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通典
34856000000151

第151章 礼十七沿革十七嘉礼二(1)

君臣冠冕巾帻等制度

上古衣毛帽皮,后代圣人见鸟兽冠角,乃作冠缨。黄帝造旒冕,始用布帛,冕者,冠之有旒。唐虞以上,冠布无緌,緌,缨饰。夏后以牟追,音丁回反。以收,所以收敛发。殷制章甫,或以冔,章,明也,言以表明丈夫。甫或为父。冔,覆也,自覆饰。冔音况甫反。形制并无文。至周六冕,章数始备,故孔子曰「服周之冕」,言中礼也。洎乎幽厉衰微,秦焚六籍,图写纷杂,记注混淆。今征其实录,捃拾沿革,为冠冕篇云。

冕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平冕平天冕苍冕青冕赤冕黄冕素冕黑冕象冕山冕火冕藻冕方冕祀冕有熊氏周秦后汉魏晋东晋宋齐梁陈北齐后周隋大唐

黄帝作冕,垂旒,目不邪视也。充纩,示不听谗言也。事见世本。

周制,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綖纽。冕服有六而言五者,大裘之冕盖无旒,不联数也。綖,冕之覆,在上,是以名焉。纽,小鼻在武上,笄所贯。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缫,杂文之名,合五色丝为绳,垂之綖前后。各十二,所谓邃綖也。就,成也。绳之每匝贯五采玉十二旒,旒则十二玉。每就闲一寸。朱纮,以朱组为纮,纮一条绳属两端于武。此谓衮衣之冕十二旒,则用玉二百八十八。鷩冕缫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诸侯及孤卿大夫之冕,各以其等为之。各以其等者,缫玉如其命数。冕则侯伯缫七就,用玉九十八。子男缫五就,用玉五十。缫玉皆三采。孤缫四就,用玉三十二。三命之卿缫三就,用玉十八。再命之大夫缫再就,玉八。缫玉皆朱绿。禁令不得相僭踰。

秦灭礼学,郊社服用,皆以袀玄,以从冕旒,前后邃綖。蔡邕独断云:「袀,绀缯也。」班固东都赋注云:「袀,皁也。」袀音钧。

后汉光武践祚,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孝明帝永平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夏侯氏说,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蔡邕独断云「九旒」也。以其绶采色为组缨。礼记曰:「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其旒珠,用真白玉。三公诸侯七旒,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珠。皆有前无后,各以其色绶为组缨,旁垂黈纩。助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则冠之。

魏因汉故事。明帝好妇人之饰,冕旒改用珊瑚珠。

晋因之。

东晋元帝初过江,服章多阙,而冕饰以翡翠珊瑚珠。侍中顾和奏:「旧礼,冕旒用白玉珠。今美玉难得,不能备,可用白璇珠。」从之。后帝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改服黑介帻,通天冠,平冕。冕,皁表,朱绿里,广七寸,长一尺二寸,加于通天冠上,前圆后方,垂白玉珠十二旒,以朱组为缨,无緌。王公卿助祭郊庙,冠平冕。王公八旒,卿七旒,组为缨,色如绶也。

宋因之,更名曰平天冕,天子郊祀及宗庙服之,王公并用旧法。

齐因之。

梁因之。其制,前垂四寸,后垂三寸,旒长齐肩,以组为缨,色如其绶,旁垂黈纩,充耳珠以玉瑱。乘舆郊祀天地明堂、享宗庙、元会临轩则服之。五等诸侯助祭,平冕九旒,青玉为珠,有前无后,各以其绶色为组缨,旁垂黈纩。

陈因之,以为冕旒。皇太子朝服远游冠,侍祭则平冕九旒。五等诸侯助祭郊庙,皆平冕九旒,青玉为珠,有前无后,各以其绶色为组缨,旁垂黈纩。

北齐采陈之制,旒玉用五采,以组为缨,色如其绶。其四时郊祀封禅大事,皆服衮冕。皇太子平冕,黑介帻,白珠九旒,饰以三采玉,以组为缨,色如其绶;未加元服,则空顶黑介帻,双童髻,双玉导。

后周设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冕。祀昊天则苍冕,五帝各随方色,朝日用青冕,夕月用素冕,地祇用黄冕,神州、社稷用玄冕,享先皇、加元服等以象冕,享先帝、食三老、耕籍等以衮冕,视朔、大射等以山冕,视朝、临法门、适宴等以鷩冕,皆十有二旒。韦弁、皮弁,见在下文。诸公之冕九,方、衮、山、鷩、火、毳等六,皆九旒;韦弁、皮弁、玄冠三,合上为九。诸侯八,无衮冕。诸伯七,又无山冕。诸子六,又无鷩冕。诸男五,又无火冕,冕五旒。三公之冕九,祀、火、毳、藻、绣、爵弁等冕六,韦弁、皮弁、玄冠,合上九。三孤自祀冕而下八,无火冕。公卿七,又无毳冕。上大夫六,又无藻冕。中大夫五,又无皮弁。下大夫四,又无爵弁。士服三,祀弁、爵弁、玄冕。庶士玄冠而已。其吊服,诸侯当事则弁绖,不则皮弁。以下亦如之。

隋采北齐之法,衮冕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笄。太子庶子裴政奏:「色并用玄,旒齐于膊,纩齐于耳。唯应着帻者,任依汉晋法。」皇太子衮冕,垂白珠九旒,青纩充耳,犀笄。国公冕,青珠九旒,初受册命、执贽、入朝、祭祀、亲迎、三公助祭,并服之。侯伯则鷩冕,子男则毳冕。五品以上绣冕,九品以上爵弁。

大唐依周礼,制天子之六冕,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大裘冕,无旒,广八寸,长一尺六寸,玄表纁里,以下广狭准此。金饰,玉簪导,释名云:「簪,建也,所以建冠于后也。亦谓之笄,所以拘冠使不坠也。导以擽鬓,使入巾帻之中。」以组为缨,色如其绶。祀天神地祇服之。衮冕,加金饰。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诸祭祀及践祚、享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加元服、元日受朝等服之。鷩冕,有事远主服之。按周礼,远主谓先公。毳冕,祭海岳服之。绣冕,祭社稷、帝社服之。玄冕,蜡百神、朝日夕月服之。自衮冕以下,旒数并依周礼。皇太子衮冕,白珠九旒。诸臣衮冕,青珠九旒,青纩充耳,簪导,第一品服之。鷩冕七旒,第二品服之。毳冕五旒,第三品服之。绣冕四旒,第四品服之。玄冕三旒,第五品服之。龙朔二年九月,司礼少常伯孙茂道奏称:「准令诸臣九章服,君臣服冕,章数虽殊,饰龙名衮,尊卑相乱。今请诸臣九章衣以云及麟代龙,升山为上,仍改冕名。」当时纷议不定。至仪凤二年十一月,太常博士苏知机上言曰:「去龙朔中,孙茂道奏请诸臣九章服,当时竟未施行。今请制大明冕十二章,乘舆服之,加日、月、星辰、龙、虎、山、火、麟、凤、玄龟、云、水等象。鷩冕八章,三公服之。毳冕六章,三品服之。绣冕四章,五品服之。」诏下有司详议,崇文馆学士杨炯奏曰:「谨按虞书:『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由此言之,则其所从来者尚矣。逮及有周,乃以日月星辰为旌旗之饰,又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于是制衮冕以祀先王也。九章者,法阳数也。以龙为首章者,衮者卷也,龙德神异,应变潜见,表圣王深沈远智,卷舒神化也。又制鷩冕以祭先公也,鷩者雉也,有耿介之志,表公有贤才,能守耿介之节也。夫以周公之多才也,故化定制礼,功成作乐。夫以孔宣之将圣也,故行夏之时,服周之冕。先王以法服,乃此之自出也;天下之能事,于是乎毕矣。今苏知机『请制大明冕十二章乘舆服之』者。谨按,日月星辰者,已施于旌旗矣;龙虎山火者,又不踰于古矣。而云麟凤有四灵之名,玄龟有负图之应,云有纪官之号,水有盛德之祥,此盖别表休征,终是无踰比象。然则皇王受命,天地兴符,仰观则璧合珠连,俯察则银黄玉紫,此固不可毕陈于法服也。若夫礼唯从俗,则命为制,令为诏,乃秦皇之故事,犹可以适于今矣。若夫义取随时,则出称警,入称跸,乃汉国之旧仪,犹可以行于代矣。亦何取于变周公之轨物,改尼父之法度者哉!」由是竟寝知机所请。

缁布冠进贤冠

周后汉晋宋齐梁陈北齐隋大唐

周制,士冠礼云缁布冠,頍项,青组缨属于頍。缁布冠无笄者,着頍,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项中有囗,亦由固頍为之耳。今未冠笄者,着卷帻,頍象之所生也。以为始冠之冠,冠而弊之可也。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次加爵弁。加皮弁后而弃之。

后汉改之,制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蔡邕独断云:「千石以下一梁。」小吏私学子皆一梁。

晋因之。天子元服,始加则冠五梁进贤冠。三公及封郡公、县侯、乡亭侯则三梁。卿大夫下至千石则两梁。中书门下至门郎小吏,并一梁。

宋因之,为儒冠。

齐因之,为开国公侯下至小吏之服,其以梁数为降杀,则依晋制。

梁因之,以为乘舆宴会之服,则五梁进贤冠。

陈因之,为文散内外百官所服,以梁数为高卑,天子所服则五梁。

北齐进贤五梁冠,不通于下。

隋因陈制,内外文官通服之,降杀一如旧法。

大唐因之,若亲王则加金附蝉为饰。复依古制,缁布冠为始冠之冠,进贤、缁布二制存焉。

牟追冠章甫冠委貌冠夏殷周汉宋夏后氏牟追冠,长七寸,高四寸,广五寸,后广二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

殷因之,制章甫冠,高四寸半,后广四寸,前栉首。

周因之,制委貌,司服云「凡甸,冠弁服」。甸,田猎也。冠弁,委貌。

汉制,委貌以皁缯为之,形如委谷之貌,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行大射礼于辟雍,诸公卿大夫行礼者冠之。

宋依汉制。

通天冠秦汉晋宋齐梁陈北齐隋大唐

秦制通天冠,其状遗失。

汉因秦名,制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筩为述,筩驳犀簪导,乘舆所常服。

晋依汉制,前加金博山述,乘舆常服。述即鹬也。鹬知天雨,故冠像焉。前有展筩。

宋因之,又加黑介帻。旧有冠无帻。帻,冠理展筩。前代古图,画三皇五帝,或有服通天冠,深误矣。

齐因之,东昏侯改用玉簪导。

梁因之,复加冕于其上,为平天冕。此复依晋冕法。

陈因之。

北齐依之,乘舆释奠所服。

隋因之,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玉簪导。朔日、元会、冬朝会、诸祭还则服之。

大唐因之,其缨改以翠緌。

长冠刘氏冠斋冠汉晋梁

汉高帝采楚制,长冠形如板,以竹为里,亦名斋冠,后以竹皮为之,高七寸,广三寸。以高帝所制,曰刘氏冠,故为享庙之服,敬之至也。鄙人或谓之鹊尾冠。

晋依之,去竹用漆纚,救日蚀诸祀则冠之。

梁天监中,祠部郎中沈宏议:「竹叶冠是汉祖微时所服,不可为祭服,宜改用爵弁。」司马褧云:「若必遵三王,则所废非一。」武帝竟不改矣。

远游冠具服远游冠公服远游冠

秦汉晋梁陈北齐隋大唐

秦采楚制。楚庄王通梁组缨,似通天冠,而无山述,有展筩横之于前。

汉因之。天子五梁,太子三梁,诸侯王通服之。

晋皇太子及王者后常冠焉,以翠羽为緌,缀以白珠。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通服之,则青丝为緌。

梁为皇太子朝服,加金博山、翠緌。

陈因之,其藻饰服用,依晋故事也。

北齐依之,制五梁冠,乘舆所服,不通于下。

隋依之,制三梁,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翠緌,犀簪导。皇太子元朔、入朝、释奠则服之。

大唐因之,其制具开元礼序例。

高山冠侧注冠

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大唐

秦灭齐,获其君冠而制之。形如通天冠,顶不邪却,直竖,铁为卷梁,高九寸,无山述展筩。一名侧注冠。其体侧立而曲注,因名之。以赐近臣,中外官、谒者、仆射、行人、使者等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