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李斯特 (1811-1886年)是19世纪欧洲乐坛上声名显赫的、天才的匈牙利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他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西部一个农村,6岁随父学钢琴,9岁登台表演。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1821年,三位贵族资助他赴维也纳深造,拜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为师。1823年进巴黎音乐学院接受系统教育时,院长凯鲁比尼却以国籍为由将他拒之门外,这一挫折和打击并没有使李斯特丧失信心,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他广泛接触巴黎的知识阶层,提高艺术修养,并跟随A.哈雷和F.帕埃尔继续学习音乐。1824年3月8日李斯特在巴黎首演一举成名,成为当时欧洲公认的一代钢琴名家和作曲家。1825年先后两度去英、法演出,在7月为英皇乔治四世演奏后,他的声誉大增,初露他创作才华的钢琴曲和歌剧《城堡的爱情》也获好评。他16岁时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
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1831年到巴黎的演出,使李斯特深受启发,立志做“钢琴的帕格尼尼”。由于他钻研和吸收了巴黎各派钢琴演奏之所长,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他还致力于革新钢琴的演奏方法,广泛地探索和开拓钢琴的表现领域。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李斯特同情里昂工人起义,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及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于1834年创作了表现里昂工人起义的钢琴曲《里昂》。1838至1848年,李斯特旅欧演出的足迹遍布匈、奥、德、法、英、罗等国,获得很大成功。此后,他结束了长期的旅行演出,定居德国魏玛从事创作,并任魏玛宫廷乐长兼剧院指挥。这时欧洲各地革命相继爆发,他同情和支持这场革命,创作了《匈牙利康塔塔》和《工人大合唱》。
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13部。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和10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1848年起他常住维马,并定期回匈牙利。他创建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李斯特创作活动的进步的民主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1849年匈牙利革命失败后,他沉痛地写了钢琴曲《送葬的行列》及交响诗《英雄的葬礼》以悼念英烈。
李斯特的创作领域主要是钢琴和交响音乐,他在音乐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交响诗的体裁。李斯特认为:交响乐经百年的发展后应有创新,他主张以文学诗歌的内容来决定乐曲的构思,推崇柏辽兹的固定乐思和门德尔松的单乐章标题序曲,并将这些原则发展运用到他的交响诗中。他根据内容需要,采用了单一主题贯穿、变型的发展手法及灵活的奏鸣曲式的单乐章体裁。他的13首交响诗大半是根据著名诗歌、戏剧或绘画等作品题材创作的,主人公的命运大都是生前受苦、身后荣耀,充满人道主义精神。他的交响诗对后世的作曲有很大的影响,旋律中的变化音,大胆发展的和声手法,富于色彩性的配器,显示了他独特的个性,增强了管弦乐的表现力。他最著名的杰作是交响诗《塔索》。
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在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演奏方面,他创造了一套让钢琴发挥出乐队风采的精湛技巧,开创了钢琴独奏会和背谱演奏的先例,形成一种热情、诗意和辉煌的风格;在创作中,以激情和诗意见长的有《但丁奏鸣曲》《爱之梦》,悲壮奋发的有《里昂》《送葬的行列》,雄劲刚健的有《第一钢琴协奏曲》,思想深刻并富于戏剧性的有《b小调钢琴协奏曲》,最具民族民间特色的有19首《匈牙利狂想曲》。1870年后,李斯特一面教学、传教,一面继续创作。1875年他创建了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亲任院长,教授钢琴课。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逝世于拜罗伊特。
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它的钢琴曲已被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
李斯特所创作的19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