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讲述的99个人生道理
36422900000015

第15章 富贵于我如浮云(2)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他已奄奄一息,马上没命了。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得知情况,决定点化他一下。

僧人到他床前,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这时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书生正疑惑间,镜子里的画面换了,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掀起盖头的瞬间,她的丈夫容貌酷似那个掩埋女尸的人……书生不明所以,僧人解释道,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是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立时从床上坐起,病已痊愈……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人生是段美丽的缘,也是一个痛苦涅槃的过程。

杭州城隍山城隍庙门口有一副对联:“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南先生说,从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看自己,看别人,才深深了解这副包含了佛家、儒家、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对子。上联描写夫妇关系:夫妻不一定是好姻缘,有的吵闹一辈子,痛苦一辈子。下联说的是儿女问题:有债务关系,才有父母儿女。所以,人生由男女感情结为夫妇,然后生儿女,美其名曰天伦之乐,其实从人生深一层的体会来看,没有乐,只有苦,不过人都是喜欢苦中作乐罢了。在这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中,人们体味着酸甜苦辣,品味着生活的赐予。

人生旅途,且行且珍惜。如何把握生命中的“缘”,下面这段话会告诉你答案。

“遇到你真的爱的人时,要努力争取和他相伴一生的机会,因为当他离去时,一切都来不及了;遇到可相信的朋友时,要好好和他相处下去,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可遇到知己真不易;遇到人生中的贵人时,要记得好好感激,因为他是你人生的转折点;遇到曾经爱过的人时,记得微笑向他感激,因为他是让你更懂爱的人;遇到曾经恨过的人时,要微笑向他打招呼,因为他让你更加坚强;遇到曾经背叛你的人时,要跟他好好聊一聊,因为若不是他今天你不会懂这世界;遇到曾经偷偷喜欢的人时,要祝他幸福,因为你喜欢他就是希望他幸福快乐;遇到匆匆离开你人生的人时,要谢谢他走过你的人生,因为他是你精彩回忆的一部分;遇到曾经和你有误会的人时,要趁现在解清误会,因为你可能只有这一次机会解释清楚;遇到现在和相伴一生的人,要百分百感谢他爱你。”

南先生很推崇一位高僧的对联∶“得一日粮斋,且过一日;有几天缘分,便住几天。”人生有如此解脱的心境,对自己一辈子的因缘遭遇便能处理得非常美满了。

浅水浮芥,厚德载物

南先生借助庄子举出的一个简单的事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水不深厚、不充满,就没有办法承受大船,除非像大海一样的深厚、广阔,才能承载起几千吨、几万吨的大船。

在厅堂里挖个小坑,然后舀一杯水倒在里面,把微小的芥子置入水中,芥子就仿佛小舟一样在水面行驶;如果把杯子放在水面,则一下就胶住了,浮不起来。为什么?因为水太浅,杯子当船太大了。在这里,庄子明白地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气度、知识范围、胸襟大小都不同。如果要想立大功成大业,就要培养自己的气度、学问、能力。要够得上修道的材料,就要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佛经上形容“如来如大海”,浅水中只能漂浮草籽,大海中才能航行巨轮,人生也是如此。

南唐后主李煜善工诗词,被俘后,曾与赵匡胤同席饮酒。赵匡胤说:“都说你诗写得好,念上两句与朕听听。”李煜稍作沉吟,随即吟出两句《咏扇》诗:“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对仗既工整,意境也很好。不料赵匡胤听后却大笑,道:“满怀之风也值一提?”李煜面容惨淡。赵匡胤虽是靠棍棒起家的赳赳武夫,却是有资格嘲笑李煜的。想当初他尚未发达,一日路过华山,喝得大醉,竟在田里结结实实地睡了一觉。醒来之际,恰好一轮明月冉冉而出。赵匡胤口出一首,道是:“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后来将这诗念与人听,众人无不叫好。那气度,“满怀之风”又如何比得?

古往今来,建丰功伟业者,无不具有超凡的气度与能力,胸怀宽广,厚德载物。曹操五十三岁时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何为浅水,何为大海,其实也不像黑白对错那样简单易判。如来如大海,究竟怎样才算是广阔的胸襟与人生?

有一天,上帝造了三个人。他问第一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一个人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上帝又问第二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二个人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上帝又问第三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三个人回答说:“我既要创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上帝给第一个人打了50分,给第二个人打了50分,给第三个人打了100分。他认为第三个人才是最完整的人。

第一个人来到人世间,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奉献感和拯救感。他为许许多多的人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对自己帮助过的人,他从无所求。他为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毫无怨言。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善行被广为传颂,被人们默默敬仰。他离开人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直至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地怀念着。

第二个人来到人世间,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占有欲和破坏欲。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甚至无恶不作。慢慢地,他拥有了无数的财富,生活奢华,一掷千金,妻妾成群。他因作恶太多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正义之剑把他驱出人间的时候,他得到的是鄙视和唾骂,被人们深深地痛恨着。

第三个人来到人世间,没有任何不平常的表现。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若干年后,没有人记得他的存在。人类为第一个人打了100分,为第二个人打了0分,为第三个人打了50分。

像大海一样做人,才能真正了解生命之道,如果只想托起一粒微小的草籽,那么只需一捧水就够了。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懂得何为深广,才能波澜壮阔。人生不是平坦大道,处世不能全凭自我。“径行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要知道,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百福。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对于“仁”,儒释道三家有着不同的理解。

《庄子·大宗师》中提到“有亲,非仁也”,南先生笑谈,还带有一点私情,就已经够不上仁了。南先生解释,“亲”与“仁”是有差别的,儒家的仁是有范围的爱,先是“亲亲”,“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佛家讲慈悲平等,则是爱一切众生。宋明理学家认为,佛家讲的慈悲陈义太高。

南先生在这里通俗地讲解了理学家们的疑问,假如孔子同释迦牟尼站在河边,两人的母亲都掉入河里,孔子是毫不客气地先救了自己的母亲,再来救释迦牟尼的母亲。但释迦牟尼怎么做呢?众生平等,不能分别啊!“亲亲,仁民,爱物”,是儒家行仁道的程序、步骤,庄子在这里没有批判儒家,但下了一个注解:“有亲,非仁也。”仁慈是爱天下,没有私心,有所亲,有所偏爱,已经不是仁的最高目的了。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个农夫的妻子去世了,农夫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您认为我的妻子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收益呢?”无相禅师如实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度众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只是你的妻子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从中得益。”农夫听了有些不满意:“我就知道是这样的。可是我的妻子很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请您这次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