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94

第94章 黄粱美梦——为什么我们爱做白日梦

在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中会涌现许多奇怪的想法,我们曾经梦想着环游世界,成为有钱的人,或是成为电影明星、大作家等等。当这些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现实生活有很大落差时,我们往往称这些梦想为白日梦。为什么人会做白日梦呢?最近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人脑的某个区域和做白日梦有关。换句话说,做白日梦是人类心灵的自然状态。

关于白日梦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研究小组召集了19名志愿者参与实验,并分配各自从事不同的任务,由“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仪”技术观察其脑部进行不同活动时的反应。这种成像仪扫描志愿者的大脑,让研究人员获得大脑的实时影像,能显示出大脑中哪一块区域何时处于活动状态。他们可以一边与参与实验的人进行谈话,一边扫描志愿者大脑的活动情况,哪些区域活动频繁,哪些区域销声匿迹都可一目了然。比如,让他们进行相关的记忆练习,打乱四个字母的顺序,再让他们凭记忆写下来。在志愿者等候期间,脑部也要接受扫描。

当志愿者在完成某些具体的任务去做时,他们就会集中精力于任务本身,但是工作后休息时间大脑的其他区域就会变得忙碌起来。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玛丽娅·梅森,她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并在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工作,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人们无所事事时,大脑中有一些网状区域似乎总是处于活动状态。”研究人员称其为非受外在刺激因素的思维状态,也就是白日梦。根据扫描图像,人们做白日梦时以大脑前方中央的额上回、大脑旁的脑岛以及脑后方的颞叶最为活跃。

研究人员尚不清楚何以脑部闲着时仍会活动,但相信这是人类某些基本思维活动的基础。也许人们做白日梦正是为了使大脑保持活跃状态,不会因工作枯燥陷入麻木,从而顺利完成一些普通工作。另一个可能性是处于心灵游走状态,可以自然地将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连贯起来。因此,白日梦是进化过程中大脑产生的一种保护机制,它很可能是一种益多害少的行为。其实,做白日梦纯粹只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人类在大部分时间里脑中并不会有太多的幻想。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负责白日梦的大脑区域会减少白日梦的产生,而更多地用于思考即将发生的事情,比如明天的工作。

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爱做白日梦,员工工作中可能开小差?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手头任务过于枯燥和普通,让人提不起兴趣。因此,老师或老板对他们呵斥一通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给他们派遣一些与日常不同的任务,他们或许会停止思想溜号的行为。有的研究人员还认为,人类大脑进化到了可以“一心二用”的程度,能够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做白日梦只是其中一种表现。例如,学生上课时不专心走神,或上班族开会时,人在会议室,心思却飘到千里外。知道了白日梦的原因,虽然我们不必太苛责这样的行为,但是,我们仍可以多留意自己的心灵状态,提醒自己在面对重要的事务或会议时,还是要专心全力以赴,可不能做白日梦,错过了要努力的机会。家长、老师和领导也要关心那些爱做白日梦的人,正确地引导他们抛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多利用相关大脑区域做些有益的事情。

从心理学角度看,白日梦对心理健康究竟有哪些积极作用呢?

激发潜能。幻想的题材多为个人关心的事情,由于不受传统思维形式限制,往往会迸发出意料不到的解决方案。

开阔视野,放松心情。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言谈举止大都中规中矩,心理学称此现象为“人格面具”。而幻想往往超越现实,伴有一定的欣快感,让人们的心绪变得更宽广。当人们沉浸其中时,现实世界变得很遥远,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种梦幻般的陶醉状态。

改变自己的机会。幻想能使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审视自己。在清醒意识层面,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抽象的、概括的,观察事物也有选择性。而在幻想中,我们对内心的体察要细致全面得多。另外,平时由于受自尊、面子的影响,人常常会欺骗自己,但在幻想中却会直面现实。因此幻想可以提供一个全方位看待自己心理、人格的机会。

但幻想毕竟不是现实,如果我们把大把时间都用来幻想,并以此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则显然是心理障碍的表现了。所以,我们还应面对现实,把幻想作为辅助手段,发挥其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