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校长必读书系——课程改革新实践
36222800000020

第20章 海南省高中课程改革探索与经验(4)

一位清华老校友愤愤地指出:“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是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怎么可以让某些民办学校以‘贵族学校’的名义从教育中牟取暴利,损害家长的权益,助长了获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呢?”海南民办教育的营利之道:缺规则净利润75%?

规则缺失下的海南民办教育困境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海南都填的是非营利。营利与否决定了你要不要向国家交税的问题。

官方文件:“每年净利润中的25%作为发展基金,剩余的就由举办人自由支配。”

政府对民办学校的监管,仅仅只是一年一度的审计部门和物价局等共同组成的年度财务审查。

我们对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的认识模糊不清,以至于有人直接提出在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民办学校的基础教育使命是否应该终结?全省民办中小学有专职教师4755人,全省民办中小学经费总投入达12.34亿元人民币。如此庞大的财政投入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如果任学生流向公办学校,一方面公办学校要面临“太挤了”的极大的压力,包括校舍、师资、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民办学校又要承受巨大的人力和物资的浪费。

法律都规定了要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一视同仁,为什么只是公办学校减免杂费,享受政府补贴,而民办学校却不能?阳春三月,当北国的人们还没有解开脖子下的第一颗纽扣的时候,南国的海口已经在郁郁葱葱的椰林中聆听鸟叫了。笔者和几个朋友趁着这春光出来踏青,同时也聊聊今年的发展之路。巧的是,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投资教育,这几位从房地产中急流勇退的老板谈到教育产业的时候,没有一点老者的疲态,完全像当年刚下海南时那样英姿勃发。看来,教育也已经不可逃避的卷入了资本大战。但是,在中国投资教育能赚钱吗?能像其他行业那样获利甚至是暴利吗?政策模糊,海南民办教育默默营利。“我们对民办教育是持完全扶持态度的!”这是《证券导报》记者就海南民办教育是否“营利”这一问题向海口市教育局问询时得到的回答。这个表态式的回答简单明了却也让人困惑:根据《教育法》、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工作的通知》及1997年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有关规定: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投资者在申请办学的登记表的一栏中注明要“营利”与“非营利”。就这个程序是否存在的问题,民办教育协会办公室的李国栋主任、海南省教育厅相关的负责人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当记者就填报营利与非营利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走访海口市教育局,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海南)都填的是非营利。

曾有记者就此采访了华兴学校的杨瑞华校长,他肯定了没有营利与否的区别,“其实,我们海南现在对这个是持扶持态度的,至于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可以有合理回报的这个‘度’,是没有法律条文约束的。”这和来自市教育局的回答似有不期而遇之感。

接受采访的单位都表达了相似的困惑。海口市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解释说:营利与否决定了你要不要向国家交税的问题。如果你申报的是营利的话,你每年就要交纳税金,但相关的法规没有出台,这只是一些省市的情况,我们也不好说什么。总之,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的模糊,是我们的民办教育迟缓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已经把意见报给人大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议法规明确“营利”、“合理回报”的内涵及其相关的实施细则,我们也正在等待批复,等待给民办教育先“正名”。

营利之道:净利润的75%是合理的回报?从现状看,民办学校既不是类似公办学校的事业单位,也不是企业法人;或者说民办学校在被视为公益事业的同时,它本身又必须具备营利性的企业功能,一切争论和纠纷肇始于此。但民办学校对丰厚的经济回报抱有的期待是合情合理的,在成本——收益这一要命问题上,名与实之间人所共知的巨大偏离造成了海南民办学校一定程度的混乱。

在为“合理的回报”寻求一个恰当解释时,海口市教育局只能求助于官方文件:“每年净利润中的25%作为发展基金,剩余的就由举办人自由支配。”由此推测:难道净利润的75%是“合理回报”的刚性划线?大部分民办学校的负责人对这个75%的比率显得相当陌生,“这个事实上都是根据学校自己的情况定的”,华兴学校校方对此问题的看法就是如此。“这个情况要看他的举办人主体是谁,私人的获利冲动肯定要比股份制的要强烈。”景山学校负责人如是说。

财物监管:是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有人说,投资者的资金注入方式越多样化,监管的成本也就越大,从近年来海南民办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来看,情况的确如此。例如:已经停办的海南首哲学校因为资金管理混乱,拖欠教师工资近12万元,并和学生家长存在严重的债务纠纷;南丽湖的朝志阳学校也是因为资金管理混乱而停办。面对纷繁复杂的运作方式,管理者往往态度谨慎。只有当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时,教育行政部门才亡羊补牢,下发通知,监督管理总是慢一拍。《证券导报》记者的了解发现,政府对民办学校的监管,仅仅只是一年一度的审计部门和物价局等共同组成的年度财务审查。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投资者像武汉新世纪外语学校那样抽逃资金的话,那我们的审计工作只不过徒增一笔触目惊心的数字而已。

据了解,景山学校在经营管理中采取费用分离的办法,即学生每学期缴纳3000元~5000元学校建设费,由学校董事会支配,主要用于学校新的固定资产投入,而学生每月缴纳的800元生活费,则由校长负责,用来支付职工的工资、学生书本、食宿、教材等费用。“景山学校的管理是最科学而且最严格的。”景山学校相关负责人对这种刚性作法所抱的骄傲信念,事实上更反衬出明细规则缺失的严重事实。

另据调查了解,民办学校如果停办后,他的资产分配情况按照《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工作的通知》第四十三条规定,教育机构清算应当首先支付所欠教职员工的工资及社会保险费用;教育机构清算后的剩余财产,返还或者折价返还举办者的投入后,其余部分由审批机关统筹安排,用于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事业。

例如华兴学校在与海大合同期满之后,华兴的校产无偿地归海大所有;华兴在经营期间还每年向海大付50万元,但是固定资产,比如:教室,实验室,还有社会的捐赠善款,都由相关的教育机构安排,以做社会公益事业之用。

其实关于民办教育,这些绝不仅仅是海南省的问题,全国都面临着这样的局面:一部分投资者慑于“不以营利为目的”法律而不知所措,同时对法律的多种解释又使不少精于资本运作的企业家撑着胆子在政策的漏洞里大获利益。无怪乎在海南知识圈颇具影响的冰山沙龙4月9日的校友聚谈会上,一位清华老校友愤愤地指出:“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是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怎么可以让某些民办学校以‘贵族学校’的名义从教育中牟取暴利,损害家长的权益,助长了获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呢?”这位老先生对民办教育的看法至少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对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的认识模糊不清,以至于有人直接提出在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民办学校的基础教育使命是否应该终结?事实上就海南情况而言,这一断言还为时过早。

公办民办两手都要抓2005年春季海南省政府挤出吃饭的钱1.56亿,减免全省135万多个学生的杂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海南此举令全国瞩目。但同时也给本省的民办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据统计,今年春季,海口市民办中小学在校生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763人,海南全省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比去年锐减7808人。

海南的民办学校是伴随着海南大开发成长起来的。90年代初期,大批的闯海人来到海南谱写自己的梦想,据海南民办教育协会办公室李国栋主任介绍,当时海口大概有60万人口,流动人口就占了20万左右,所以随之而来的外来工和移民的子女教育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民办学校正是抓住这个契机发展起来。灵山镇的智力中心实验学校是海南最早的一家民办“贵族”式学校,企业老板子弟是其主要的招生对象。随后华兴学校(海口华侨新村学校)也成立,它主要招收城市的工薪阶层子女,像这样档次较高的学校还有后来的国科园、景山学校。另外一些学校是针对外地打工的较低收入者的,比如:华泰学校、蓝天学校、海天学校、秀英学校等等,这些学校还招收一些海南本地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当时民办学校的大量兴起大大减轻了公办学校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截至2004年海南的民办中小学共计173所,其中103所集中在海口,面对2005年公办学校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显得十分紧张,4月18日海南省民办教育协会成立,一位校长的话似乎在隐隐地向人们暗示着什么:“大家都明白自己的处境,勿须多言就能团结起来”。

海南省教育厅2004年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有民办中小学校173所,其中12年制学校9所,小学91所,初级中学5所,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1所。民办中小学校现有学生88134人,其中小学生62235人,初中学生21524人,高中学生4375人。全省民办中小学有专职教师4755人,全省民办中小学经费总投入达12.34亿元人民币。如此庞大的财政投入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如果任学生流向公办学校,一方面公办学校要面临“太挤了”的极大的压力,包括校舍、师资、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民办学校又要承受巨大的人力和物资的浪费。

民办教育被迫陷入窘境,与政府政策的偏离不是没有关系。民办教育从公办教育的补充成分上升到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条文规定其享有与公办教育同等的权利,但法律条文通常是重其名甚于重其实,在实施的过程中规则与实施之间的偏离、乃至悖反往往导致法规的可操作性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我们海南的情况是有些让人不能接受的,法律都规定了要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一视同仁,为什么只是公办学校减免杂费,享受政府补贴,而民办学校却不能?为什么要我们独自承担生源流失带来的后果?”华兴学校一位负责人说。

“教育就是权力”,这句话在今天又被多次的重提,而我们对它的理解可能更多的来自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经济的迅速起飞,事实上与战后他们为教育一代新人而付出近乎悲壮的代价是分不开的。海南全省人口800万,而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小自耕农扮演着决定性经济角色。如此庞大的队伍,我们至少要有不逊于他们的努力才可以展望现代化。但海南典型的二元济经结构将注定了政府不可能把充分的资本抽离传统的经济基础部门,而投入到包括教育在内的现代经济部门当中。海南的教育发展必须将民间资本视为极其重要的推动力。

海南教育怪现状:一家四名学生竟买百套校服

三亚市大部分中小学校均强制学生购买校服,有的学校甚至要求学生一年购买4套校服,引起了部分家长的不满。

三亚部分中小学校为应付有关部门检查,竟然对校服费、班会费、单车保管费、教学辅导费等服务性收费采取了“自愿签名缴费”新招,即让家长签名确认是自愿缴纳才堂而皇之收费。部分学生家长对此颇有微辞,认为此种自愿实属被迫消费,学生仅仅一年买四套校服就是一种浪费。

海南经济报(特派记者林春宏)报道:记者日前暗访发现,三亚大部分中小学校均强制学生购买校服,有的学校甚至要求学生一年购买4套校服,引起了部分家长的不满。三亚二中一名高中生说,学校每年报名时都强制收取校服费,他从初一到高二总共买了20套校服,他家共有4个小孩上中学,家里库存上百套校服,每套校服50多元到120多元不等。

三亚第五中学一位初一学生说,他今年报名花了365元,而仅得到306元的发票,其中没有发票的是补考费5元、其余的是教辅费,还要另交单车保管费20元。学校报名时顺便收取班会费的做法让学生极为反感,三亚市一中、市二中、市五中及市二小等中小学部分学生告诉记者,老师报名时“顺便”就将多余几块零钱纳入班会费,说是没零钱找,他们也不好意思跟老师提出不字。市二中、市五中的单车保管费是强制的,不交就不让把单车推进校门,甚至有人给不缴费的单车放气。

一位来五中接小孩下课的家长告诉记者,这些服务性收费看似自愿缴纳,实际上是被迫的,不买根本行不通。如不穿校服,学校就不准孩子进校门。教辅费虽说是签名自愿缴纳,但老师说这是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教辅书,以后上课要用,所以不得不缴纳。

对于班会费的问题,市一中颜校长、二中陆校长、五中龚校长当场表示不知情并马上着手调查,然后给记者答复。二中李副校长当场带来涉嫌学生反映收班会费的高一年级五位班主任,要求学生当面对质,而在记者征求该校学生意见时,学生表示没有这个胆量去跟老师对质。五中龚校长称,单车保管费是学校停车场承包者收取,与学校无关,不缴费就给单车放气的事曾也听说,但没抓到证据就不了了之。

三亚市教育局何局长称,除有关部门规定交纳的费用外,学校不得向学生和家长强制收取其他费用,购买校服、教育辅导资料、单车保管是自愿的,绝不允许强制学生。报名收费少开票据属违规行为。如调查属实轻者做深刻检讨情节严重者撤销校长职务。

家长交了借读费13000元,海口二十六小此项收费真怪

小学六年才12个学期,但借读费却要交20个学期的。张先生说,他小孩就读于海口市二十六小,被收取20个学期的借读费,两年已交13000多元,并出示了两张收费单。其中一张收费单上,收款项目一栏是“捐赠费”,数量一栏标着“20”,收费标准一栏是“300元/生·每学期”,金额是6000元。另一张是7200元。

海口市二十六小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规定,借读生的收费标准是每生每学期300元。该校目前不招借读生,所谓捐赠费就是赞助费,出现20个学期主要是电脑问题。这6000元和7200元不是借读费,而是赞助费,这些费用都是自愿交的,而且全部上缴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学校每月开支每月返还学校一部分费用,这些账目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