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97

第97章 疑人窃斧

“疑人窃斧”典出《列子·说符》。其曰:某人失斧,以为邻居之子所窃。观其行路,似窃斧之人;其颜色,亦似窃斧者;其语言,亦为窃斧之人;其动作态度,无不似窃斧之人。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再见邻人之子,其动作态度,又不似窃斧之人。

这个典故说的是:“有人丢了斧头,怀疑是邻居儿子偷的,就此发现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者的样子。观察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心中认定:斧子是邻居的儿子偷的。可不久在挖谷子时找到了斧头,再看那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其实,短短时间,邻居儿子本该不会有什么变化,而在失斧者眼里,变化却是如此巨大,原因就在于猜疑的心理。随着斧头的找到,假想的窃斧者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据,其作茧自缚式的闭锁性思路不得不加以改变,于是邻人之子怎么看也不再像小偷了。

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几乎都同这种闭锁式思维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丈夫怀疑妻子有外遇,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见一封信,就以为是情书;闻一声笑,便以为情有所钟;有男士来访,就怀疑是情夫……结果越想越像,越像越疑。在日常生活中,如恋人因故未能赴约,就怀疑对方是否变心;事情受挫,就会认为有人从中捣鬼……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与对环境对他人的信任有关。

“疑人窃斧”也是一种常见的猜疑现象。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然而于窃斧而知心目之可乱,于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闻,于拾煤而知圣贤之可能。”这种猜疑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心理上以猜疑来得到一种自圆其说。一般都是对某人某事没有把握的判断和推测;态度并非绝对、武断,内容亦不荒唐,一旦真情大白,能够自行纠正,这都属于正常范围的猜疑。对这种思想方法及个性弱点,只要平时注意,加以锻炼,及时纠正,即可克服。

在日常生活中,遇事不了解情况,免不了产生怀疑,这是人常有的心理现象。但是若对任何事都无端怀疑,又不做调查研究,辩明其真假虚实,笃信自我,不信他人,则可形成心理偏异。如在与人争吵之后,在一段时期内担心对方报复,听到对方讲话会感到是在指桑骂槐;夜间戒备森严,听到声响即心惊肉跳,认为对方寻衅报复。他们按“先占观念”推理,造成与事实不符的结论,其思维受“先入为主”的影响,感情用事地作出推理判断。偷了东西的人会“做贼心虚”疑心暗鬼,听到警车鸣笛就以为是来抓他了,惶惶不安。这些都是紧张状态常见的心理偏差。针对其“心结”做工作就可很快恢复常态。

也有的人,特别敏感,易生猜疑,属于人格特质的偏异,其极端则为猜疑性人格,常导致人际关系不良,且易在性格基础上发生偏执状态、猜疑妄想等一类精神异常。这种性格的矫正及病态的治疗则需求助于心理医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