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07

第7章 为啥人们会感觉“似曾相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觉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一样。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

法语中的“déjàvu”就是用来形容这一转瞬即逝的奇妙感觉的。但是它似乎一直更受小说家的青睐,而很少被心理学家关注。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们开始就此做社会调查,但是深度和广度都相当有限。

美国达拉斯的南卫理工会大学的心理学家阿兰·布朗博士在他的著作《“似曾相识”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中,介绍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对这一看似虚无缥缈的人类精神感觉的研究进展。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2/3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地经历这种感觉。调查还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就更低了。

据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分析,“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但是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就是一种病态。“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何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行研究探索。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及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3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基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会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是由大脑中3个不同的空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很多类型:知识和感念的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时,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相应的记忆系统与之匹配。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经历中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以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正常人也会有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我们对这一现象的研究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偏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的记忆。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都会在脑子里有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