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活泼了,内容简单了。”山东省实验中学数学教师龚红戈在谈起新教材时说,数学新教材增加了一些新东西,对一些内容的教学要求降低了,更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数学教材每一小节后面的习题分成了A和B两组,而且还有研究性学习的题目,龚老师说,这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的,体现了新课程注重因材施教的一面。“语文更强调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济南中学教师孔冰告诉记者,其实以前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也尝试了互动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这一特点直接体现在教材上了。孔冰说,新的语文教材注重阅读和活动,课文后面没有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作业,而是变成了学习活动。几乎所有承担高一课程的教师都说,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师生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也丰富了,形式上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学会吃好“自助餐”
尽管2004年第一学期山东各高中基本上都不安排选修课,准备从第二学期起逐步增设选修课,大家谈论比较多的新话题还是课程安排和学生选课。“如果把过去的高中课程比作把营养搭配在一起的盒饭,那么引入选修课程的新课改则更像是自助餐。”山东师大附中教师刘明晖说。他认为,高中生如何根据各自的“胃口”合理选择课程,既要吃饱,又要吃好,这对于过去吃惯“盒饭”的学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课程是新课改的最重大变化之一。新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后,高中实行了几十年之久的“统一”课程表将被学生的个性化课程表取而代之,甚至在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中,很难再找到两张完全相同的课程表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是什么?万一选错了会不会影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这是不少家长的疑惑。有专家认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应该成为第一学期的重要内容,“导师制”的出台也将成为必然。“一线教师都应该成为班主任,都应该成为导师。”济南九中校长方辉说,他们学校新课改年级的全体任课教师将担任全年级学生的导师,每位导师都负责一定数量学生的选课指导、思想教育等工作。“新课程突出了选择性。”潍坊市奎文实验中学教师董高升告诉记者,新课程就是要体现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学会选择。
(三)“走校制”缓解师资短缺
师资水平的差距成为新课改的“瓶颈”。很多人这样说。新课改在带来丰富课程的同时,也给众多高中的师资调配出了一道难题。尤其是师资不足的高中,担心因为新课改而进一步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新课改后,音乐、美术等原来并不太重要的课程师资显得格外紧缺,主要是因为新课程中增加了这些课程的比重。而对农村众多普通高中来说,最让他们担心的是选修课和校本课程的师资。面对内容丰富的选修教材,他们确实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在化学、物理等选修课教材中,还有使用电脑解决问题的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具备充足的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另外,选修课带来的“走班制”,在实施过程中,势必带来教室、实验室的不足。这些对“穷”高中而言也是不小的压力。对此,潍坊市教育局有关人士称,今后将在学校之间推行教师“走校制”,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将各自学校的优势教学资源进行互相补充,尽可能地平衡各种教育资源。不久前,潍坊市教育局提出,要用3年的时间使全部高中都“进城”,使高中都具备较强的师资,这对于解决师资不平衡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四)高考依旧是“热点”
进入高中新课改,在山东已有良好氛围。省教育厅及各市、各学校前期工作很扎实,很多学校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高中新课改中。济南一中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现在还不清楚2007年高考方案,但是我们认为,新课改是大势所趋,早行动早受益。山东师大教导处负责人介绍,早在2000年学校就在高一新生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从2003年毕业生的成绩来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这更加坚定了他们进行新课改的决心。但大家对2007年高考方案的关注依然热度不减。“新高考方案一天不出台,我们就一天不踏实。”这是不少高一教师的共同心态。由此带来的是相当多的学校对“课改”消极观望,同时导致了高中新课改发展的不平衡。少数学校甚至在酝酿“换汤不换药”的“假课改”,目的是保证高考“升学率”。“如果有人通过‘假课改’一心只想着升学率,新课改很有可能全盘皆输。”济南一中教师李玉森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靠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另一方面,新的高考方案要更多地向这些新设课程倾斜。“高考应该为课改服务,而不是课改为高考服务。”潍坊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赵桂霞说,可以预料的是,即将出台的高考方案将有利于积极投身新课改的学校,如果学校和教师真正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就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中去。
七、山东高中课改后学生该如何选课
备受关注的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陆续出台,其中选课指导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将从哪些方面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而作为学生本身又该如何进行选课呢?
(一)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选课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课时要根据如下原则:
1.学生为主。选课指导应体现出学生为主的原则,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指导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学习意愿,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
2.因材施教。选课指导应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指导教师应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应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成绩、成长记录、特长与潜能等进行指导,不能一刀切,给学生提供雷同的建议。
3.科学性。选课指导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对国家所规定的课程方案以及所指导的学科有足够的掌握,同时要对社会未来的人才需求和高校的招生动向有预见性的把握。为此,指导学生选课应当处理好以下关系。
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关系。指导学生选课,既要考虑到学术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又要照顾到职业选择和生涯方面课程的分量,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定向提供支持。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指导学生选课应当注意选修课的开设时间和开设方式,使选修课在课程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方面与必修课保持相应的连续性,体现出它们之间的互补。
学校开课与学生选课之间的关系。学校应当首先调查学生选课的意向,然后才能作出选课指导。但是如果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学校所开课程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学生选课的愿望,学校应当就此向学生给予说明。
(二)学生选课要把握步骤
选课应该把握怎样的步骤呢?(1)学生研读《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了解高中阶段学校所开设的学习内容、模块、学分等总体要求,了解选修课的总学分及模块要求;(2)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兴趣、爱好,在征求家长、导师、亲友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业方向,自主规划选课,选择适合自己目标的修习模块;(3)合理分解3年的目标,根据学校课程开设的总体时间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配和安排个人每个学段的修习内容,防止内容和时间的冲突;(4)熟悉选修课各系列、各模块的编码,并根据自己未来发展的愿望,研读每科的特殊要求;(5)填写《学生选课单》,上交学校,并接受导师的指导;(6)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拟定下学年课程安排;(7)学生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课程修习计划,编排个人的《课程表》,并依据自己的《课程表》按照学校安排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8)另外,在新学年开学后,学校安排一定的试听时间,试听时间结束后,形成最终的学校课程安排。关于课程的试听时间的长短,学校可以定为一周,这样即使某个学生换选了一门课程,也不会对教学进度产生很大影响。
(第三节)山东高中新课改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山东高中新课改面临的问题
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同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同样是课改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看到课程改革实验丰硕果实的同时,我们切不可滋生大喜过望的骄傲;因为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相当难以解决的问题。正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以后的实验乃至其他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当多的教师教育观念不适应。面对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进入到行动的“盲区”。有些人“旧瓶装新酒”,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如城市学校硬件好、师资强、信息灵、而偏远乡村学校设备差、师资弱、信息闭塞;语文、数学在实施新课程时迅速扎实,而音体美等学科则相对滞后;年轻教师观念转变快,年龄较大的教师适应新教材便比较困难等。即便在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年龄段的教师,也因其个人文化素养、责任意识、情感投入等的差异,会产生高低有别的课改效果。一些地方因经济不太发达而减少对课改资金的投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状态。
教师文化素养偏低带来实施质量差。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需要拥有新的教育理念与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但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很少读书学习与业务进修。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失去了既有的教参,不少人无所适从。
评价相对滞后。新的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目前的情况是,不少实验者认为当务之急是了解“标准”,往往无暇顾及评价的问题。如果学习内容是新的,评价一如先前,特别是作为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旧有的体系,课程改革也就有可能败北于终点。
(一)山东高中新课改遭遇“阻击战”
2004年秋开学后,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山东、宁夏、广东、海南四个试点省区全面铺开,此次课程改革从教育理念到课程设置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因此对高中学校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召开的首届全国高中课改实验区中心城市协作会上显示,与课改相关的配套改革不到位、一线教师因缺乏经验导致教学没有起色、地域之间教育不均衡等问题,导致新课改在上述四省区尚未完全落到实处,阻力不小。
1.配套改革未跟上步伐
按照新课改规划,2007年高考自主权将下放到四个实验省区。但截至目前四省区高考模式尚未最终定盘,为了保持升学率,目前的高中课改在一些学校中流于一种形式化的倾向。银川市教科所所长王玮光在发言时说到,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银川市高中学校和一线教师至今仍不敢大胆放手进行改革,这种“以考定教”思维表现在教学上还是因循以前的方式,对课改持观望态度。其实,持观望态度的不仅仅是在宁夏,据了解,这种现象在山东一些地区,特别是教育欠发达地区也普遍存在。
新课程下的高中教育中,现有的学生及教师评价系统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实际要求,如何改革评价体制和机制,是制约和影响课改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高考如何导向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这些是课改中多数人较为困惑的问题。虽然新课改强调改变以单一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但开发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还有待于在实际操作中解决。
济南教研室有关人士认为,评价的核心——学生必须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同,建议国家应对课改评价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具体化,尤其是高考评价制度,最好是在区域内实行分配指标生的高考录取办法。
2.“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师资问题是制约新课改落实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一线教学中表现为:有的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还没有摸索出来,因而旧有的教学方式不肯轻易舍弃;新、旧教材知识体系不同,教师囿于有限的理解以致不会教;对课改新理念与在现实操作中的差距产生疑虑,有一种“用以前的方式先教着”的观念。与会的城市教师代表把这种在新课表下仍采用旧有的教学模式比喻为“穿新鞋,走老路”。
因此,银川教科所王玮光所长强调教师培训不能走短期突击培训的路子,要营造一种自我反思的氛围,强调集体备课,以促进教师的理念得到高质量的转变。济南教研室也提出对教师培训要分层次、分阶段、目标明确的建议,重视在课改的实践中反思,不断矫正教师的教学行为。
3.地域教育不均衡
参加首届课改城市协作会的教师代表全部来自发达和较发达的城市,新课改在济南、广州、银川、海口等城市高中尚存在实际操作中的难题,与会代表对于四个实验省区广大农村地区新课改的推行抱有很大的忧虑。广州教研室麦主任在介绍广州课改经验时忧虑地说,广州市高中课改最大的困难就是农村薄弱高中限于师资、管理、经济等原因,新课改推广难度很大,今后他们将在城市高中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把课改重点向农村倾斜。
据了解,这种地域的不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区域内部校际之间、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不均衡发展三个层面上,这些均给课改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与会代表建议政府进一步对教育加大投入,转换机制,为课改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二)山东高中课改配套措施尚未“达标”
新华网山东频道7月6日电(记者张晓晶)自2004年秋季开学起,山东高中新课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新课改也迎来了期末考试。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部分高中老师至今对新课改仍有疑虑,新课改在配套措施方面尚未达到及格线。加强操作性,完善配套措施,是达到课改目标必须补上的功课。
1.考试写短信,教学气氛明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