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言是刀,伤人还伤己
直言直语是人性中一种美好的特质,值得大家拥有,因为唯有直言直语的人,才能够阐明是非善恶,让正义得以伸张,让错误得以暴露,我们也常常会对那些直言不讳的人加以赞誉,也希望自己身边能够有直言直语的朋友。但是当我们真正碰到直言直语的人,尤其是那些经常指正我们的错误的人的时候,心里往往会非常不舒坦。即使不会因此与对方翻脸,也难以消除对方的言语对自己的伤害。所以说,理论上讲直言直语虽然是一种美好的特质,但是实际上直言直语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即使你的直言直语的出发点是好的,你犀利的言语也会给别人造成伤害。
李坤是一家公司的中层领导,也是公司的“大好人”,但是人缘一直不佳,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爽直的性格,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是直言不讳,结果造成人人都疏远他。
比如说,他的下属有人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他就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对方,这做得不对,那做得不好。当然,他这么说并非是为了彰显自己多么厉害,而是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够知错能改,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可是,这样的指责经常让下属在众人面前下不了台,丢尽颜面,因此,人人都对他不满。
面对上司的时候,他也是如此。比如,有一次公司召开中层以上领导会议。在会议上,领导说错了一个数据,细心的李坤立刻站起来纠正,弄得领导脸红脖子粗。结果,领导也不喜欢他。
直言直语往往容易伤到他人,因为你的直言直语往往都是针对对方的错误,而这些都是他们避讳的东西。你不顾及他们的感受而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自然会让他们感到难堪。长此以往,无论你是否出于好心,一样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语言是一把利刃,用不好就会伤到他人,而直言直语最容易犯下这样的错误。直言直语的人往往总是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评价他人,在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一吐为快,结果无形中伤到了他人。
即使是朋友之间,因言语不合造成双方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也是常见的,所以不要主观地认为只要你不存坏心,别人就不会对自己心存怨恨,毕竟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给别人听的,当你的言语伤害到了别人的时候,别人自然会对你心生怨恨。当这种怨恨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么会疏远你,要么就会直接对你进行报复。
其实直言直语的人并不是故意要奚落对方,而是真心地想要帮助对方,但是如果你不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则不仅不能帮到对方,反而会让对方对你心存怨恨,这又何苦呢?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当你直言不讳地指责对方的时候,就等于是在削对方的面子,面子都没有了,对方自然不乐意了。
同样的一句话换一种表达方式说出来会有更好的效果,当你的直言直语碰触了他人的禁区,伤害了他人的自尊的时候,你就会受到激烈的回击。所以,话在出口之前,一定要多想几遍,不要在不当的场合和时间说不当的话。
2婉言暗示胜过直截了当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装饰自己的语言。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装饰自己的语言呢?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口不择言,结果深深地刺痛了对方。所以,在这种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用委婉的语言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既不伤害对方,又能让对方从字里行间中听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说话的最高境界。
历史上的能言善谏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委婉的方式来向君王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邹忌以自身的实际经历来暗示齐王要广开言路,以免闭塞视听;触龙也是用自己做比喻来向赵太后说明,让自己的孩子为国家建功立业,才是对孩子的爱护。因此劝得赵太后同意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
委婉的暗示是最好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有观点,如果你直接反驳对方的观点,不但难以让对方信服,反而会引起无谓的争辩。另一方面,每个人所能承受的话语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要表达的观点正好超出了对方所能接受的程度,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即使你说得很对,对方也不会接受。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既能够保住对方的颜面,又能够让对方欣然接受。
曹操的三儿子曹植才思敏捷,聪明能干,很得曹操的宠爱,他决心废掉太子曹丕,而立曹植。废长立幼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政治生活不正常的事情,往往会引发****不安,所以大臣们总要据理力争,往往不惜献出生命。但做皇帝的人却不愿意听从臣子的意见,双方会闹得很僵。曹操也是这样,自己下了废长立幼的决心,便不再愿意听臣子讨论这件事。
有一次,曹操屏退左右侍从,引谋士贾诩进入密室,向贾诩问话,贾却沉默不语。曹操再问,贾还是不答。这样一连几次发问后,曹操生气了,责问贾诩:“和你讲话却不回答,到底为什么?”贾诩回答:“对不起,刚才正好考虑一个问题,所以没有立即回答。”
曹操追问:“想到了什么?” 贾答:“想到了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曹操大笑,决心不再废长立幼。
原来当年袁绍就是因为想要废长立幼,结果导致几个儿子之间互相不服,各自拉帮结派,互相争斗不休,这才给了曹操可乘之机,灭了袁绍。
提意见是我们在与他人的沟通中经常会出现的谈话内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意见并不能被对方接受,原因就在于我们并不能很好地说服对方。为了能够说服对方,我们往往用一大堆堆砌的词语对对方狂轰滥炸,让对方反感不已,根本就无心思考我们的意见是否正确。比如说,我们在工作中向上司提出意见的时候,经常会按照普遍的逻辑,摆事实、讲道理,可是这些根本就不足以打动上司,因为在他的眼里,他所经历的和知道的要比我们多得多,所以,他自己的观点才是最正确的。结果你在苦劝无效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冒出一些“以下犯上”的话,这更加会让上司恼怒,因为你的不尊重已经挑战了他的权威。最终,提意见会不欢而散。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一些事情来暗示对方,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自己的话语中。暗示性的话语往往不具有攻击性,能够让对方静心地去听、去思考。只要你的话能够让他认为你是有道理的,那么提意见也就成功了。
委婉就意味着没有攻击性,这比之充满攻击性的直截了当要有效得多。在很多时候,对方并非不明白我们要说什么,也并非不能接受,只因为我们所说的话太过直白,结果让对方出于面子的考虑,不得不将我们拒之门外。如果我们能够旁征博引,用一些隐晦的方式将自己所要说的话表达出来,那么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给地主放过牛,还当过和尚。他做了皇帝之后,以前的一些穷哥们儿纷纷找到京城,想他会念着以前的交情,怎么着也能捞到一些好处。但是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是皇帝了,身份不同,自然想的也就不同了,他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老底,因此,把大多数人都拒之门外。
有一个和朱元璋一起长大的朋友从凤阳老家赶到京城来找他,花了很大的功夫才进了皇宫,见到了朱元璋。谁知这位老兄一见朱元璋的面,就当着满朝的文武大臣大声嚷嚷以往的一些糗事:“朱重八,你当了皇帝还认识我吗?咱俩可是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你还记得有一次咱俩一起偷豆子吃,豆子还没煮熟,你就先抢着吃了,结果把煮豆子的罐子都打碎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你都不记得了吗?”
朱元璋本来还打算好好地赏一下这个好朋友,也让满朝文武大臣看看自己是多么重情义,结果这个不识时务的朋友,净说些他不乐意让别人知道的事情。没等那位老兄说完,朱元璋就下令将这个人杀了。
朱元璋的另外一个朋友也来找朱元璋,他也和前面那位朋友说的是一件事,但是这个人比较聪明,他是这样说的: “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救驾。”朱元璋听得高兴,立刻就给他封了官。
总而言之,在说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用委婉的方式来暗示对方,特别是在说一些可能会引起对方不快的话的时候,九曲十八弯地一绕,往往就把能够引起对方不快的部分给消除了,这样你的话语就可以发挥作用,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3正话反说,容易让人接受
有人曾经说:“是人才不一定会说话,但是会说话的人必定是人才。”在如今竞争相当激烈的职场中,如果一个人拥有“会说话”的能力,通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正话反说正是一种高明的说话技巧。
所谓的正话反说就是对某一话题不做直接的回答或阐述,却有意另辟蹊径,从反面来说,使它和正话正说殊途而同归。这样便可以避免正面冲突,含蓄委婉,入情入理,收到一种出奇制胜的劝谕和讽刺效果。
我们知道,说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说服他人的过程。说服他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当一个人决定要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已经为做这件事情想好了无数条理由,如果你逐条驳斥对方,那么很难说服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从其反面入手,阐述自己的观点,反而更容易劝服对方。
齐景公喜伺老鹰,并以老鹰猎兔为乐。一天,烛邹不慎让一只鹰飞走,景公大怒,下令将烛邹斩首。晏子为了营救烛邹,立即上前拜见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如此轻易杀他呢?请让我条条数说他的罪状再杀他,可以吗?”
齐景公说:“可以。”
晏子指着烛邹说:“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你让大王为了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天下诸侯都会责怪大王重鸟轻士,这是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完,随即醒悟,赦免了烛邹的死罪。
晏子表面上是在为齐景公泄忿而骂烛邹,实则指出齐景公重鸟轻士的过错。
我们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而不是为了与对方进行争辩,一旦引发争辩,那么说服的目的就一定达不到了。因为,任何一场争辩,几乎都是没有胜败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无法说服对方。再者说,一旦与他人在言语上发生正面冲突,就很难再将谈话进行下去。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先取悦于对方,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利地将自己的观点渗透进去,并最终说服对方。
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正话反说的步骤如下:先在表面上同意对方的观点,这样对方就会放下戒心,肯听我们的话。接下来顺着对方的观点进行逻辑上的推理,引出对对方不利的结论。当然结论虽是不利的,但是我们在言语上还是要认为这是好的,这样起到的讽喻的效果,发人深省。这样一来,我们的观点就可以在一个小幽默中传达给对方。这样的劝服方式就像是在撞球,开始的时候使对方心情愉悦,让对方只能依着球杆的力量前进,却无法倒退。采取的是“迂回”的手法,让对方一步步地陷入你设下的圈套,从而达到劝服的目的。
有一个香烟商人到某地去做生意,到处宣传抽烟的好处。这一天,他在一个大台子上滔滔不绝地大谈抽烟的好处。台下的人都听得津津有味。这个时候,一位老人走上了台,非要讲一讲。商人害怕老人讲出不利于自己生意的话,极力阻止,台下的听众们也都对老人的行为感到不满。但是老人一开口就说:“女士们,先生们,对于抽烟的好处,除了这位先生讲的以外,还有三大好处哩!我不妨讲给大家听听。”
这一下,不仅台下的听众来了兴趣,连商人都来了兴趣。老人是这样说的:“第一,狗见到抽烟的人就害怕,就逃跑。”台下的人很是莫名其妙,商人则暗暗高兴。“第二,小偷不敢到抽烟人家里去偷东西。第三,抽烟者永远年轻。”
这驴唇不对马嘴的话更是激起了台下人的兴趣,他们要求老人赶紧解释一下。老人清了一下嗓子,接着说道:“第一,在抽烟的人中驼背的多,狗一看到他们以为拾石头打它哩,它能不害怕吗?第二,抽烟的人夜里爱咳嗽,小偷以为他没有睡着,所以不敢去偷东西。第三,抽烟的人很少有长寿的,所以永远年轻。”
老人的话讲完之后,台下一片哗然,紧接着作鸟兽散。商人极力挽留,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继续听下去。
当我们想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服对方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引起对方的兴趣,让对方愿意听自己的话,并选择一种别人愿意倾听的说话方式。所以,这个时候,正话反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正话反说可以先把听者想要听的事情,在他们想要听的时间之内,以恰当的语言说出来,这样对方就会非常感兴趣。而在恰当的时机,话锋一转,将话语引向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够很容易打进对方的心坎。这就是正话反说的妙处。
总而言之,当你想要劝服别人,而别人又不愿意听你的话的时候,你就可以尝试一下用正话反说的方式,让你的言语快速地打动对方,从而一举说服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