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讲述的99个人生道理
36422900000010

第10章 人情未必皆世故(3)

佛法常常告诫世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是,岸究竟在何处呢?南怀瑾先生说,其实你要上岸何须回头啊!当下就是岸。如果一个人能够放下,那么在你放下的那一刹那,你就能看到苦海的岸,根本不用回头去找,因此,一个人必须学会放下,放下是一切的根本。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南先生特意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禅宗有个公案,有一个龙湖普闻禅师,普闻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庆诸禅师那里问佛法。他说,师父啊,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怎么能够悟道?这个师父说: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来:师父啊,你赶快告诉我。师父用手指一下庙宇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风水的说法,前面有个很好的案山,风水就对了;像坐在办公椅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这个庙子,前面有个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许多种,有的案山像笔架,是笔架山,这个家里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样,一定发财的。石霜禅师说:等前面案山点头的时候,再向你讲。他听了这一句话,当时开悟了。

换句话说,你等前面那个山点头了,我会告诉你佛法,这是什么意思呢:“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自有点头时”。说一声回头是岸,不必回头,岸就在这里,等你回头已经不是岸了。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以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道:“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音、哭声闹声、粗声丑声转为称赞的音声,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怎么用呢?”

无德禅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傲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丽,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这位女施主在听过禅师的劝导之后,心念一转,魅力就在她的身上呈现出来了。她就成功地登上了幸福的彼岸。南怀瑾先生说,有些禅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学问他,他说不错啊!可是不是你啊!你们连刀子都不敢拿,拿起来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杀人的本事,大魔王的本事,是一个大坏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当然立地成佛!你们手里连刀子都没有,放下个什么啊!

其实,所谓的“放下”不过只是一种象征,不要钻到禅师所讲的字眼中,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这个问题,就会明白。任何时候,你要想上岸,只要你的念一转,岸就在你的面前了,根本无须回头。

人性丛林中的禁忌

世间最难揣摩的就是人心,人性丛林中有许多忌讳,一不小心便会跌入失败的陷阱,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生也学不尽。

南怀瑾先生在讲解《庄子》时,强调了其中一句话,“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之”。南先生说这句话其实是在讲做人的道理。任何一个人,都有自由的意志,他爱好就是那一点,专注在那一点的时候,什么也无法改变。一个人入迷的时候,你要劝他“回头是岸”,难上加难。所以,明知道你爱他,有时候他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记你是为他着想了。南先生最后总结,因此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无论夫妻、父母、兄弟还是朋友,总之是“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一只老山羊在小河边碰到一只小鸟在饮水,便说:“你只顾在这里喝水,却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过来,你的小命儿就会丢掉了。”然后,又严肃地讲了许多道理。小鸟笑着表示接受。但老山羊一走开,小鸟就对身边的蚂蚁说:“依仗胡子长冒充懂道理,去年,它的孩子还不是在这里让狼给吃了吗?!”

老山羊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为什么?因为,某些时候,不管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犯了人性丛林里的忌讳,要知道,“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坚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揭露了别人的错误,他就会明显地感觉自我受到了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虽然,他内心明白,你的建议是为他着想,然而怒气上来头脑一热,想到的便只有坏处了。

庄子曾经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说道: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伤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人类见着鸟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有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

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它太远、又不能离它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有时,人要从燕子身上学学揣摩人心之道。

南先生说历史上的大奸臣都懂得“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之妙,所以总是避免碰触君臣相处的禁区,因为即使你心怀社稷、一腔忠诚,也难免因一时的劝谏惹来日后的杀身之祸。其实懂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更巧妙地为人处世、成就大业了。

或许有人会以为懂得“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之妙只会让人变得狡诈奸猾,不坚持方正之道了,其实不然。人心难测,要想自在做人,必须了解人性与现实。

即便身边的人知道你是在为他好,也会在一时的冲动下伤害你的好意,正如一心直言进谏、忠心社稷的魏征即便被后世称为一代良臣名相,被李世民引为“得失铜镜”,最终还是难逃晚年唐太宗的积恨爆发,墓碑被砸,一段君臣佳话以此为终。虽然唐太宗之后又悔恨不已,但意有所至之时便浮云遮目了。

在人性丛林中要小心行走,不要无意中得罪了他人却不自知,学会像外交家一样为人处世,不是教你诈,而是教你看清世事与人心。

把别人当成别人,让自己成为自己

人生在世,有两种错误在所难免,一为迁令,一为劝成。

南先生说,迁令与劝成是人生必须规避的两个常犯的错误。何谓“迁令”,南先生举了身边的小事来说明这个道理,比如说,他让人帮他拿一本书,这只是区区小事,举手之劳而已,结果对方却吩咐第三者去做:某某人,老师让你帮他拿一本书。推脱责任,推托一切,就叫“迁令”,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做人要做到“不迁令”,就不要推托一切,该自己去做的就去完成,不能让别人代劳。

“劝成”,南先生认为是指勉强别人成功,对别人过度地要求,虽然本意是好的,但是往往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误人不浅。南先生说,自己当主管不能“劝成”,成就好的事情,不是一时做得到的。如果弄错的话,想改的话已经来不及了,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做人做事都需要慎重地考虑。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让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许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了。”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

把自己当成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便不会将自己应做的事推到他人的身上;把别人当成自己,就能够真正理解他人所求所想,不会勉强他人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把别人当成别人,就会尊重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把自己当成自己,则是将自己放在一个独立的天地中,做一个大写的人。

用一生的经历去体味这四句话的深意,时刻提醒自己莫犯了迁令劝成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