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35453300000016

第16章 道德不是糊涂帐

刘备在公孙瓒和陶谦之间转换门庭的行为,可以在潜意识上找到心理根源。

刘备幼失恃怙带来的孤儿心态不断驱使着他寄人篱下,寻找依靠,而源自皇帝梦的雄心壮志却又驱使着他要去自立门户。这两种不同方向的心理动力之间的博弈,始终是刘备这一生中那场永不停歇的心灵拔河。

放弃公孙瓒,选择陶谦,并不是简单地换了个依靠。人们对于曾被自己拒绝过的东西,其实在心理上还是划归自己所有的,并始终“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想要了,随时就能如愿以偿。刘备两次拒领徐州后,也必然产生类似的想法。而且,陶谦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很可能会再次出让徐州。那么,屯军小沛,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最大的问题是,刘备一向以道德完人为追求目标,而且他前期的所作所为已经让自己固化在这个标签上了。那么,当他做出这个明显不符道德的行为后,他自己怎么能转过这个心理死弯呢?

其实,并不仅仅是刘备会遭遇这样的道德困境。所有的人都概莫能外。久而久之,人类在进化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道德自洽机制”。当人们做了符合道德的好事善举后,就仿佛在自己的道德银行中存进了一笔款项。反之,当人们自己做了坏事或者纵容了他人做坏事,就如同消耗了道德银行中的一些款项。道德账户,进进出出,只要能大致保持账户的平衡,不致于出现长时间的巨额透支,人们也就能心理平衡了。

这样的道德自洽机制形成后,自然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变种。有的人的道德账户余额满溢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放纵自己做一些坏事。只要这些坏事不会完全抵充掉正面的余额,他就不会觉得太过问心有愧。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有的慈善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捐赠了很多款项,树立了光辉高大的形象,但在生意场上却尔虞我诈,偷税漏税,与其美好形象截然不同。

刘备也是这样。正是他义助徐州,毫不居功的行为,导致了他毫无愧色地做出了背离公孙瓒,屯军小沛的决定。道德不是糊涂账,但这多少有些讽刺意味。

刘备决定留下了,关羽张飞当然是进退相随的,但赵云却不想留下来。赵云寸功未立,自然不会落入道德自洽的权衡计算中去。

刘备虽然不舍,却也无法强留,只能以热泪送别,让赵云带着公孙瓒借给的两千人马回归幽州。

刘备屯居小沛后,忽然惊喜地发现,小沛虽小,但却是大汉开国雄主刘邦的龙兴之地,素有“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的美称。刘邦当年册封的十八个王中,出生于小沛的竟然有十人之多。而且,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王陵这些先后担任大汉丞相的俊杰也都是沛县人。

这样一个神圣的所在,充满了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当然会让刘备浮想联翩。既然先祖刘邦能够以一介草民之身,以小沛为起点,开创了不世之奇功,我刘备为什么就不能呢?刘备深信不疑地认为,命运安排自己来到这里,就是要明示自己,那个远大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

正当刘备在小沛信心百倍,励精图治之际,陶谦的生命却已走到了尽头。

陶谦病体渐觉不起,于是找来糜竺、陈登商议后事。

糜竺说:“上次曹操从徐州退兵,是因为吕布袭击兖州的缘故。我想曹操是不会放过徐州的。府君前番两次想让位给刘玄德,现在病势沉重,不如再次交托给他吧。”

陶谦当初挽留刘备,让他在小沛安身,其实就是一个缓兵之计。糜竺等人对此心知肚明,故而直言不讳地建议陶谦三让徐州。

陶谦依言,将刘备请来,再一次提出了相同的请求。那么,这一次刘备会不会痛快地接受呢?

刘备竟然还是不接受!

陶谦真不知做了什么孽,这么好的一大笔资产,送给谁不行啊,偏偏要送给刘备,还要三番五次地苦苦请求他收下。可见,善心美意,如果超过了人们日常所能理解的范围,往往不能得到最积极的响应。因为,人们普遍信奉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不劳而获的东西,要么不是好东西,要么就是包藏祸心。

刘备当然知道徐州是好东西,可是陶谦几次三番地出让,却不由让他生出了一丝疑虑。既然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留给自己的儿子呢?为什么一定要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呢?是不是这其中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呢?

刘备眼看推托不过,就把这个疑问抛出来了:“陶府君,您有两个儿子,为什么不把重任交给他们呢?”

陶谦确实是有儿子的,一个叫陶商,一个叫陶应。

陶谦点了点头,说:“说实话,我是有点私心的。我这两个儿子,实在太不成器了,根本担不了这么重的责任,只能到乡下去种种田。老夫死后,还希望玄德公您多多照应他们啊!但千万不要让他们入仕为官。”

看来,陶谦是很爱他的儿子的。他这么做,正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自己在徐州牧任上,心力交瘁,不堪重负,将此视为不堪忍受的苦差事,因此不愿意让儿子再来遭这份罪。

刘备一听,心中最后的一个结打开了。这时候,如果再不接受徐州,可就真的是天大的傻子了。但刘备从来没有执掌过这样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州,难免有些自信不足。

刘备说:“我一个人,怎么管得了呢?”刘备的意思是,有两个兄弟撑腰,打仗我不怕。可是,治理徐州,保境安民,却要比打仗复杂多了。

陶谦见刘备的口风终于软了,十分高兴,连忙说:“我这手下的糜竺、陈登,都是很不错的人才。我还可以为你推荐一个人。这个人是北海人士,姓孙名乾,可以当你的好助手。”说完,急忙派人将孙乾请来与刘备相见。

陶谦在做了这许多安排后,终于油灯耗尽,辞别人世。

刘备就这样一步登天,成为了徐州之主,正式迈入了封疆大吏的行列。大汉天下,共有十三州,能够担任州牧的也只有区区十三人。这样的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人中之龙。从此以后,刘备完全可以和袁绍、袁术、曹操、公孙瓒这些割据一方的豪强平起平坐了。

这一年,刘备三十五岁。十一年前,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和关羽张飞从军扫黄,开始了创业之旅,虽然这一路上颇多挫折,但能够用十年多一点的时间,成为州牧一级的显赫人物,也算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人海茫茫,多少聪明才智之士,费尽心机,终其一生,也无法登上如此的高位。刘备的发迹虽然比袁绍、曹操等人晚了好多年,但是,我们要看到,刘备是零起点的,毫无依凭,完全靠着个人的奋斗才走到了这一步。

说实话,如果刘备能够在州牧的位置上终老,也可以算是不负这一生了。但是,早在少年时代,他就有了根深蒂固的皇帝梦。与这个终极目标比起来,州牧才不过是刚刚起步。刘备还必须继续努力,但不管如何,有了这一次颇为意外、极其幸运的成功,他对自己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往往是建立在当前现实的基础上的一种乐观偏见。这一次意外的成功,让刘备以更加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未来。他确信,自己正在迎来了光辉灿烂的明天。但是,享受快意人生的人却从来看不到,命运经常是会“诈和”的。他会暂时让你攀上生命的高峰,却很少让你从此一路顺风,如愿登顶。它让你爬得越高,往往是在为下一次的摔打加大落差,让你摔得越重。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这样的沉浮起落。只有真的英雄,才能够穿越任何的逆境,走向胜利。

刘备是不是也要经受这样的考验呢?他能够成为真正的英雄吗?

高兴之余,刘备也不时思考,为什么这样的幸运会从天而降,落到自己的头上。这一类的问题,只要人们愿意,总是能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的。与刘备得到徐州相比,他当初的救援徐州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做了这么小小的一件善事,却得到了如此丰厚的回报,这样的小小善事,难道不值得一做再做吗?

所以,刘备的答案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与他当初在鞭打督邮后总结出来的“勿以恶小而为之”,互相呼应,成为他此后奉行一生的人生信条。

心理感悟:不要挥霍你的道德资产,更不要透支你的道德余额。

道德自洽机制人们的道德水平在不同的领域或不同的事件上并不完全保持一致。当道德出现盈余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心安理得地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