凡的人为了难倒一位年长的智者,绞尽脑汁,收集了历史、地理、哲学、物理等各个领域的未解之谜,将所有难题摆在老人面前,让这位众人口中的智慧大师以一句话将所有问题回答出来,老人笑了笑,用一句话说出了他的答案——我全都不知道。这位自命不凡之人其实还是未能难住这位“无知”的智者。

俗语说“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咣当”,真正的学问到了最高处便是“无知”。学问充实了以后,自己却感觉到空洞无知,这才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讲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他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理想姿态。可以说,至今仍有很多人信奉他这句名言。

听南先生讲解“游必有方”

南怀瑾先生则对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句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游必有方”的“方”并非其他典籍中注释的“方向”或原则,而是指方法。并非只要父母还健在,儿女就不能离家创业,只是说,父母年迈没人照应,子女远游他方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让父母衣食有着,这便是孝之道。

曾有一位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坚持求学,这本是好事。然而,当家庭出现变故,父亲去世,弟妹年幼,他却依然坚持要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母亲无奈只好去卖血。这位自私的学子遭到了许多人的鄙夷,求学的路如此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又何必系于一纸文凭,自己的深造要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他却能如此无动于衷,令人不齿。

当儿女已经到了能够自立的年龄,便要开始回报父母,最起码不要因为自己的发展而加重父母无谓的负担。想要继续学习,考虑一下自己的家庭状况;要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先将父母安置好。父母或许会对你说,只要对你好,我们愿意付出我们的一切,不必为我们考虑太多。如果你拿父母对你的爱,为年迈的父母套上沉重的经济、精神枷锁,又于心何忍?

父母重病在床而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什么理由都不足以成为借口。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之时,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扼杀,让其以绝望之心离人生越来越远,是对生命的大不敬。你可以离开父母,你可以奔赴远方,但在离开家之前,一定要对年迈的双亲有个交代。

南先生曾提到历史上的一个故事,“卫公子开方仕齐,十年不归,管仲以其不怀其亲,安能爱君,不可以为相。”卫国的一位名叫开方的贵族,在齐国做官,十年都没有请假回到卫国去。然而,管仲却把他开除了,理由是说开方在齐国做了十年的官,从来没有请假回去看看父母,像这样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么会爱自己的君主!怎么可以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