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06

第6章 随波逐流——为什么我们认为大众都买的东西更具有可靠性

推销员在向顾客推销产品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说:“你的邻居们都买了该产品,你也买吧,没错的。”或者说:“其他人都买了该产品,反响不错,你可以试一试。”于是,人们纷纷购买该产品。但事实上,他们的邻居是否真的买了该产品或者是否反响不错,只有等到他们购买了该产品之后才能得到最好的验证。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现象,所谓从众现象,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从众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为“随大流”、“无主见”。一般来说,自信心较强的人,发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较小。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产生从众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从理论上讲,从众现象的产生可以是由于对比参照的需要、能使人产生安全感或忠于集体的容纳等因素引起的。在笔者看来,从众现象的产生,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影响:即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首先,个人因素的影响对从众现象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人由于自身个体的差异,在从众问题上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倾向。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由于别人都去做某事(例如购买某种商品),虽然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必要,但也不由自主地像大家一样去做的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任凭他人如何影响,依然泰然处之,我行我素,丝毫不为他人所动的人。这里首先就涉及到了一个自我意识感的问题。所谓自我意识感,其实最核心的还是涉及到“我是谁”以及“我所要的是什么”的问题。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立的社会角色,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角色丛,在不同场合、情景,我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一个具有清晰自我意识感的人,能够很好地分清自身的各种角色,并且在不同的场合把握好相应的自我,知道当时的自己是谁,处于什么位置,以及自己所要的是什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具有了十分明确的目的和动机,能够清楚地感受自己,而不只是看到自己周围的群体以及认为自己只是他们当中的一个,理应与大家行为一致,不需要有什么别的想法,也不应该让自己特例独行,因为自己只是他们当中普通的一员,毫无特殊之处。这样,一个人在头脑中只有“大我”没有“小我”,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与独立性,从众行为也就无法避免地发生了。

当然,个人因素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还有一个个人支持与他人支持的问题。如果我们说上面一种情况出现从众是人们主观主动的行为,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们可能会出于某种压力,被动地进行从众行为。有时候,人们可能为了寻找一种安全感,或是希望自己不被排除于某个团体之外的归属感,从而被动地做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事实上,这是一种寻求他人支持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一个自信的人能够使用个人支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会过多地受大众的影响,因为他们能够从自己身上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支撑。而一个不自信的人则更多地需要依靠别人的肯定来做事,那么当然,做别人都去做的事无疑就成为了一种获得安全感的很好的方式。因此,从众现象也就同样应运而生了。

此外,除了个人因素以外,环境因素也是从众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有时候,环境会对人产生巨大的作用,成为不可低估的一种力量,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中,环境对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和鼓动力,它能让人们在某种情景下失去理智的思考,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跟随大众一起做出选择。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决不少见。在《影响力》一书中,就列举了很多相关的例子。比如一个人在听到或者看到许多人都购买了某种商品时,自己可能也会购买。而有些厂商也会利用这一现象,给消费者造成一种短缺效应,制造出某种商品热销或缺货的假象,这样消费者往往都会头脑一热就购买了这种“宝贵”的商品。由此可见,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作用。

当然,在大多时候,从众现象的产生往往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众现象时常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不顺应从众现象,敢于在别人都说“是”的时候说“不”,需要有相当的勇气与信念。而事实上,一个人无论选择从众还是不从众,都一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并承担其结果。如果你选择从众,去做一些自己本不想做的事,也许你满足了当前的安全感,但可能会为此付出违心的代价;而如果你选择了不从众,也许你可以从长远角度做自己的事,但目前则必须承受来自周围的非议与压力。正如一位美国心理学者曾经说过的:“你现在感觉好的事情,不一定将来也感觉好;而你现在感觉不好的事情,不一定将来也感觉不好。”因此,无论你怎样选择,都必然要承担相应的结果。

那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到底应该如何应对从众现象呢?事实上,这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对于不同的事的处理方式也都各有不同,并不是说从众或不从众哪个就是更好的,这关键还是要看你自身是如何想的,你所坚持和追求的是什么,以及你可以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在此,我只想说:如果你选择了从众,那么要注意应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例如遵循底线伦理,同时准备好自己可能要承担的后果;而如果你选择了不从众,那么就要注意你不从众的方法,同时准备好自己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所能承受的后果,相应地控制环境的影响,将会帮助我们在从众问题上做出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