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校长必读书系——课程改革新实践
36222800000006

第6章 山东省高中课程改革探索与经验(4)

实行新课改以后,给师生最明显的感觉是课堂教学的气氛明显变了。山东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教研组组长石晶说,新课改实施后,备课方式和内容发生了较大改变。由于使用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研组的备课由过去的“通大纲——通进度——通习题”,转变为“获取资料——研讨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观摩示范课”。可以说,现在老师不研讨就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观摩就不知道如何上课,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石晶等任课老师说,课改后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师生互动的机会明显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明显大了,学生实验的课时明显多了,学生探究的能力明显强了,课堂学习气氛明显活跃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显密切了。语文课以前总是把一篇文章肢解为句、词、字,强调知识点的记忆背诵,现在更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解读文章,比如开辩论会、演讲、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形式,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山东实验中学高一老师龚红戈说,结合新课标要求,新课改学段考试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机械记忆的少了,考查能力的多了;抽象分析的少了,与实际生活结合的多了;标准唯一的答案少了,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多了。高一第一学段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新年将至,你要给同学发短信送上祝福,在这则短信中运用一个神话或童话故事,使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格,80字以内。这道题目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考查了学生修辞的运用和想像力,学生很喜欢。高一英语寒假作业不再布置简单地进行单词背诵,而是让学生做一个12天的出国旅游计划,内容包括路线设计、在哪里登机、天气情况、主要景观等,既培养了学生的设计与计划能力,又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时把英语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课改配套措施尚未达标

尽管课改后,课堂教学发生了显着变化,但老师们还是有很多担忧。据有的高中校长反映,按照新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表没问题,但是大多数学校操作起来达不到要求。老师们普遍担心,过去普通高中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各科配套,教学进度衔接得比较好;现在,教材衔接不好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如,济南市数学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教材,物理用的是山东教育出版社教材,由于各出版社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教材脱节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有的内容在物理课中讲到了,在数学课中还没讲到,不利于学生综合掌握、利用所学知识。

山东实验中学高一数学教研组组长龚红戈说,“教材滞后,一线老师看不到全套教材,像盲人摸象一样,心里没数。另外,教材的难度降低,但部分内容缺乏来自教学一线的实际检验。例如,过去‘一米直线’是立体几何标志性的内容,现在被省略掉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仍然加上了这部分内容,导致课时量大大超标。”

老师们呼吁,目前教材的编写质量差距太大,应该加强对教材编写的质量管理,让教师尽快选用到高质量的教材。他们建议,将高中三年的教材内容统一设计、规划和编写,以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便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把握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材应先在小范围内试点,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再大范围使用。课程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吸收一线老师的意见。

另外,课改后教材数量增加,导致学生负担加重。石晶、龚红戈等老师说,现在一个学生手中的教材相当于以前的好几倍。龚红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数学以前高中三年共5本32开的教材,现在数学必修课教材就有5个16开大本,选修二教材文科2本,理科3本,选修三6本,选修四10本,而且每本都有一二百页厚,要买齐的话,仅数学一科的教材就有二十多本,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很大。龚红戈同时认为,“书虽然多了,容量却不如以前大,像爆米花一样,看起来很大,其实没分量。”

3.课改一年,部分校长仍在观望

山东实验中学校长刘堃一直是新课改的积极实施者,但他仍然担心,“如果高考考砸了,没法向学生和家长交待。”据了解,目前山东部分学校仍然在等待观望,也有的还在按旧教材授课,很多学校并没有进行模块认定。部分高中校长认为,只有高考招生制度配套改革,才能调动高中实施课改的积极性。山东实验中学教导处主任林昭军等人担心,艺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社会实践课高考怎么考现在仍不明确,如果仍然采取背题答题的方式,就会导致真活动的不如不活动的,扎扎实实安排课程的学校反而吃了亏。他们建议,高考题目设计应该重过程、重方法,考出学生的能力,体现开放性、创新性特点,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

山东部分高中教师认为,如果各所学校都老老实实搞课改,肯定对教学有促进,而且能降低学生的升学压力,理想化的课改模式完全可以完成现实,但是如果社会不参与、不进行有效监控,只靠校长推动,课改很可能流于形式。他们建议,切实加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对部分实施课改信誉好的学校加大保送生和自主招生比例。教育行政部门增强对新课改的刚性监督作用,成立专门的新课改实施评价及监督机构,监察推进学校实施课改。刘堃认为,当前,急需寻求一种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招生模式,加大政府参与力度,建立合理的社会评价制度、校长评价制度,甚至可以采取财政拨款倾斜制度,对实施课改的学校予以支持。

(三)配套措施不到位,多数学校仍观望

自2004年9月份开学以来,作为全国4个试点省区之一,山东省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但由于各项配套措施不到位,高中课改并未落到实处,大多数学校仍然持观望态度。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指导是最令各中学头疼的问题。由于教材编印时间紧张,2004年高一年级的教材到位较晚,有的中学10月7日左右教材才全部到位。另外,只有熟悉整个课程体系,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很多学校年轻教师偏多,普遍缺乏专业性的讲课指导,能达到课改要求的不多。为给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课改要求开设以通用技术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各校普遍既缺教师又缺教学设施,开设起来困难很大。实行新课程改革后,如何确保升学率不下降也是各学校所担心的。

按照课改要求,基础文化课程的课时比例应该有所降低,但有许多学校考虑到升学率,仍大大提高文化课的课时,压减选修课的内容安排。一位校长表示,新课改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不能立竿见影,如果实施课改的学校升学率降低,“没法向家长和学生交待”。他希望有关教育专家能够深入学校,就课改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与师生广泛交流,指导学校和师生适应新课改要求,改革教学方式。此外,关于高考模式的变革也严重制约着课改的实施。

按照课改规划,3年后将由山东单独组织实施高考,山东的学生不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但截至目前,有关高考的考试标准仍未出台,各校都在焦急地等待观望。

有些高中校长认为,要想使课改目标落到实处,高考改革必须配套进行。比如:适当加大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题目比例;让高校也参与到高中课改中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让整体素质高、学有专长的学生能够受到高校青睐。

二、搞好课改的应对策略

(一)搞好课改的应对方略

中国不仅要使自己的经济融入世界,同时也要将自己的教育融入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入,是众多教师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

让教师走上终身教育之路。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行业中不被淘汰,为了在学生中重塑自己的形象,广大教师应当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进修培训,主动学习,不应是他律的强求,而应是自我心理的渴望。参加培训固然重要,而自我学习,而且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则更为重要。

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具实践经验的课改骨干队伍。如何把新的课程体系落到教育教学改革实处?需要有一大批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员去做创新性的工作。这支队伍中有教育科研人员,也需要一线的教师,他们进行过认真的理论探索,也对课改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既清楚地了解当今课改的动向,甚至是世界课程改革的信息,又能经常与教师,甚至是学生打成一片,深谙本地教学实际,特别是了解当地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熟知开发学生潜能的具体办法。要对他们进行组织、培训,要使他们真正成为课改的带头人和领路人。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新的课程标准呼唤新的评价标准,新的评价标准反过来又会推动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所以,在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同时,要认真构建与之适应的新的评价体系。构建一个既适于本地校和学生学习实际的评价体系,又要展望未来,构建起一个与世界接轨,与经济发展相和谐的富有现代特色的评价体系。

加大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教师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为了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文本,而更加注重参与过程本身,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素养。地方课程的编写,要关注教育理念与知识信息的更新,注重就地取材与本地教学的实际,组织有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的教材编写人员。“校本”强调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强调从学校发展和学生需要出发,强调对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利用。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资源,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从空间结构看,课程发展走向了立体化与动态化;从时间结构看,学生的学习已不只是局限于有限的几门学科的课堂学习,而是扩展到学校的整个生活之中,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态势。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课程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正在占据主导地位。

(二)警惕课改“新八股”

被喻为“教育的革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改变了过去“以师为本”的传统理念,突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以最快的速度领会了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和警惕一种现象的产生,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八股”现象。

那么何谓“新八股”现象呢?就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采用一种固定模式的现象。

从新课程推行到今,笔者参加了几十节各种名目的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以及评课活动。结果发现了一种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几乎所有的课堂都是设计了8个环节,那就是:第一步,创设情境。通过故事、小品、歌曲、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导入。第二步,划分小组。把全班的同学划分成5~6个小组,把课桌按照划分的小组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同学围成一圈。第三步,创设一个情境,引出本课要讲述的问题,或者假设与本课相反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第四步,探究与发现。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假设的问题,学生看书或查找相关资料。第五步,小组讨论、汇报。各个小组根据自己在看书或寻找资料过程中的看法或思考,成员之间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推出代表汇报。第六步,得出结论。教师找学生根据各个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先由学生总结,后由教师补充、总结。第七步,迁移提高。这一步根据得出的结论,教师分发一段课外材料或投影出示相关材料,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已学知识,加强巩固。第八步,教师总结。教师对这一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

在这里并无指责之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确实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动手,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但是,我们的广大教师切不可滥用甚至一味地模仿,把其奉为“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全国上下的教师们,都按照这一模式上课,这恐怕有违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像古代的“八股文”,这种文体本身没有过错,错就错在后来人的滥用。因而,我们对新课改中出现的这种“新八股”现象要保持警惕和关注。

实际上,这种“新八股”现象与我们新课程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不少教师有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地追求形似,而不注重神似。一些教师为了在公开课、示范课上获得好评,就采取了这种固有的成型的模式。第二,评课标准存在问题。在一些教研员及一些评课教师的眼中,课堂是否按照这几种步骤设计,成了他们对一节课是否体现新课程精神的评判标准,这是“新八股”得以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一些个别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还在浅层次上。

而我们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和要义,与时俱进,不能坚持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主义。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够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有利,而且学生又认可、满意,那它就是好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借鉴与汲取他人的经验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富有创新精神,努力营造出创新课堂、活力课堂、人文课堂。

因为,学生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