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科目在必修的基础上还设置了若干个选修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比如地理在必修内容的基础上,还开设了“地球与宇宙”、“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7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在提供的7个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科目的模块是有层次的,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不断递进。同一层次的模块又是并列的,以保证学生有比较大的选择空间。不同层次的模块按照螺旋式设计。模块的选择既有利于多方向的选择,也有利于多层次选择。
(三)普通高中课程由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是比学科、科目高一层次的范畴,是针对人的发展要求而确定的学习范围。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特别强调学科的关联及多种学科的共同价值。学习领域的设置,有利于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在一个比较广阔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由于每一个学习领域都代表着对学生不同素养的要求,所以,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这样,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确保为每一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当然,学生学习某一个领域的课程时,允许有不同的水平选择,这样可以使一般学生打好基础,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按照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其意义在于,把学生经验、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整合在一起,将通常需要2至3年才能学完的内容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这样的课程结构,既可以从宏观上整体规划课程,也有利于科目间的融合,还可以随时调整科目间的结构,使得课程结构不断趋于合理。
(四)此次课程改革增加了哪些新的课程门类
在此次高中课程改革中,除在学科课程中引进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还适当增加了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职业准备和发展特点,把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剥离出来,作为技术类课程列入基础课程。这样,在高中阶段,加强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育,还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
(五)高中课程内容方面的变化
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了如下原则:
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与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第三节)广东高中新课改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
广东省政协调查发现,在广东,中考录取率比高考录取率低18个百分点,到2010年广东高中教育尚需增加投入80亿元。(见《羊城晚报》)
其实,在广州等一些城市,这道不等式还要延伸下去——考高中难过考大学,考好初中难过考高中。广州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大致对半分流,一半读普通高中,一半读职业学校;而在一些名校所办的民办初中入学考场,竟然出现了近乎“百里挑一”的惨烈竞争——3000多人竞考300个学位。
正常情况下,教育录取率应呈金字塔形——越往上录取率越低,淘汰率越高。然而时下这个金字塔似乎颠倒而立,不禁令人拷问教育的决策过程是否正确?决策配套是否到位?
教育决策,应该进行长远规划、从基础到高端逐级完善?还是先强推终端目标、以拉动内需的方式带动整体发展?理想选择当是前者,但是不可否认,决策者的高瞻远瞩中,还包含了急于出政绩的诉求。在目前我国行政效率尚不算高的情况下,不少决策欲见成效,走“拉动”的路子,实属无奈之举。
无疑,高校扩招功不可没:满足了大众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延缓了就业压力,带动了与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间接推动了高中建设……但不可回避的是,在“金字塔尖——高校”紧促间添砖加瓦的同时,“塔身——高中”乃至“塔基——初中、小学”的加固明显滞后。早在几年前,高中便成了高校扩招后学生升学的“瓶颈”;近年来随着示范性高中建设,高中“瓶颈”略为松动,而优质初中学位紧缺,又成了民声鼎沸的焦点话题。
客观说,以“拉动”带全局并不是科学的决策方式,教育沿此路而行已开始品尝到拔苗助长的苦果。高校抱怨学生素质下降,给管理和教学带来极大困扰,并将其归咎于高中教育的滞后。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因为不得不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高中建设,顾此失彼地薄待初中、小学发展,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为保“普高”成绩、“普九”指标下滑的苗头。
教育决策是一个需要全盘规划、长远考虑的议题。即使受各种条件所限,不能做到开局便胸中有沟壑,那至少也应在某些措施铺开后,及时启动与之相衔接的有关环节。毕竟一座头重脚轻的金字塔,面对风雨终是摇摇欲坠,何况这座塔还是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腾飞的重要基石。
在广东,考高中竟然难过考大学。去年广东中考录取率为65.13%,但高考录取率为83.14%。广东高中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在全国处于中下游,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称。
2004年4月和5月,省政协专门组织了15位政协委员,赴广州、湛江、揭阳等地就广东省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高中在校生比例全国排21
近年来,广东高中阶段教育以高校扩招为契机,加快了发展步伐。2000年以来,全省投入超50亿元,新建普通高中学校50多所,扩建200多所,普通高中学校由947所增至998所。
但调研显示,广东高中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游,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称,也与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不相适应。2004年,广东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为165.1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人,在全国排第21位;每万人口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为82.4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人,在全国排第17位;普通高中教师达标率为79.4%,低于全国平均数0.2%,在全国排第17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广东为65.13%,而同期的江苏、浙江两省均超过80%。
从教育发展一般规律来看,小学、初中、高中到高等教育,录取率应呈金字塔形,越往上录取率越低,淘汰率越高。而由于广东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启动的,以致2004年广东省中考录取率低于高考录取率,当年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录取率为65.13%,但高校本、专科录取率为83.14%。
调研还显示,地区发展不平衡,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以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例,2004年,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佛山等6市的平均升学率为90.23%,东西两翼和山区的汕头、韶关、湛江等9市的平均升学率只有49.08%,相差41.15个百分点。而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更为悬殊。
(二)尚需80亿元建高中学位
按照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求,到2010年广东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80%,需增加80多万个高中学位,增加投入80亿元。
对此,省政协调研组建议:省政府要加大高中阶段教育投入,资金支持的重点应是山区和两翼地区。对珠三角发达地区,资金投入应以县(市、区)级政府为主,镇级政府大力配合。鼓励民办或国家和民间资本合作办学,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培育1至2所省级职教师资培养龙头院校,将之列入省重点扶持院校,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职教教师。
二、新课改选修课问题多多
1.新课改规定
新课改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其中,选修课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新课改”要求选修课须以模块形式出现,让学生在三年获得28个学分,其中22个学分须在国家提供的选修课程完成,6个学分由地方自主开课。
广东高中新课改实施刚好一年,按照有关设想,在本学年升读高二的学生正式进入了“选修课时代”。但开课一个月下来,学生们根据兴趣爱好“左穿右插”进行跨班选修的情景并未如预期般“蓬勃”。
通过走访了部分中学,发现选修课不仅未如预期中受欢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沉闷的“变相必修课”。
2.校方:盯住高考总没错,不惜全年级上同一“选修课”
大多数学校在“指定领域”开设的课程十分单一,几乎整个年级都在上同一门课,不存在“可选择性”。比如,在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二年级,学校在国家指定的物理新课标3个选修系列中,仅开出系列三的“基础物理”让全年级学生集中上课,而系列一的“物理与社会”和系列二的“物理与技术”则暂不开课。
“学校也很为难。”市六中吕副校长解释,“每个学科模块国家提供的选修课程都很多,但如果全部都按‘清单’开,师资成问题;但如果只开部分,究竟开哪些,准则在哪里,也令人十分头疼。”他表示,由于还没有任何定论或可参考的办法,学校只能以目前的高考为一个标尺,从中挑一些与高考有关的内容开课。
不仅市六中,其他一些中学教导处主任对“选修课”也表示无奈。他们认为,这批学生将参加2007年全新的高考,而现在高考方案还没有定下来,学校即使开与高考有关的课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只能让学生稍作忍耐,集体上选修课。
3.学生在校学“选修”,回家开小灶补“必修”
“新课改”中提出的占6个学分的地方“自选课程”,实际上就是广东已开展多年的“校本课程”。多数学生对这6个学分都显得“稳操胜券”,并且多年来大部分学生还是根据兴趣出发选择自己喜爱的知识进行选修。
但由于“新课改”与他们将来要参加的“新高考”之间的“关系”还未明朗,大部分受访高二学生都表示新学期不敢冒险选修“兴趣课”,担心“学非所考”,宁愿明年再在学有余力并且明确22个“指定学分”能帮助提高升学成绩时,再作考虑。
华师附中高二学生小晨说,本来在学校开的“新闻写作”及“电影欣赏”比较中,他更愿意选择后者,但怕现在新课改学的内容与将来高考挂钩不上,他还是选择了“新闻写作”。“起码可以提高作文水平,有东西‘保底’,不会浪费时间。”他说。
此外,也有不少同学透露,父母一听说开始“选修”了,不是替孩子高兴,而是马上找“家教”,在家里开小灶,为他们补习数、理、化。“我们也希望学校能开个家长会,说明新课改内容或师资备考力量等,好让父母放心,使我们不必额外加重负担。”广州市47中学小秦说。
4.专家:尽快出台高考改革方案,以免引发“弄虚作假”风
“新课改”要求高中实施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144个学分即可毕业,其中包括116个必修学分、28个选修学分。无疑,规定使学校教学自主权增大,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开设课程,自己组织考试,但会不会有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率”和“升学率”而“弄虚作假”呢?
华师大教育科学学院一位教授认为,在目前还是“高考指挥棒”起作用的情况下,如果“新课改”单纯只是一个学分认定,并由学校自主执行,并不排除有学校随便开设选修课程,敷衍考试,而把精力集中在对付高考的情况出现。
“加上选修课程不仅可以跨时段还可以跨年级,这些给学校造成的师资、管理、硬件设施等压力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一些规模不大的学校来说,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说,“因此,要切实贯彻‘新课改’精神,全面培养孩子的素质,有关教育部门还要对‘课改’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规范性辅导,包括开课的主要内容、形式、考核准则等,以及尽快出台高考改革方案,让学校更快地制定出开课计划。”
三、什么拖了广东高中教育的“后腿”
广东的高考录取率竟然高过中考录取率18个百分点!广东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与会代表对广东高中教育现状感到忧虑。广东省政协2005年的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广东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为165.1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人,在全国排第21位;每万人口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为82.4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人,在全国排第17位;普通高中教师达标率为79.4%,低于全国平均数0.2%,在全国排第17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只有65.13%,而同期的江苏、浙江两省均超过80%。
种种情况表明,广东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与一些省相比差距较大,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称。究竟什么拖了广东高中阶段教育的“后腿”?
(1)普通高中:增加学位钱不够。经过连年快速的发展,广东省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按照生均成本测算,每增加一个高中学位约需投入1万元。近年来广东省新增加高中学位60万个,各级财政共投入60亿元。按照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求,到2010年广东省还需增加80多万个高中学位,增加投入80亿元。从2001年至2004年,省财政每年拨出500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2003年一次性拨出5700万元用于扶持16个贫困县发展普通高中。这对于欠债较多的广东省高中教育来说,只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按目前的体制,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主要靠地方政府投入,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政府保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很困难,每年还要拿出几千万元甚至更多的资金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在难以支撑。为了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各地不得不通过财政以外的渠道来增加高中办学经费。例如创建示范性高中,各地均不同程度地依靠银行贷款,通过公办高中和依靠名校发展国有民办初中收取择校费的办法来偿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