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61

第61章 嫉妒心理:受不了别人比我好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有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妻断氏有嫉妒心。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氛地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杀。于是后人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相传凡女子渡此津时均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

这个著名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嫉妒心理。嫉妒的产生基于相对主体的差别。这个相对主体即嫉妒主体指向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人,也可以是人和某一现象,亦可以是某一集体或群体,例如单位与单位、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嫉妒。那种相对主体的差别即可以是现实的客观差距,比如财富和相貌的差距;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差距,如才能、地位的差别;亦可以是不真实的幻想出来的差距,例如总感觉室友之间特别亲热;还可以是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威胁和伤害的假设,例如上级对于下级才能的妒忌。

嫉妒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由此可能引发巨大的消极性。嫉妒心理是一种憎恨心理,具有明显的与人对抗的特征。嫉妒心理的对抗性来源于比较过程中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而且,这种对抗性常常带来对社会的巨大危害性。1991年原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才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枪杀四名导师和一名同学后自杀身亡。其原因即在于此。

嫉妒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和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嫉妒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是什么呢?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我们每个人都会这种经历。

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且无法轻易摆脱。发泄性是指嫉妒者向被嫉妒者发泄内心的抱怨、憎恨。一般来说,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完,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行为。并且,这种发泄的欲望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

从人类进入私有制开始,嫉妒心理也就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终于成为人际交往中一个危害颇深的恶魔。嫉妒心理的形成发展层次基本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难以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广泛的存在于人类心灵中的嫉妒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层次,也可称为原初层次。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为人有意识的觉察到,即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这种嫉妒心理对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这种心理因素存在非常普遍,因而应当特别引起注意。处于潜意识嫉妒心理层次的人,其嫉妒心理是羡慕、竞争、嫉妒等心理因素的自然积淀的混合体。有时我们面对同学或朋友的不断取得的成功会“隐隐”觉得不对,这种“隐隐”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嫉妒心理。

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显意识嫉妒心理是指嫉妒心理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由无意识(或下意识)到有意识。其主要标志是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和发泄性明显化,不再把嫉妒心理深埋在潜意识中,而是自觉地显露出来。其具体方式是对被嫉妒者进行挑剔,或散布对其不利的言论。严重者则是对被嫉妒者进行人身攻击或诬陷、诽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目的。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人一旦成名或取得了某项成果,接下去就会有很多闲言碎语或直接人身攻击出现。这可能就是人为什么会有“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等担心的原因所在吧。

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感,在特定的条件下便以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和有害的行为表现出来,并外化为种种邪恶的力量,造成一些无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因而,我们要自觉地从根本上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彻底根除,并不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如何的问题,也同时应当看到嫉妒心理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一些原因,因此,我们必修从主观修养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努力。同时,还应看到,嫉妒尤其是变态型嫉妒具有心理疾病的特点,是一种心理疾病,我们在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的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心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才能取得有效的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