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23

第23章 为什么我们会热衷于说别人闲话

生活中我们从小被教育,说他人闲话是一种不礼貌和没有修养的行为。但是美国《纽约时报》最新载文报道,科学家发现,适当地参与说人闲话其实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之前,有研究人员认为说闲话等于“背后制造噪声”,没有研究意义,没有现实指导意义。

但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从事人类生物学研究的大卫教授等一些研究者认为,研究说闲话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要素。“一般来说,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无法避免不加入到一些背后议论他人的队伍中。其实,说闲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事实,而且可以帮助工作中的我们彼此之间更好地协作相处,因为一些事实是不能够暴露无遗地被公开传播的。”科学家说。另外,认为说闲话具有好处的心理学家认为,说闲话为欲加入到某一新群体中的人提供了一个“立足处”,让他(她)能慢慢融入到这个新群体中;并且通过参与背后议论他人,那些感觉失落的人可以感觉到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人际网络中。

“当然我们要远离那些毁坏他人名誉、进行人身攻击的背后议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从事人类生物学研究的大卫教授认为,“说闲话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中是否久经世故,以及他在该群体中的地位。当两个或者更多的人相互闲谈关于另一个不在场的人的事情之时,他们常常会传布一些关于这个不在场的人的鲜为人知的信息。与此同时,参与说闲话的每个人又彼此潜意识地保护自己不在这场说闲话事件中受到负面影响。”

为了进一步揭示说闲话的意义,科学家对太平洋岛民、美国中学生、纽芬兰岛和墨西哥居民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说闲话的内容一般都很广,其频率也比较高;大约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人每天都加入到背后议论人的队伍中。另外,“男性比女性更渴望背后说他人鸡毛蒜皮的事情。”科学家称。

闲话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心理学家认为,参与说闲话可以让人学习到从其他一些人际交流中学习不到的东西,比如让你懂得人与人之间如何彼此信任,可信赖的程度。“从不参与说闲话实际上对人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且是反常的。”

但是,闲话过了就变成坏话了。从形式和内容上来讲,从含有轻微恶意的传闻程度的坏话,到当着本人的面,指着别人鼻子谩骂的坏话,坏话的恶意和激烈程度是应有尽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说别人坏话显然是一种攻击行为。尽管一说起攻击行为,人们马上会想到暴力等肢体的攻击行为,其实,运用语言中的“说坏话”也是非常明显的一种攻击。比起暴力,人们更倾向于频繁地使用“说坏话”这种语言性的攻击武器。任何一种动物,为了自我防卫,或者为了同种族之间的竞争和争斗,都具有攻击的本能。在这一点上,人类也具有这种本能和欲望。但是,在近代社会的日常社会生活中,用暴力来攻击对手,是违反社会准则的,是不被允许的。

单位里的顶头上司是一个爱耍威风的家伙,如果因为讨厌他就揍他一顿的话,理亏的是揍他的人。还有,近邻之间发生口角的时候,经常使用暴力来解决的话,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无法顺利进行。

用“言语”来攻击对方的第一个办法,是冲着当事人的面,骂他“笨蛋”、“傻瓜”,或者直截了当地说:“你这里做错了!”“我对你很生气!”这是一种直接说出来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有教养的人是不会直截了当地当面发起口头攻击的。

第二个办法是向第三者诉说,即在当事人的背后说“坏话”。

譬如,被上司训斥后窝了一肚子气的部下,本来是应该直接反驳上司的,但害怕遭到上司的报复,就会失去直接反驳的勇气。怎么办呢?作为心理上的一种替代行为,这个部下就会选择向第三者诉说,以发泄心理上的不满。

不直接对当事者说而转向对第三者说,这种方式在很多场合是明显包含了发泄自己心理不满的意识。

说坏话只是为了消除心中的不快。尽管事情或者局面不会因为说了坏话而发生什么改变,但至少被上司搞坏的心情会因痛快的发泄而产生好转。不过,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说坏话代表人的行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可能就会被人贴上“上司的对头”的标签。

另外,与此不同的是,对有些人来说,仅仅靠在背后说说坏话发泄一下心理不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一定要寻找机会反驳对方、搞垮对方。这样一来,就成了具有非常明显目的的攻击行为。例如,有意图地散布恶意的流言蜚语,以形成对被说对象不利的社会环境或局面为目的,故意在同一圈子内有关人员当中散布对方的似真实假的流言,损害当事者的社会名誉等,就属于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