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35453300000017

第17章 空手套了白眼狼

刘备在徐州牧的宝座上,屁股还没坐热,债主就追上门来了。

这位债主就是吕布。

曹操从徐州退兵后,将吕布打得大败。吕布走投无路,部下陈宫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陈宫说:“当初我们进攻兖州,曹操不得不退兵,这才让刘备得了徐州。我们为什么不去投奔刘备呢?”

吕布一想,对啊,要不是自己,刘备怎么能凭空得这么大一个便宜呢?不找他还找谁啊?这样,吕布就上徐州来了。

刘备听说吕布来投,非常高兴,立即说:“吕奉先乃当今之英雄,我们必须出城迎接!”糜竺连忙劝谏道:“吕布是个虎狼之徒,明公绝不可收留他,否则必然伤人!”

糜竺对于吕布的判断颇有“基本归因错误”之嫌。

人类的归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性格归因,一种是情境归因。性格归因是将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其内在的性格特质所致,而情境归因则是将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致。但人们在为他人下判断时,往往忽略了情境的影响,而倾向于使用性格归因。这就是普遍存在的“基本归因错误”。

糜竺说吕布是“虎狼之徒”,就是在说一种内在的性格特质。吕布先杀义父丁原,投奔董卓,再度拜其为义父。后来又杀了董卓,依附王允。其实,吕布的这两次弑杀义父,是有本质区别的。第一次杀丁原,可以说是见利忘义。而第二次杀董卓,其实是大义灭亲,而这其中,也有很多外界因素在起作用。但在基本归因错误的认知驱使下,普天下人都将吕布视为了鲜廉寡耻的小人。后来,吕布又先后去投奔袁术、袁绍等人,但都因为他已经背上的这个负面标签,要么被拒之门外,要么被小心提防。总之,吕布无论是走到哪,都不招人待见。

糜竺劝谏刘备不要收留吕布,显然与社会对吕布的普遍认知是一致的。

但奇怪的是,刘备偏偏没有“人云亦云”,反而为吕布做起了辩护,说:“上次如果不是吕布偷袭兖州,我们徐州怎么能保得平安?别说收留吕布了,就是他找我要徐州,我也得让给他。”

糜竺及众人见刘备说得斩钉截铁,也就不再劝了。刘备随即自领军兵数千,出城三十里,前去迎接吕布的到来。

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刘备不仅仅是温文随和的,他的性格中也有坚定执着的部分。只要他自己做了决断,就不再听他人的意见,甚至会一意孤行。在此后很多关键的节点上,刘备都展露了这种性格特点。这其实是成功者的一种必备素质,但如果过于执着,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没有像糜竺以及绝大多数人一样,落入“基本归因错误”的认知窠臼呢?

在刘备心中,此时占据上风的是一种“初成功膨胀”心态。成功,尤其是巨大的成功,必然会极大地提升一个人的自尊水平,从而让这个人更加自信,大幅度高估自己的个人魅力与操控力。尤其是当一个人刚刚取得成功之际,这种自我膨胀的心态表现得更为明显。

刘备初掌大权,春风得意,不可避免地自我感觉良好。而吕布的来投,正契合并强化了他的“初成功膨胀”心态。

吕布是什么人啊?

吕布的发迹要比刘备早了很多年。早在刘备落魄之时,吕布就已经地位显赫,名扬天下了。他刚投奔董卓,就被任命中郎将,封都亭侯。刺杀董卓之后,又被任命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

吕布还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当初在虎牢关前,关羽张飞两个人都没有打过他。刘备绝不会认为自己当初是帮了倒忙,他一定认为,如果不是自己上前助阵,光靠两个兄弟是不能击败吕布的。喜欢高估自己的贡献,这正是人之常性。但刘备这样的认知,自然也就提升了吕布的价值了,即吕布大于关张之和。

这样一个地位显赫、勇猛过人的豪杰现在都要来投奔自己了,刘备怎么能不心花怒放呢?这除了说明自己已经是一个天下公认的大人物之外,还进一步助长了他对未来的美好预期。得了吕布,不啻于如虎添翼。别人也许驾驭不了这员猛将,但我刘备上符天意,下合民心,德才兼备,怎么就不能用好吕布呢?

所以说,刘备热情接纳、隆重接待吕布,其实是在潜意识里为自己大肆喝彩。他的这一番心思,旁人自然是难以体会的。众人只能尊重他的决定,一起去城外迎接吕布的到来。

宾主相见,落座说话。

吕布不知刘备心意,说:“我自从刺杀董卓后,又遭李榷郭汜之乱,不得已飘零关东,投奔二袁,都不相容。上次使君力救徐州,我趁机袭击兖州,不料反被曹操所害。现在我来投奔使君,不知尊意如何?”

这番话说得低调谦虚,却又绵里藏针,完全不是吕布惯常的风格。这其实是陈宫事先想好教给吕布的。其目的就是通过委婉地表功,引发刘备受惠后的感动与内疚,同意收留吕布,以作补报。

刘备一听,感到很不好意思,连忙说:“陶府君新近归天,无人管领徐州,因此刘备暂时掌摄州事。天幸将军来到徐州,刘备理应将徐州让给将军掌管。”说着,作势要解下悬挂腰间的徐州印信。

刘备倒不是真的心甘情愿要把徐州让给吕布。但他深知,没有吕布,自己是得不到徐州的。现在,吕布前来讨债了,他不得不说点场面话,做点场面势。刘备深深感受过陶谦三让徐州带给他的重重压力。他觉得,自己这么一让,吕布必然倍感压力,绝不敢轻言接手。那么,整套场面活也就算完结了。只要今后厚待吕布,也就算是合理补偿了。

但是,刘备绝没有想到,吕布的手竟然不由自主地伸了过来,等着要接刘备的印信!

显然,过度合理化效应并没有在吕布身上发挥作用。人和人之间对“度”的理解是大不一样的。刘备觉得“过度”的东西,吕布却并不觉得“过度”。吕布的伸手,是他的潜意识冲动,但他随即看到站在刘备身后的关羽、张飞,虎视眈眈,有拔剑之势,立即清醒了过来。

吕布随即假笑几声,说:“我吕布不过是一勇之夫,怎么能当徐州牧呢?”

刘备又再谦让几句,陈宫在一旁说:“强宾岂敢压主?刘使君,你切勿怀疑我们别有心机啊。”

刘备这才作罢,吩咐设宴款待吕布。

第二天,吕布依礼回请刘备。关羽张飞提醒刘备要小心。刘备却说:“我以善心待人,人绝不肯负我。”他刚刚总结出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人生法则,自然要时时加以运用,以期再得厚报。收留吕布,当然属于善行,又无须额外付出什么,刘备自以为这就是空手套了白狼,其实他是空手套了白眼狼。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赴宴。酒喝到一半,吕布突然请刘备进入后堂的卧室中,让自己的妻子女儿前来拜见刘备。吕布的用意很明显,是想和刘备建立更为亲密的私人关系。

刘备再三谦让,吕布却说:“贤弟受礼无妨。”

吕布的年纪比刘备大,发迹比刘备早,叫刘备一声“贤弟”,利用“亲缘称呼效应”来套套近乎,倒也并不出格。但没想到,一旁的张飞听了这一声“贤弟”,却突然发飙了。

张飞拔出佩剑,大叫一声:“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人家奴婢,怎敢叫我哥哥做贤弟!你过来,我和你斗三百回合!”

张飞的叫声,威猛无比,后来在长坂坡上甚至吓退了百万曹军。此刻,他在吕布卧室中的这一声暴叫,当场就吓坏了吕布的妻女,也让刘备十分尴尬。刘备是存心要与吕布交好,援为己用的。张飞这么一搅和,刘备只好让关羽把张飞拖了出去,并连声向吕布道歉。吕布默然不语,这一场酒宴就此不欢而散。

那么,张飞为什么会如此失态呢?

其实,这是出于张飞对吕布一种本能的嫉妒心理。张飞素以勇猛无敌著称,但当年在虎牢关前一个人与吕布交战,却颇为不敌。当两个人分属不同阵营的时候,张飞并不会表现出嫉妒。但现在吕布也投到了刘备手下,张飞的勇猛标签在吕布这面镜子的折射下,不免黯然失色。

当他人影响到了自己个性或才能上的独特性,就会引发针对这一特定他人的强烈偏见。这就是独特性冲击。

而且,吕布不甘于当刘备的下属,竟与刘备称兄道弟,进一步加大了独特性冲击。在刘备阵营中,只有关羽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现在你吕布叫刘备贤弟,也加入了兄弟行列,岂不又剥夺了张飞在与刘备关系上的独特性?更为甚者,吕布自恃年长,还在兄弟位次上凌驾于刘备之上,岂不是更沾了关羽张飞的便宜?

在这双重的独特性催逼下,张飞才会勃然大怒,有意提升刘备的尊贵程度(金枝玉叶),并刻意贬低吕布的身份地位(人家奴婢),并要和吕布刀兵相见。

那么,刘备该如何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呢?

心理感悟:他人是判定我们成败、尊卑的镜子。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倾向于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性格归因。

初成功膨胀一个人刚刚取得成功后,其心态会出现自我膨胀,对自己更自信,并大幅度高估自己的个人魅力与操控力。

独特性冲击当他人影响到了自己个性或才能上的独特性,就会引发针对这一特定他人对强烈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