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讲述的99个人生道理
36422900000014

第14章 富贵于我如浮云(1)

找到内心尘封的珍珠,躲开人性的误区,一切随缘,褪尽浮华,正视富贵,宠辱不惊,厚德载物,于山水中体验人生智慧,在世间寻求生命真谛,面对尘世纷扰,静心以待,抛开世俗牵绊,换得自在洒脱。

真正的幸福与富贵无关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每天粗茶淡饭,累了便枕着弯曲的手臂小憩一会儿,生活的乐趣自在其中;用不义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名利,对于我来说,不过如天边的浮云,任它飘远无所憾。

南先生认为这段话是《论语》中最具文采、最优美的一段话,形象地描绘出孔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便感到人生的快乐无穷。人生自有自的乐趣,并不需要一味依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不合理地、非法地、不择手段地做到了富贵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会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美国曾在1980年通过了《新难民法案》,使得居住在纽约水牛城收容所的500名难民成为美国的合法公民。这些人大多是来自贫困国家的偷渡者,希望来美国实现自己的幸福梦。

新法案颁布25周年时,这些该法案的受益者们搞了一次集会,他们承认自从成了美国公民,生活有了空前改善。但是,幸福的梦想远远没有实现。一位社会学教授闻知此事,便展开了调查。首先他对那批难民的身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核实,发现这500人有一些共同点,即贫穷艰苦的经历和对金钱强烈的渴望。这批偷渡者由于都有着强烈的发财梦,来美后,经过二十余年拼搏,有将近一半的人,靠冒险和吃苦的精神达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水平。

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找到梦寐以求的幸福呢?

为了找出根源,教授对他们一一进行调查。下面是他对其中的3位所作的调查记录:某水产商,初来美国时,在迈阿密的水产一条街做黄鱼生意,现已由原来的一间店铺,发展为连锁店。20年来,为挤垮竞争对手,未休息过一天,更未出外度过一天假。某房产开发商,1995年之前,在12个市镇拥有房产开发权,因逃税被判一年六个月监禁,剥夺开发权,罚款7300万美元,现从事涂料进出口业务。某中介商,来美国后,一直从事海地、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等国的劳务输出工作,通过他,本家族60%的人在美打工或暂住,现和他一起居住的亲属有十几人。

教授的调查报告历数了每个人的生活状态,这份报告被交到美国国务院之后,迅速被移交到移民部。没过多久,原纽约水牛城收容所的500名难民每人收到一个小册子,小册子的封面上写着:一个穷人成为富人之后,如果不及时修正贫穷时所养成的贪婪,就别指望能跨入幸福的境界。

2005年的某天,美国《加勒比海报》报道,有一位来自加勒比海地区的富翁卖掉公司,打算去过简朴的生活。第二天,教授收到美国移民局的一封信:这批难民中已有一人找到了富裕后的幸福。

人们经常在“富贵”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忘记应坚守的“义”,忘记应持守的“品”,忘记自己独立的精神人格,一步步滑向“不义”的深渊。

正如杜甫诗中所写:“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 曹霸爱绘画竟不知老年将至,看待富贵荣华有如浮云一样淡薄。幸福与富贵无关,不生病,不缺钱,做自己爱做的事,就是生活的幸福。

功成,名遂,身退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功业既成,抽身退去,天道使然。花开果生,果结花谢,自然之道。南先生笑言,老子对人生的洞察是智者的深邃,一眼便窥透了深层中的人性内核。人莫不爱财慕富,贪恋权势,但凡能够及时抽身引退,总能一生圆满。

“功成身退”并非指一定要隐居山林,归隐田园。 功成身退其实是一种对待功名的态度,即使有了大功劳也不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为谁雄,只会引来无妄之灾。

数千年来,中国历史一直上演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政治的险恶,入世与出世,成为中国仁人志士艰难的抉择,既铿锵刚劲,又痛苦无奈。青史上许多留名之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功”与“身”的平衡点。“儒”是进取的,是理性的,是社会的,是宗族的,是油然于心的;而“道”呢,则是个人的,是直觉的,是天然的,是无可奈何的。儒和道,看似不相融,其实却息息相通,犹如一面古镜的正反两面。李斯,当初他贵为秦相时,“持而盈”,“揣而锐”,最后却以悲剧告终。临刑之时,李斯对其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他临死才翻然醒悟,渴望重新返璞归真,在平淡生活中找寻幸福,但悔之晚矣。

入世容易,出世难。许多人便是没有“真人”的态度,而陷入富贵名利中,最终落得个“飞鸟尽,良弓藏”的结局。华丽落幕后,在历史的舞台上全身而退的人中,范蠡算是成功的一个,虽然他的“入世”不一定是心怀天下“不得已而为之”,但“出世”的确是适可而止。

范蠡青年时和宛令文种入越后,深得越王重用,先任大夫后为重要谋臣,文种为相,越王兵败投夷,文种守国,范蠡随勾践入吴为质。二年中,范蠡为勾践备受屈辱,忠心耿耿,出谋划策使勾践化险为夷,获释返回后,与文种同心协力为越国共谋良策,促进越国强盛,范蠡训练兵将,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奋斗,越王“卧薪尝胆”把国家建设得强盛起来,最后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报了会稽之耻,越国成了中原霸主。范蠡为上将军,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只能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向越王“辞呈”,勾践不允,范蠡即携带重宝乘舟浮海入齐,一去不返。

进一步,容易;退一步,难。大多数人能成功,却不能全身而退;少数人看透功名实质,重视过程,淡看结果,终能功成身退。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住持,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就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在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蜕变的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考验你们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看透功名利禄,看破世间百态,该进则进,当退则退,不要偏执一心,不要被世俗蒙蔽了心境。须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洗尽铅华见真淳

“繁华过后总是空,洗尽铅华方为真”。南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借助两个论语中的场景来说明这个问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三句话到底说些什么,当然子夏并不是不懂,他的意思是这三句话形容得过分了,所以问孔子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告诉他“绘事后素”,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孔子在卫国看到一个世家公子荆,此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思想观念和修养,孔子都十分推崇。以修缮房屋这件事为例,刚刚开始可住时,他便说,将就可以住了,不必要求过高吧!后来又扩修一点,他就说,已经相当完备了,比以前好多了,不必再奢求了!后来又继续扩修,他又说,够了!够了!太好了。

南先生解释,以现在人生哲学的观念来说,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就艺术的观点来说,好比一幅画,整个画面填得满满的,多半没有艺术的价值;又如布置一间房子,一定要留适当的空间,也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不要迷于绚烂,不要过分了,平平淡淡才是真。

人生来时双手空空,却要让其双拳紧握;而等到人死去时,却要让其双手摊开,偏不让其带走财富和名声……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会对许多东西看淡。幸福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简约,而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外在的财富。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戴维斯。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戴维斯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踱来踱去,越踱越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慢慢地,旧物件挨个儿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戴维斯坐在帝王气十足的书房和睡袍里,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不仅戴维斯如此,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是被过多的物质和外在的成功胁迫着。

许多情况下,我们受内心深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驱使,自尊和虚荣不断膨胀,着了魔一般去同别人攀比。一番折腾下来,尽管钱赚了不少,也终于博得了“别人”羡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众场合拥有一两点流光溢彩的光鲜和热闹以外,我们过得其实并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好。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人生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本就不多,如果自己不能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生活,而总生活在别人的参照系中就更难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当我们把追求外在的成功或者“过得比别人好”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时候,就会陷入物质欲望为我们设下的圈套。它像童话里的红舞鞋,漂亮、妖艳而充满诱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脱不下来。我们疯狂地转动舞步,一刻也停不下来,尽管内心充满疲惫和厌倦,脸上还得挂出幸福的微笑。当我们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终于以一个优美的姿势为人生画上句号时,才发觉这一路的风光和掌声,带来的竟然只是说不出的空虚和疲惫。

因此,“简单不一定最美,但最美的一定简单”。由此可见,最美的生活也应当是简单的生活。因为大多数的生活,以及许多所谓的舒适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和历史的悲哀。

人的一生短暂到让我们来不及感慨,仿佛一刹那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惊鸿一瞥、昙花一现,正如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一样: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人的一生看似几十个春秋,其实不过是一声叹息之间就让我们的生命画上一个休止符。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从绚烂归于平淡的过程。年少的时候喜欢出名——不是张爱玲也说过出名要趁早吗?少年都钟爱艳丽与繁华,喜欢一切新鲜刺激的事物,因为没有什么色彩能代表他们的意志和主张。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们渐渐地喜欢浓郁而敦厚的色彩,因为那就像我们温和持重的性格一样。老了,才明白一切都不过是空,甚至自己的生命也会时常感觉到脆弱。这时少了年轻人的血气方刚,褪去了中年人的惆怅和幽怨,留下的是一颗通透的心灵。

人生就是缘分的重逢

南先生曾在一次讲座中漫谈因缘,语多超尘。南先生说,学佛的人都晓得人生不外一个缘字。谈及人生的缘,意义深远,一时难以说透,如果将外延缩小,站在饮食男女的角度,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有意义。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南先生说,这句话还不透彻,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而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转化而来的。所以,人生就是一张用缘分编织而成的罗网,无论是散落或纠结,总是不可强求的,感情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