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校长必读书系——课程改革新实践
36222800000019

第19章 海南省高中课程改革探索与经验(3)

海南保亭:蜗居在危房里的教育——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的僻远山坳里的合口小学,教室是树下的两溜平房和一溜已经差不多废弃的瓦房,房子随时会塌,学前班根本就没有教室,只能在槟榔树下上课,大家都很担心,可是又能怎么办呢?

知了嘶鸣。风很小,红旗轻展。学生在课间三三两两地追赶,这是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高大的菠萝蜜树上,果实即将成熟。树下是两溜平房和一溜已经差不多废弃的瓦房。

曾创办于1936年的合口小学是响水镇比较重要的小学。因为偏僻,附近也没有更好的中心小学,所以合口小学生源辐射半径近20公里,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都一一具备,有10个老师,140多个学生。

在一个由半间教室改装的教师临时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恰好上午最后一节没课的教导主任卓文老师。

卓老师说,今年海南规定中小学免收杂费,只收课本费,大部分学生在上学的时候都不用再借钱了。但这边是黎族聚居区,与外界交往少,收入很低,所以还是有些学生家里非常困难。记者看见学校的收费公示牌上用发叉的毛笔写着:一二年级,收课本费50元,作业费10元,合计60元;三至六年级收课本费69元,作业费10元,合计79元。

平房的旁边就是那爿瓦房,许多椽子都已经破朽,断裂。屋顶长着稀疏的灌木,瓦片也所剩不多,所以每间屋子几乎都有洞。这里以前是仪器室和图书室,因为是危房,已经废圮好几年了。

中午,十几个寄宿生就在瓦房里的砖头架子上开始生火做饭。伙房很小,男女生得分批做饭。

女生害羞,往往都是男生抢先。四五个男生将红领巾解下,叠好,就开始打水,劈柴火。不过他们往往会多劈一些,说是留给女生。

青烟里,火苗毕毕剥剥地添着铝质锅底。已经是星期四了,上周末带来的一小汽水瓶的食用油已经被他们在前三天“挥霍”光了,只剩下盐。所以他们决定煮白水豆茭。锅底上的豆茭很快就由绿泛青了,他们捞上来,小心而珍贵地盛着。白水豆茭是他们唯一的菜,午饭和晚饭都靠它了。所以晚饭一般都开得早,怕豆茭发馊。

在宿舍里,用锯木后的边角料拼在一起的床板上,盖着半截草席。几个男同学就着豆茭,稀里哗啦把白粥喝了下去,说是很饱。一个穿红上衣的学生还愉快地哼了句刀郎的《冲动的惩罚》。问哪里学来的,说是从别村的高音喇叭里听来的。

寄宿生的家一般都离学校有十几公里的路程,所以星期天一般吃了午饭,家长就得催他们出发往学校里赶。因为年龄太小,才十岁左右,走山路很慢,还得背书包、大米、干粮什么的,如果有时又贪玩的话,就很难在天黑前赶到学校。

一位年长的老师说,像二年级的吉丽君(女)的家什(音扎)半村到学校有12公里,孩子太小,又是女孩,每次周末上学,学校、家长都很担心。他说,学生在危房里做饭,迟早会出事的。现在能做的,就是用几根木棍将椽子撑着,但是要是下暴雨的话,难保不塌。

访者很纳闷,合口小学不是1998年就成“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海南省项目学校”了吗?卓文老师无语,就苦笑。保亭县教科局办公室主任黄海波解释说:经过教育收费的整顿和减免杂费的措施,现在很多学生都能念书了,但是减免的部分需要地方财政补贴。由于保亭县是国家贫困县,现在地方财政根本拿不出来钱,所以才导致许多学校无法正常运转。不过对于学生而言总要好一些,以前是读不了书,现在是将就着读。

卓老师后来又向访者补充,说是现在规定,老师不准走教,所以也必须住校。但是根本就没有地方住,1966年就参加工作的陈文兴老师至今还住在危房里,家属也在,房子随时会塌,大家都很担心,可是又能怎么办呢?

走进海南农村教育:澄迈加乐岭下小学之苦

“课桌”仅1个半手掌宽

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是岭下小学所有的家当。一间教室空着,另一间教室里坐着8个孩子,孩子年龄约在7岁之间,他们上课的神情很认真。讲课的是一位男教师,叫王仕斌,今年59岁了。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课桌实际就是长条的凳子,用手量了一下,“课桌”仅有1个半手掌宽,还没有孩子的语文课本长。讲台上老师的桌子很破旧,且一条腿还短了一截。用水泥砌的讲台,一边的水泥已经脱落,露出一截截砖块。黑板是用墨汁涂在墙上的,记者没看到黑板擦,老师是用一块破布擦涂黑板上的字。桌子上粉笔盒里没有1根完整的粉笔,10几根所剩无几的粉笔头有的不足手指盖大。老教师手攥着一截非常短的粉笔头吃力地在黑板上写下“春到梅花山”5个字。

学校里、学校周围都没有厕所,也没有水房。岭下小学的王仕斌老师说,学校没有厕所及水房,孩子们大小便就在附近的杂草丛里,孩子们都是自带水,有的孩子干脆在校不喝水,学校如果用水就到附近村子里的井中打水。

1个教师教6门课

教室门前是一片杂草地。王老师说,孩子们就是在这里上体育课的,因没有场地,学校没有任何体育器械,孩子们的体育课就是列队,喊个一二三四,或者是玩老膺抓小鸡。经访问我们了解到,王老师是该校唯一一个老师,学校只设一年级一个班,学生8名。

据了解,岭下小学,除了老师的工资外,一学期的教育经费为400元,除掉老师的教材课本费100多元后,剩下200多元就是该校一学期的全部经费。换锁,换灯泡,教学用的粉笔都是从这200元里支出。随笔着而来的加乐镇中心小学的王校长说,平时他们来到学校,都是自己带着矿泉水,可不敢麻烦王老师买水喝。

据王老师介绍,学校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美术、音乐、体育课,一天上5节课,所有的课都由他一人教。王老师说他对音乐懂得不太多,简单教些孩子歌曲,至于美术课孩子们就是照着课本的图画“照猫画虎”了。

王老师说,他执教已有30多年,按理说,他已到了退休的年龄,现在小学生的教育更为科学规范,就他的能力已经达不到教学要求,但因种种原因,他只能继续教下去。据加乐村委会王书记介绍,加乐镇共有11个村委会,加乐村委会是加乐镇较贫苦的村委会之一,去年人均年收入为1800元,因经济的原因,像岭下小学这样条件极差的学校,该镇有6个。

学生一句普通话也不会

记者指着语文课本上的“春天”两个字让孩子念,3个孩子念不出来。孩子们不懂普通话,就连简单的对话都不会。王老师解释说,他上课时是用普通话教学,海南话翻译。王老师说,孩子们从小在家说的是海南话,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说,虽说上学了,但入学仅一个学期,说普通话很吃力。

学生们不会用电脑,不会使用电脑,甚至大部分孩子连电脑都没见过。一位孩子的家长用海南话与女孩对话后对笔者说,孩子说她不知道什么是电脑。这位家长直言不讳地说,恐怕老师也不懂吧。

一位抱着小孩的村民对笔者说,他哥哥的孩子就在岭下小学读书,孩子学得东西很有限,学校没有音乐老师,没有钢琴,没有专业美术老师,孩子的基础教育是很重要的,基础打不好,以后学起来就很困难,一些家境条件好的将孩子送到加乐小学读书,一般家境的只能让孩子上这样的学校。该村民说他很羡慕城里的孩子,他们农村的孩子不像城里孩子有那么好的学习条件。

据岭下村村民小组组长老王介绍,岭下小学原本是所很有声望的学校,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校培养出不少栋梁之材,60年代该校设有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有80多名。后来,该校校舍倒塌,1999年由加乐镇政府拔1万元购买水泥等材料,由农民出工修建现在的3间房作为教室。从2001年开始,该镇学区将该校二、三年级近50名学生转到3公里外的加乐村委会加乐小学上学。他希望学校的条件能改善。

海南教育乱收费为何屡查屡犯?投入不足是诱因

近年来,海南省加大教育乱收费治理力度,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落实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尤其是2005年春季全省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使乱收费现象得到一定的遏制,办学行为逐步规范。但审计调查也发现,教育收费及管理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滋生海南省教育乱收费的根本原因。

对教育投入不足

海南日报(记者吕岩)报道,海南省大部分市县财政是“吃饭财政”,教育经费往往成了被挤压的“软肋”。由于公共财政无法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导致海南省许多地区的教育设施仍十分落后。截至2004年底,全省中小学危房面积49.35万平方米。为了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许多学校往往是利用教育的垄断地位乱收费,或者是举债搞建设。投入不足是中小学违规收费的一个客观诱因。

利益驱动,机制缺失

由于教育供求矛盾突出,学校尤其是名牌学校为了单位的利益,容易把手中掌握的公共教育资源当作获取经济利益手段。利益驱动是诱发乱收费的根源;同时,主管部门管理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乱收费。虽然这些年来查处面愈来愈广,力度也愈来愈大,但由于机制不健全尤其是责任追究不到位,许多问题的处理、解决最后往往流于形式。

教育资源不均

由于地方政府对教育投资在地区间、城乡间差异过大,造成了重点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明显优于非重点学校,城镇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又明显优于乡村学校。

由于校际间差距极大,出现了学生家长的择校热,而择校热的存在又加剧了校际间的差异。另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师尤其是乡村优秀教师的流失,这已成为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同样是导致乱收费的重要原因。

学校法纪观念不强

一些学校依法办教育的意识淡薄,过分强调自身的困难,认为只要是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就是合理,只要不装进自己的腰包就不算违法,于是以教育经费紧张为借口乱收费。一些学校领导甚至抱着侥幸心理,采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造成明知故犯,屡查屡犯。

为此,审计建议提出,加大教育投入及保障机制是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根本之策。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拨款办法,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并做到专款专用。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适当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并加大监管处罚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均衡学校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加强对教育收费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国有民办学校的规范和管理。要本着支持改革和规范行为的原则,依法规范“国有民办”的办学体制,按规定切实做到“五个独立”。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的区域分配不均,导致教师尤其是乡村优秀教师的流失,这已成为海南教育现实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而校际分配不均,导致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人为拉大教育的质量鸿沟,“名校办民校”难以规制,损害了教育公平。

海南教育现状:城镇教师没课上,农村孩子没人教。面对海南省一些市县教师队伍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海南省教育厅厅长黄国泰在全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打破这一失衡局面,海南省必须建立教师交流队伍。

海南教育现状:城镇教师没课上,农村孩子没人教

城镇教师没课上,农村学校没人上。面对海南省一些市县教师队伍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省教育厅厅长黄国泰曾在全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打破这一失衡局面,海南省必须建立教师交流队伍。

海南日报(记者姚莉莉、胡丽莎)报道:黄国泰说,当前,海南省不少市县教师队伍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具体表现为:城乡分布、学段分布、学科分布不合理,在一些城镇教师队伍庞大,严重超编,一些农村学校又用许多代课教师。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制度,促进师资合理流动来解决。

谈到教师交流制度,黄国泰一连提出六项措施。

首先要通过定编定岗定员,把富余教师引向缺编学校,引向农村学校;第二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须有在农村中小学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的制度;第三建立城市(含县城)中小学校长到农村中小学或薄弱学校指导工作的制度,城镇中小学校长在任期内要有一定时间到一所农村中小学或薄弱学校指导工作并使这所学校工作有明显转变,才可续聘下一任期校长;第四,城镇中青年教师每三年应累计3个月时间到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支教,并考核合格才可续聘;第五,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职称比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称创造条件;第六,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区域内教师的流动和交流。

海南教育审计:海中、侨中“国有民办”当规范——2000年,海南中学根据“国有民办,整体承办”的办学形式,成立海南实验中学,实行自主招生,收费上学;2003年,海南华侨中学经海口市政府同意,利用学校的学农基地和学校的品牌,向银行贷款9000万元,创办了初中部。但审计调查表明,改制中仍存在一些值得研究与有待进一步规范的问题。

海南教育审计:海中、侨中“国有民办”当规范

名校无形资产未能评估,师资、设备、经费等不能与原学校完全脱离,收费偏高——

海南日报(记者吕岩)报道,“国有民办”是我国教育领域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形式,是办学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我省一些重点中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实践,对拓展教育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省审计厅今天公布的审计调查表明,改制中仍存在一些值得研究与有待进一步规范的问题。

如2000年,海南中学成立的海南实验中学;2003年,海南华侨中学创办的初中部。这两所学校初中部是依托海南中学、海南华侨中学的良好声誉和名牌效应,将“国有”和“民办”两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目的是拓展教育资源。

但审计调查表明,改制中仍存在一些值得研究与有待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如:未能对其占用的多年形成的名牌学校这一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在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也不能与原学校完全脱离,真正做到“独立法人,独立校园,独立经营,独立教学管理,独立颁发毕业证”。此外,还会产生新的教育不公。比如,收费偏高,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无法享受优质初中教育。薄弱学校师资力量流向这些学校,不利于学校均衡发展。同时,对纯民办学校也带来一定的冲击。

(三)学校法纪观念不强

海南民办教育的营利之道:缺规则净利润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