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57

第57章 杯弓蛇影——为什么我总是不能相信别人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人见到几个同学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老师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又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等等;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或给自己使坏。喜欢猜疑的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造成猜疑的成原因有以下几种:

(1)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2)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3)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

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由于猜疑而生误会,伤害了朋友,造成紧张气氛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为了避免不应有的隔阂和冲突、消除猜疑心理,建立互信关系应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准则。

要克服猜疑心理。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

只有敞开心扉,与朋友面对面的进行推心置腹地交谈,让深藏在心底的疑虑来个“大曝光”,增加心灵上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释误会、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2)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3)采取积极的暗示。

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平时,只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又何必怕别人议论呢?有时不妨采用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别人说了我又能如何呢?只要我自己认为是对的。这样在心理的疑心自然就会越来越小了。

(4)对别人的闲话不要盲目相信。

不少闲话,都是由别人的闲话引起的。我们要对别人的闲话要分析。生活中的“长舌妇”确实有,比如,即使有些亲朋好友出于好心,向你通报你恋人的一些事情,也不能一听就信,因为很难保证这些情况中没有失真的成分。

(5)进行思维转移。

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自己胡思乱想,瞎猜疑时,可转换一种思维模式,去想想其他美好的人和事物,也可冷静下来好好分析事情的原委,这样对人对事会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