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有位医技精湛的神医叫扁鹊,他周游列国,为人治病。一天,扁鹊行医到齐国,看见齐桓公时,见公身体有病,告之病尚轻浅,劝其及早治疗,齐桓公不予理睬。过些时候,扁鹊又见齐桓公,发现病已渐深,催其赶快治疗,公仍不以为然。直至病情严重,急召扁鹊。但经诊察,病入膏肓,却欲治已晚矣。
从齐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本当给后世的病人引为警戒,及时就医。但现实生活中却不是那样,一些人缺乏医学常识,甚至在被发现得病时,因尚无自觉痛苦的症状,胃口好,睡眠香,无视医者的客观检查,仍自信身体强健,而不去治疗。对一些真正严重乃至威胁生命的疾病,也有病人矢口否认而拒绝诊治的。有位青年不幸患了白血病,当父母要送他去医院治疗时,他予以拒绝,并坚持说:“我没有病。”实际上他知道白血病是难以治疗的“血癌”,精神上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他的这种态度是维持暂时的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癌症心理学家观察发现,对大多数癌症病人而言,诊断之后的那段时期是极其关键的。病人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常见的反应先是感到震惊、难以置信,接着可能拒绝接受事实,对疾病加以否认,不愿接受治疗。往后发展,会产生愤怒,迁罪于人,或抑郁沮丧。另一个常见的反应是找别的医生,希望能改变诊断,或者提供特效灵药,这都是因焦虑过度而产生的心理自卫。心理自卫方法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无视现实不幸处境的“否认法”属消极心理防御一类,讳疾忌医即其实例。其实,患者在家人、社会强力支持下,采取正确方式,往往能度过诊断、治疗、手术、放射治疗或化学疗法等种种折磨,而走向康复的。社会上一些“恐癌症”的人,也认为癌症既是不治之症,病人知道了反而增加其心理压力,还不如不告诉病人,无视早期发现并接受正规全程治疗的重要意义,这也是讳疾忌医的表现,都应加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