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循循善诱胜于苦苦哀求
当你周围有人走上错误的道路,屡屡犯错的时候,你是否有曾经苦口婆心地劝导对方,而对方却置之不理,结果你气得甚至有种想吐血的感觉。如果有的话,那么你就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你的苦口婆心往往没有循循善诱来得有效。苦口婆心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有种哀求的感觉,当你用哀求的语气让对方改正错误的时候,对方的不屑更会加重,所以,苦口婆心绝不是好的说服方法。
事实上,对方之所以会如此顽固,是因为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因此,劝导的办法也应该从这一点上着手。用一种诱导的方式,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自然会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每个人对于他人的劝导都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所以让劝导者很难走进他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苦苦哀求都是没有用的。只有用循循善诱的方式, 才能逐渐地让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
孟子是战国时期出色的政治家,在纷乱的战国时期,他曾经游说过很多国君,希望他们能够实施“仁政”。这一次,孟子来到齐国,打算游说齐王。孟子见到齐王后,提到齐王爱音乐的事情,齐王感到很尴尬,因为他认为爱好世俗的音乐显得自己修养不足,他说:“我还不能喜欢古典的先王之乐,只是喜欢世俗的音乐罢了。”但是孟子却指出现在的音乐跟先王古乐并无不同,解除了齐王的尴尬心理。
紧接着,孟子以欣赏音乐的感受为切入点,引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道理,并举出例证。假如百姓听到王奏乐的声音,都感到头疼,皱着眉头议论说:王这样喜欢音乐,为什么我们这么苦?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没别的原因,只因不与老百姓一起享受快乐;假如百姓听到王奏乐的声音,都高兴地面带喜色说:我们的大王大概没什么疾病吧?否则怎么有心情奏乐呢?
在此基础上,孟子总结出了这只是仁政实现先后而做出的不同表现罢了。
循循善诱其实就是一种言语上的布局,也就是说我们在劝服对方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安排自己的谈话方式和谈话内容,并且让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充满诱惑力,引导对方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并最终认同我们的观点。事实上,循循善诱之所以比苦苦哀求更有效,是因为循循善诱从一开始就能够打破被说服者对说服者的排斥心理,这样就赢得了情感上的支持。再加上循循善诱本身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它能够从道理上出发,让对方恢复理智的思考,最终改变被说服者的固有观点。而苦苦哀求只会增加被说服者的反感态度,进而激怒对方,使得自己的话语完全被排斥在对方的心门之外。
有一个电器销售员去一家农场推销一台孵化器。他来到农场,找到农场主的房屋,然后敲门。门被打开了一条缝隙,电器销售员看到了屋内只有一个农妇在。农妇通过门缝,上下打量了销售员一番,然后迅速将门关上。
电器销售员早就习惯了这种举动,于是他再次上前敲门,门内传来了农妇的喝骂声,她不断地催促销售员赶紧离开。电器销售员稍显尴尬,但是他依然有礼貌地说:“太太,我看您是误会了,我来拜访您并不是来销售东西的,我只是想向您买一些鸡蛋。”
农妇听了这话,迅速把门打开,把电器销售员迎了进去,并连声道歉说:“真是对不起,我刚才以为你是推销的,因为最近已经来了很多推销员了。”销售员微微一笑说:“没关系,太太。我刚刚在鸡舍那里看到您养的鸡真的很漂亮,这些鸡是多明尼克种鸡吗?”农妇诧异地看着小伙子,反问道:“你怎么知道这是多明尼克种鸡?”
销售员知道这个话题已经引起了农妇的注意,于是说:“我家也养了一些鸡,但是我家的鸡没有您养得这么好。而且我家的鸡只会生白皮蛋。太太,您应该知道,做蛋糕用红皮的鸡蛋比白皮的鸡蛋要好一些。我太太今天要做蛋糕,所以我跑到您这儿来了。”
农妇非常乐意听销售员赞美的语言,她喜滋滋地去屋里拿鸡蛋。这个时候,销售员趁机扫视了一下房间,他发现在墙角的地方堆着一整套的农用设备,他心里有了主意。
等到农妇从屋里出来,他对农妇说:“我猜您养鸡赚的钱一定比您丈夫养奶牛赚钱多。”这句话简直让农妇高兴上了天,因为一直以来,她的丈夫都不支持她养鸡,而她自己一直坚持自己养鸡更赚钱。两人一直互不相让,她从来也不帮丈夫做事,所以,那些农具就堆在了房间里。销售员这个外人的话无疑是对农妇最大的认可,怎能不让农妇心花怒放。
谈话到了这个时候,农妇已经非常欢迎销售员的到来了,于是她带着销售员去参观自己的鸡舍。一路上,两人越聊越投机,销售人员乘机点题,最终成功地销售出去一台孵化器,外加一台大冰柜。
循循善诱就是一种高明的谈话方式,这种谈话方式在对方对你抱有天然的排斥心理的时候,作用尤为明显。当对方明显对我们的谈话有敌意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想办法先化解对方的敌意,否则,谈话在第一时间就会“无疾而终”。所以,开展这样的谈话,必须用循循善诱的办法,让对方走入自己的布局中,在不自觉中消除敌意,并跟着我们的思路进行思考,这样,对方就会一步步地被我们说服。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对事物的判断,想要改变别人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主动挑起与对方的争辩,那么往往会无功而返。在这个时候,循循善诱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将我们的观点逐渐地渗透到对方的思想中并最终战胜其原来的思想。
5给带刺的批评裹上“糖衣”
人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在现实中,真正能接受逆耳忠言的人并不多,大多数的人宁可听那些甜言蜜语,即使是糖衣炮弹,也甘之如饴。如果我们对于别人的错误进行强硬的指责,那么多半会引起对方的反击,最终无法实现令其改正的目的。而如果我们懂得采用“迂回”战术,用“糖衣”包裹住自己批评的语言,那么对方就能够接受我们的批评,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回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另一个学生,他上前制止并让这个学生放学后到办公室等他。陶行知回到办公室之后,先拿出了一块糖给那个学生说是奖励他没有迟到。接着陶行知给了他第二块糖奖励他听自己的话。然后陶行知又给了他第三块糖奖励他见义勇为,帮助受欺负的女生。当那个学生认识到错误的时候,陶行知拿出最后一块糖奖励他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人人都是爱听好话的,所有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表扬自己,而不愿意让别人批评自己,一旦听到批评的言语,逆反心理就会产生作用,即使我们说得很有道理,对方也会无动于衷。
在某些情况下,批评的言语所具备的攻击性能激发别人的斗志,但这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过度的批评只能起到打击信心的作用,“破罐子破摔”就是这样来的。比如说,有些人天生懒惰,于是身边的人纷纷地指责他的懒惰,说他没有出息,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将来肯定是没有出息,也就没有改变的必要了。相反,如果周围的人都能够主动去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并且称赞他,那么他的自信心将会一点点地累积,并最终形成一种迫切的想要改变的愿望,最终改正其懒惰的缺点。所以说,赞美的语言,在很多时候都是比批评的语言更加有力的,它才能够真正地激发人的斗志。
很多年前,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在那不勒斯的一家工厂里做工,但是他的梦想却是要当一名歌星,于是他拜师学艺。但是他的老师却告诉他:“你不适合唱歌,你根本五音不全,简直就像风在吹百叶窗一样。”小男孩很沮丧。但是他的妈妈——一个穷苦的农妇却不这样认为,她紧紧地搂住自己的孩子并且称赞他,他能唱歌,而且每天都在进步。这个普通的妈妈用自己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来支持自己的孩子学习音乐。
母亲的鼓励改变了孩子的一生,后来他成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
批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被批评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在很多时候,批评并不能实现这一目的,反而是赞美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那么我们何不将自己的批评藏在赞美之中呢?让赞美的声音围绕那些应该被批评的人,用赞美的方式实现批评的目的,那岂不是更好。
不要轻易地去批评任何一个人,当你絮絮叨叨地批评一个人的时候,你已经在伤害这个人的自尊。当他的自尊被损害的体无完肤的时候,他要么会进行反击,要么就被打击得一蹶不振,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批评的言语外面包裹一层“糖衣”,变“训斥”为“赞美”,让对方在愉悦的心情中认识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非洲,有一个巴贝姆巴族。在这个民族中,依然保持着一种特别而又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某些原因犯下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子的中央,然后整个村落的人都会赶过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并用赞美来“教训”这个犯错的人。
这些“教训”的人无论是年长年幼都会历数这个犯错的人曾经做过的好事,只要是这个犯错的人曾经做过的,哪怕是极小的好事,也绝不遗漏。这样的“教训”方法让这个族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将错误进行到底”。
犯错误的人并不代表十恶不赦,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指责对方,那么就等于是把对方其他的优点一概抹杀了,这样一来,对方哪里还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相反,如果我们能赞美他的优点,那么就能让那些犯错的人重新获得信心和希望,在我们的赞美声中,对方自然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毕竟每一个人都是明白事理的。这样的一种“批评方式”比之一味地指责要强得多。
良药未必苦口,在不改变药效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加点糖,让生病的人更愿意喝下去;忠言也未必逆耳,只要我们能够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也一样能够让人听进去。用赞美进行批评,将会让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巧妙暗示比直接批评更有效
在批评、指责别人错误时,当头一棒往往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且对方也未必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意见。如果我们能够用暗示的办法,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效果往往比较明显。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因此,在批评他人的时候,我们始终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因而在批评的过程中肆无忌惮,经常性地采用一些具有攻击性和侮辱性的词语。这些对于被批评者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在他们看来,你并不是在批评,而是在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因此,他们对于我们的批评往往会不屑一顾,甚至会反唇相讥。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采用巧妙的暗示,让对方意识到他的错误,那么他们不仅会改正错误,还会对我们心存感激,因为我们保全了他的颜面。
一位百货公司的总经理为了检查员工的工作,经常会去卖场视察。这一天,他又来到了卖场巡视。突然,他发现有一名顾客在柜台前等待,而却没有一名售货员过去服务。那些售货员都在离柜台很远的地方,三个一堆,五个一群,彼此又说又笑。
这个经理本想训斥一下这些工作时间不认真的员工,但是转念一想,在大卖场里训斥员工影响不好。于是他走到柜台前,亲自为那名顾客服务,等到那些售货员看到经理的时候,一个个不知所措。服务完之后,经理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意味深长地看了那些销售员一眼,就离开了。
其实,在卖场里出现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这名经理也多次为这样的事情大动肝火,但是收效甚微,那些售货员对经理的训斥根本就不以为然,更不以为意。但是,这一次,经理的这一举动明显比以前的训话要有效得多,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经理再去卖场巡视的时候,都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
批评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因为直接的批评往往意味着对自己尊严的直接践踏,而尊严几乎是每个人最重视的东西。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的错误,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意气,而口不择言,毕竟我们的批评是为了能够让对方改正错误,而不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
其实,但凡是一个追求上进的人,都是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的,因为批评可以帮助自己减少错误,但是每个人所能接受批评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大多数的人对于直截了当的批评往往都不能接受。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用巧妙的暗示对他人进行批评。
有些人可能不明白,错误就是错误,又怎么能暗示呢?如果自己不明说,对方岂会明白。事实上,之所以说暗示能够让对方意识到错误,是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即使你不说,他也大概知道自己是不对的。所以,只要我们稍加指点,对方就可以清晰地明白自己的过错。
魏征向来以直言敢谏闻名于世,但是他并非是一个莽撞之徒,在很多时候,他也是非常讲究进谏的方法的。有一次,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小鸟,唐太宗非常喜欢,就托在手臂上逗着玩。正好这个时候魏征进来,唐太宗可不愿意让这个“多事”的人看到,免得他喋喋不休。于是就把小鸟藏在了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