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其培养目标具有社会化、素质化、个性化的特点,核心就是培养高中学生的个性化,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是关键,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工作者的心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作为新课改的主打目标,才能达到新课改的目的,要正确处理好新课改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处理好新课改与高考之间的关系。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要向三亚一中、海口一中那样,以新课改为基点,激情投入新课改,真心面对新课改,加强高一年级课改实验队伍,在教师的安排上向高一年级倾斜,把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安排到高一年级任教,扎扎实实地抓好新课改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要积极调整那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心态,克服嘴上说一套,行动上又是一套的做法,不要担心搞新的课程改革会影响高考的质量,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其实,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真心实意地接受新课改,主动应对新课改,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去做,就能提升学生的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要以对高考的追求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以课程改革实验确保高考的取胜,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的课程改革走向成功。
启示二:整体联动——理性操作是新课改成功的基础
高中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学校管理诸方面的根本变革,我们考察的四所学校都能及早筹划、早做准备、整体联动、理性操作新课改。首先是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学校、社会、家庭整体联动。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切实加强行政领导,全面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实验工作,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把新课改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舆论宣传,有计划、有组织向社会宣传新课改的意义、信息,想方设法调动家长力量,开发家长资源,引导家长成为新课改的参与者,使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社区都能动员起来,理解、支持、关心、参与课改,努力形成社会的一致共识,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整体联动。高中课改不是哪一职能部门的事,而是整个教育的大事,需要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没有教育内部各部门、各学校的通力合作,高中新课改是寸步难行的。再次是学校各内部整体联动。学校各处室应把这项工作放在首位,从师资配备、教学条件包括图书资料等设施,都优先给予安排。
启示三:创新制度——强化管理是新课改成功的手段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我们考察的几所学校课改实验的体会告诉我们必须创新制度,强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人性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在严格的管理中才能使新课改出质量、出效益、出成果。
重建师生管理制度。海口第一中学在新课改实施中重建师生的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以教师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学生一进入该校即一人一个档案袋子,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为了面向全体学生,要求老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重基础,堂堂清,周周清,追求教学的高回报。三亚一中用抓高三的力度来抓高一新课程改革,坚持“高中课改实验第一,高考第二”,按照“工作需要、学用一致、适当搭配、互补互助、依靠多数人”的原则,建立课改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海南华侨中学寻求一套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实验方面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确立来铲除假教研、假课改,确保课改实实在在。
建立学生选课制度。进入新课改的每一所学校在开学前,都必须能合理有序地安排好课程,减少学生并学科目、相对集中地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在考察中,我们发现这几所学校在课程编排上各有特色。三亚一中自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他们积极应对新课程学科多样、选修课开设困难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基础分流、多元发展、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课程编排上主张将每学期分为相对独立的两段,每一段为10周。学校根据课程方案和学生选课计划,提供以模块为单位的可选择的课程: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内容,第一学段,学生必须修习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一半班级选修政治、物理、地理,另一半班级选修化学、生物、历史。第二学段互换,以此类推。这样有效地保证了每个学生每个学段必修九门学科,涉及八个领域。从第二学段开始逐步增设选修内容,学生可以跨班级选修。海南华侨中学在课程配置上,从小科目入手,选点突破,逐步实现一个“定餐-配餐-自助餐”的过程,同时坚定不移地实施选课与走班,他们充分认识到,实施选课与走班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花样,在这背后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追求。海口一中在课时和学时的安排上,采取每周星期五第七、八两节课作为全年级集中教师授课时间。校本课程的开设打乱行政班级制,学生自由选课,实行走课走班制,秩序良好。在学生选课指导方面,几所学校都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建立了校内选课指导制度,确保在开学前编制好选课指导方案,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在学生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从而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制度。为解决课程资源缺乏、对教师要求高的问题,我们考察的几所学校,都能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海南华侨中学为避免课程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积极营造开放合作的教育文化,组织骨干教师,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在选修课开设方面,学校充分利用本校的师资、器材、设备、场地,积极开设满足学生和家长需求的选修课程,力求通过新课改的实施,办出学校的特色,争创一流名校。三亚一中充分发掘自身内部的课程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楼、计算机房、实验室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馆全面向学生开放。同时还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学校能较好地解决通用技术课,既无师资,也无设备的矛盾,主动联系市职业中学集中开课,充分利用和盘活职业教育资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通过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避免流于形式、弄虚作假。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认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狠抓不同层次的样本学校建设,发挥其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新课程水平的提高;其次要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通读新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弄清每一模块的重点难点,做到胸有成竹,高屋建瓴;再次是采取反思教学、课题研究、集体备课、案例设计、课堂评优、观摩示范、专家辅导、专题讲座、问题探挖、学术沙龙、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资源共享等方式,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我们考察的四所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方面都得到加强。因此,在新课改实验中,着力构建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能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的考评制度,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构建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
启示四:立足校本——狠抓培训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
全力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必须使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和实验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我们考察的四所学校,在课改培训上都狠下工夫,他们在准备阶段都能积极组织学校有关人员参加各种活动和培训,增强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海口一中特别注重校本培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拿出切合学校实际的教师培训方案,在新课程培训方面,他们先后派十几位骨干教师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接受最新的专业培训,随后学校又组织了校内教材培训,并且坚持课改与学习型组织同步、课改与提高教师素质同步,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新课程培训;三亚一中立足校本,精心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培训上狠抓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保障,将新课程有关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核心内容,记入学分;二是培训体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是抓住开学前培训、实验中培训两个环节。采取送出去、引进来、师徒配对式研训、课题研究学习、网上学习等形式。“边实践、边培训”,使过程性培训和研究性培训相结合,使培训和教研、科研相互衔接,在培训中研究,在研究中培训,力求创造出一些有效的培训方式。海口一中逐步构建起理念充实、专业引领、科组研修、主体参与、问题探究的校本研修模式。
因此,我们要认真借鉴,本着“领导、教师同步发展”的培训思路,确保在培训原则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培训内容上,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并举;在培训层次上,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结合。加强校长、教研员和教师队伍的培训,为课改打下坚实的基础。培训要注重实效,要把观念转变、教学实践、教育科研、专业提高紧密结合,以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实际教学和科研能力为目的,加强校长及教学管理者的培训,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掌握新课程的理念与发展,探索新课程的评价与考试方法,使教学管理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加强教研员的培训,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吃透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体系,探讨新旧教材在课程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区别,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带头人。加强教师的培训,要把新课程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内容来抓,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启示五:重视文化——转变行为是新课改成功的标志
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三亚一中、海口一中、海南华侨中学都能抢抓新课改契机,用新课程理念提出建设学校文化的新思路。对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提出了内涵丰富、目标明确的要求。树立新的课程价值观。学校领导班子带头成为新课程文化的身体力行者,努力提升学校的文化品质,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同时在管理上淡化学校组织的行政色彩,领导重心下移,面向一线,解决问题,提倡民主平等参与合作的管理风格和组织职能,建立校长蹲点、中层指导、年级自主管理的目标管理模式。在教师中倡导“以校为本”的学校文化,强调团队精神,通过塑造教师精神引领教师的培训,转变教师行为,力求达到教师在新课改实验中,都能切身感到行为的参与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课堂教学的改变、教学行为的变革、师生关系的转化,努力达到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社会、家庭提出的新要求,教育由以往单一地突出学校教育,转变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各有职责,缺一不可。
启示六: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是新课改成功的保障
新课程实施除了需要健全的领导组织和配套的制度以外,还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各学校要配足配齐设施设备,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在师资队伍培训、教育教学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也需投入大量的资金。我们考察的几所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都能保障课改的基本经费投入。因此,我们认为,新课改成功的保障是资金的投入,我们必须在新课改实施中,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争取各方支持、落实和兑现省、市已制定的各项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各县区都要切实制定课改实验经费保障制度,保障课改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所需经费。在物资配备方面,加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投入,特别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设备投入,要结合“校校通”工程的实施,结合教育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为学校开展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实验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要求各学校宁可在其他方面少用一点钱,也要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经费,只有在经费上予以保障,新课改才能顺利实施。
(第三节)海南高中新课改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海南省高中课改四大难题有待解决
海南省高中课改专家组在全省开展高中课改调研,发现有四大难题亟待解决。
难题一:课标、教材有待整合
由于教材结构变化大,教材内容新又多,课标、教材、教参、练习目标不一,习惯于唯教学大纲、唯教材、唯教参的老师们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难题二:领导和教师对待课改的态度不一
据调查,有87.32%的教师支持课程改革,但由于高考应试的压力强大,部分学校课堂教学方式难以发生明显变化,老师仍然习惯于“满堂灌”,从高一就瞄上了高考这一目标,老师赶教,学生赶学,学生负担仍然重。
难题三:教师面临知识更新的压力
新的教材、新的教法给教师带来很大的考验,但作为首批课改实验省区,在高中课改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源困乏,缺乏专业引领。
难题四:学校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课程改革对教室数量、教师数量、实验室使用率、多媒体教学等硬件设施有很大需求,有些高中学校的条件有限,难以进一步满足课改需求。
二、海南教育“软肋”在哪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关系着一个民族盛衰的关键。海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教育的水平制约着海南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共识。同时,教育收费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收费,成了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国民精神的非盈利性的事业,家庭收入水平不应当成为能否享受优质教育的成分门槛,教育经费的紧缺也不应当成为乱收费的当然理由。海南的教育审计,使许多隐在的问题得以暴露,海南教育的“软肋”在哪呢?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海南省大部分市县财政是“吃饭财政”,教育经费往往成了被挤压的“软肋”。由于公共财政无法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导致海南省许多地区的教育设施仍十分落后。截至2004年底,全省中小学危房面积49.35万平方米。
尽管从2005年春季开始,海南省财政厅拨出1.56亿元,免除了全省城乡公办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仍然孤独地挣扎在辍学的临界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