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创新理念始终是与众不同、前所未见、充满丰富内涵,而且始终是美丽的。你瞧,他将这些理念诠释得多么完美!他的每一只手指头都同样灵巧,能把音乐的准确性毫无阻碍地表现出来。在巴赫之前,日耳曼乃至于其他国家最伟大的键盘乐手鲜少使用大拇指,但是巴赫自己发明一套方便的弹奏方式,可以轻轻松松地使用每一个手指头。他还能以双脚踏脚键盘,弹奏出许多高明乐师即使以双手也无法弹奏出的音符。他不仅通晓管风琴的弹奏法,还能以高超的技巧将各个音栓串联使用,让每个音栓的音色发挥到极致。巴赫对于管风琴结构的了解非常透彻,有一回他在一所离他长眠之所不远的教堂试奏一组新管风琴,当时制造管风琴的师傅已年纪老迈,巴赫的检查可说是少有的精确,整个工作完成之后的殊荣不仅仅属于老匠师,同时也是属于巴赫的。”
可是巴赫去世之后没多久,他的作品便不再流行。50年后,他作品被认为没有重刊的价值,对新一代的作曲家而言,他已经过时了。
巴赫的复兴
但巴赫的学生和他的崇拜者并没有忘记他,他们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研究并传播巴赫的音乐,让人们有机会领略巴赫音乐的神奇与美妙。
幸运的是,私底下整个情况已大不相同。在专门收藏巴赫作品的人中,有小提琴家、作曲家约翰·菲力普·克恩伯格(Johann Philipp Kirnberger)和腓特烈大帝的妹妹阿玛丽亚公主。巴赫的第二个儿子卡尔·菲力普·艾曼纽——一个杰出的羽管键琴演奏师——就在波茨坦阿玛丽亚的宫廷中任职。1762年,巴赫的另一个儿子约翰·克里斯汀则在伦敦,音乐学家查尔斯·伯尼(Charles Burnsy)——作家范尼·伯尼(Fanny Burney)的父亲曾多次去听他的演奏。1772年,伯尼就得到了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册,作曲家、钢琴家穆齐奥·克莱门悌则得到第二册并不停地练习。
1784年1787年之间,C.P.E.巴赫为他的父亲出版了一本经过编选的赞美诗,但不包括那些具有特色的清唱剧合唱套曲。1802年,克莱门蒂携其爱尔兰弟子约翰·菲尔德(John Fieid)赴欧洲旅行演出,他们演奏巴赫的音乐使听众大为惊讶。菲尔德有一个伦敦的朋友乔治·平托(George Piuto),是他将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介绍给管风琴家塞缪尔·威斯利(Samuel Wesley)。威斯利被这部作品征服,称巴赫为“超人类的天才”,并从此成为巴赫的热情宣传者——1808年,他在萨里小教堂(Surrey Chapel)组织了一次巴赫音乐季演出。这一时期,虽然巴赫的音乐并没有被人们遗忘,但也还称不上是众人皆知。
浪漫主义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对过去的兴趣日益增长,加上因拿破仑的功绩而生之灌输德意志民族自豪感的需要以及宗教的复兴,造成愈来愈多人欣赏巴赫的作品。18世纪80年代的维也纳,在腓特烈大帝宫廷中的音乐家们有一位朋友施威滕(Swieten)男爵,常在自己家中举行音乐晚会,演奏巴洛克音乐,其中包括许多巴赫的作品。1802年,施威滕的一个朋友福凯尔(Forkel)发表了一本详尽的巴赫传记,文中极力赞扬,措辞充满爱国主义情操。巴赫复活的趋势从此开始。
然而,公众对于巴赫的理解却得归功于门德尔松的努力。在柏林,卡尔·策尔特(Carl Zelter)于1791年建立柏林合唱协会,大力宣扬并重新上演巴赫的一些宗教合唱作品。但直到1829年,他才在别人的劝说之下公演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曲》。他挑选的指挥,正是他的学生门德尔松。演出获得相当大的成功,四年之后,合唱协会又上演了《圣约翰受难曲》。
在此期间,门德尔松于1829年和1832年访问伦敦,演出巴赫的音乐,尤其是在圣保罗大教堂用管风琴演奏,赢得一片喝彩。在往后数年中,他从前的老师伊格纳茨·莫舍莱斯继续在伦敦的音乐会上演奏巴赫的作品。而且,由于受到门德尔松与维多利亚女王及阿尔伯特亲王之间友谊的影响,他们坚持在白金汉宫和温莎城堡里演出巴赫的音乐。1849年,门德尔松的学生、舒曼的朋友威廉·史汤达尔·伯内特建立巴赫协会,五年后,正是该协会安排了《圣马太受难曲》在英国的第一次演出。
舒曼继续致力于巴赫全部作品的出版,到1850年,巴赫去世一个世纪之后,德国的巴赫协会开始收集、编订他的作品,这个工作进行了50年。直到1950年,更为详尽的《巴赫作品目录》(Bach-Werke-Verzeichnis)出版,才有如今大家熟悉的以BWV为标志的作品编号。
真正的音乐家总是能洞察巴赫的伟大,当莫扎特听到巴赫的经文歌《向上主唱新歌》(Singet dem Herrn ein Neues Lied)时,有如电击般地惊呼:“这是什么音乐?我们终于找到可以效法的对象了!”另外具有象征意味的是,贝多芬首次在维也纳奠定键盘大师的美誉,演奏的正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歌德也是巴赫的仰慕者。到今天,巴赫已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在音乐律制方面的巨大贡献——《平均律钢琴曲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以创作实践来证明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的划时代作品,常被称为“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则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在此以前,键盘乐器大多按“中庸律”调音,能够演奏而不会走调的音阶,只有降B,F,C,G,D,A等大调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就可以自由选用大小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所以说,没有巴赫对平均律的实践,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要延迟很长一个时期。
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键盘乐器调成十二平均律,并写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调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22年)。晚年在莱比锡又写了第二集,包含另外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44年)。
巴赫写作《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受了先辈作曲家费歇尔(约1665-1746年)的启发。费歇尔在1702年出版了《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分属二十个不同的调。这部作品的标题起源于希腊神话,阿莉阿德尼是古典神话中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她的母亲帕西法厄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斯把它幽禁在一座迷宫里,并命令雅典人民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喂养这个怪物。雅典王子忒修斯发誓为民除害,依仗阿莉阿德尼给他的线球和魔刀,钉死了这个怪物,然后顺上路的线走出了迷宫。“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意思就是指示风琴演奏家通过五花八门的大小调迷宫的引路人(因此西方有句成语“阿莉阿德尼的线”来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部作品用了大小二十四调中的十九个调,只有升C和升F大调,降e,降b和升g小调没有用,而e小调用了两次。所有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都是很短小的乐曲,主题和《平均律钢琴集》中的主题很相似。巴赫吸收前人经验谱成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运用全部大小二十四调,写成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是音乐史上的第一例。
巴赫艺术作品的复活
巴赫作为天才音乐家蜚声于世界乐坛,是当之无愧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时,并未得到音乐界应有的重视。他开始仅以管风琴和古钢琴演奏家著称于世,他死后70年间,他的作品几乎无人问津。其原因是由于18世纪末期,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已经形成,当时流行的音乐风格已经转向主调和声,巴赫的复调音乐被视为陈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风格。直到19世纪20年代,西欧浪漫主义钢琴家舒曼在莱比锡的图书馆发现了他的《受难乐》,再由门德尔松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这部作品,震惊了当时的乐坛,使得浪漫派音乐家大为惊叹。从此,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并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在发掘和整理巴赫浩如烟海的作品的工作中,门德尔松作出了最巨大的贡献。19世纪40年代末在德国成立了“巴赫协会”,由该组织尽力收集、整理、出版和演奏巴赫的全部作品,为他的音乐艺术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巴赫——罕见的音乐世家
“巴赫”这个名字一般是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伟大的“西方音乐之父”。而在音乐百科全书中,列在“巴赫”条目下的则有数十人,这是因为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16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只延续到19世纪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现了52位音乐家。
J.S.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他的哥哥也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曾教巴赫学习音乐。巴赫22岁时与其表妹玛利亚结婚,共生下了七个孩子;玛利亚去世后,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结婚,又生下13个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9人长大成人,其中就有3个孩子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菲力普·巴赫(K.P.E.Bach)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第三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Bach)长期居住于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像巴赫这样的音乐家族,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在医学和遗传学上也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