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105

第105章 我是谁——为什么我们喜欢给自己贴标

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安德鲁·杰克逊,曾经于1837年出任美国总统。在他妻子死后,杰克逊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地担忧,家中已经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性中风,杰克逊因此认定他必会死于同样的症状,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慌地生活着。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与一位年轻的小姐下棋。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非常地虚弱,脸色发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边。

“最后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问。

“因为,”杰克逊答道,“刚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几次,但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这时,和杰克逊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可是,先生,你刚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

不要以为这种错误的恐慌只会出现一位垂垂老去的人身上,实际上它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而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到一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所谓“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就是指我们在接触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或者事情时,最不可能忽视或者出现遗忘。

我们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也常常有这种效应发生作用。

一方面,我们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常常会将这些东西与自己联系起来。如果学到的东西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效应也有其不利影响。比如医学院的学生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每当老师介绍一种病症的时候,学生总免不了会先想到自己是否出现过类似的征兆,如果不巧有两三点看似符合,就开始惊慌,怀疑自己是否已经病入膏肓,其实自己一点都没事。

这个记忆现象除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以发挥作用之外,也可用在广告中。有这样一个研究,研究者让被试看一则照相机的图片广告,然后分别问他们三个问题:这张图片有没有红色、这是什么、你用过这种产品吗。过后,让被试者回忆照相机的牌子,结果被问过第三个问题的人回忆得最好。很显然,第三个问题与我们自身有直接的联系。

自我参照效应已经为许多实验所证实。但是对这种效应的解释,心理学家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一种观点认为,与自我相关的事物之所以更容易记忆,是因为在记忆过程中,这些事物在头脑中被进行了精细加工,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之间建立了更多的联系,因此回忆时的提示线索更多,回忆效果更好。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与自我相关的事物之所以更容易被记住,是因为关于自我的知识是头脑中存在的一种结构良好的组织体系,它对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有更好的固着作用;同时,由于自我知识常常被激活,因此与之相关的信息也更容易被相应地激活起来,这样回忆起来也就更容易。

不管自我参照效应的心理机制怎样,这种效应的存在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还是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方面,我们呈现给学生的知识要跟他们的“自我”、自身尽可能相关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记忆,也更容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最好把外部的教育情景与他们的自身感受联系在一起,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这种情景下会怎么样,这样可能更有助于他们增长道德知识的、激发道德情感和养成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