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旧仪云:「乘舆冠高山冠,飞月之缨,一云飞翮之缨。丹纨里。」按此高山冠亦通天子之服。
魏明帝因改之,卑下于通天、远游,除去卷筩,加介帻,帻上加物以象山,行人使者服之。
晋宋齐梁陈,历代因之。
隋依魏制,参用之,形如进贤冠,加三峰,谒者大夫以下服之,梁数依其品降杀。
大唐因之,内侍省内谒者监及亲王司合等服之。
法冠獬豸冠柱后惠文冠
秦汉晋宋齐梁陈隋大唐
秦灭楚,获其君冠,赐御史。以纚为展筩,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一名柱后惠文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一角,能别曲直。楚王获之,以为冠。
汉晋至陈,历代相因袭不易。
隋开皇中,于进贤冠上加二真珠,为獬豸角形。大业中,改制一角。或云:獬豸,神兽,盖一角。今二角者,非也。执法者服之。
大唐法冠,一名獬豸冠,一角,为獬豸之形,御史台监察以上服之。
建华冠鹬冠汉晋宋齐梁陈
汉制,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形似缕鹿。薛综曰「下轮大,上轮小」也。记曰:「知天者冠述,知地者履絇。」左氏传曰:「郑子臧好聚鹬冠。」建华是也。天地、五郊、明堂育命舞,乐人服之。
晋及陈,代相因不易,余并无闻。
赵惠文冠武冠武弁大冠鵔鸃冠鹖冠繁冠建冠笼冠秦汉晋宋齐梁陈北齐隋大唐
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胡广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或以北土多寒,胡人以貂皮温额,后代效之。」亦曰「惠文」。惠者,蟪也。其冠文细如蝉翼,故名「惠文」。或曰:「齐人见千岁涸泽神,名之曰庆忌,冠大冠,乘小车,好疾驰,因象其冠。」
汉因之,曰武弁,一名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侍中插左貂,常侍插右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黄貂,各随服色所尚。后汉应劭汉官仪曰:「金取坚刚,百炼不耗。蝉居高饮洁,貂内劲捍而外温润。」又名鵔鸃冠。仓颉解诂曰:「鵔鸃,鷩,即翚翟,山鸡之属,尾彩鲜明,是将饰冠以代貂。」幸臣闳孺为侍中,皆服大冠。天子元服,亦为先加。又加双鹖尾竖左右,名鹖冠。鹖,鸷鸟之暴疏者也,每所攫撮,应爪摧碎。天子武骑故冠之。徐广曰:「鹖似黑野鸡,出上党。」
晋依之,名繁冠,一名建冠,一名笼冠,即惠文冠也。
宋因之不易。
齐因之,侍臣加貂蝉,余军校武职、黄门散骑等皆冠之,唯武骑武贲插鹖尾于武冠上。
梁因制远游平上帻武冠。
陈因之不易,后为鹖冠,武者所服。
北齐依之,曰武弁,季秋讲武、出征告庙则服之。
隋依名武弁,武职及侍臣通服之。侍臣加金珰附蝉,以貂为饰。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天子则金博山,三公以上玉枝,四品以上金枝,文官七品以上毦白笔,八品以下及武官皆不毦笔。
大唐因之,乘舆加金附蝉,平巾帻。侍中、中书令则加貂蝉。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诸武官府卫领军九品以上等亦准此。
方山冠汉晋
汉制,似进贤,以五采縠为之。祠宗庙,八佾、四时、五行乐人服之,冠衣各如其方之色而舞焉。
晋因之。
巧士冠汉晋
汉制,高七寸,要后相通,直竖,似高山冠。不常服,唯郊天,黄门从官者四人冠之,在卤簿中,次乘舆车前,以备宦者四星云。
晋因之。自后无闻。
却非冠汉梁隋大唐
汉制,似长冠,皆缩垂五寸,有缨緌,宫殿门吏仆射等冠之。
梁北郊图,执事者缩缨緌。
隋依之,门者禁防伺非服也。
大唐因之,亭长门仆服之。
樊哙冠汉晋宋齐陈
汉将樊哙造次所冠,以入项羽军。其制似平冕,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司马殿门卫士服之。或曰:「樊哙常持铁楯,闻项羽有意杀汉王,哙裂裳以裹盾,冠之入军门,立汉王傍,视项羽。」
晋宋齐陈,不易其制,余并无闻。
术氏冠汉晋
汉制,前圆,差池四重。赵武灵王好服之。今不施用。或曰「楚庄王解冠」是也。
晋因之。宋以后无闻。
却敌冠晋陈
晋制之,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似进贤冠。凡当殿门卫士服之。
陈依之,余并废。
进德冠大唐
大唐制,九琪,加金饰。皇太子侍从皇帝祭祀及谒见、加元服、纳妃则服之。
翼善冠大唐
大唐贞观中,制,月一日、十五日视朝,常服之。又与平巾帻通用。太宗初服翼善冠,赐贵臣进德冠,因谓侍臣曰:「头起于周武帝,盖取便于军容耳。今四海无虞,此冠颇采古法,兼类头,乃宜常服。」开元十七年,废不行用。干元元年十月,知司天台事韩颖奏:「五官正,奉敕创置,其官职配五方,上稽五纬。臣请冠上加一星珠,衣从本方正色。每至正冬朔望朝会及诸大礼,即服以朝见,仍望永为恒式。」奉敕旨宜依。
皇收冔爵弁广冕
虞夏殷周汉晋隋大唐
有虞氏皇而祭,其制无文,盖爵弁之类。
夏后氏因之,曰收,收之言所以收敛发。纯黑,前小后大。
殷因之,曰冔,冔名出于幠。幠,覆也。所以自饰覆。黑而微白,前大后小。
周因制爵弁,爵弁,冕之次。赤而微黑,如爵头然,前小后大。三代以来,皆广八寸,长尺二寸,如冕无旒,皆三十升布为之。士冠礼三加,成人服之。
汉依周制。或云「中古以下,其制用丝」。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舞乐人服之。
晋依汉制,更名广冕,有收持笄,服用如旧。
隋依,以角为簪导,士助君祭服之。
大唐因之,以紬代布,用玄缨、簪导。九品以上冠、亲迎、助祭、家私祭祀服之。
皮弁周晋后周隋大唐
周礼弁师云:「王之皮弁会五采玉,象邸玉笄。」会,缝中也。,结也。皮弁之缝中,每贯结五采玉十二以为饰,谓之。邸,下柢也,以象骨为之。司服云:「视朝则皮弁服。」士冠礼曰:「三王共皮弁。」按皮弁,韦弁,侯伯饰七玉,子男饰五玉,三采。孤饰四,三命之卿饰三,再命之大夫饰二玉,二采。皮弁以鹿皮为之。音其。
晋依旧制,以鹿浅毛黄白色者为之,其服用等级并准周官。
后周田猎则服之,以鹿子皮为之。
隋因之。大业中所造,通用乌漆纱,前后二傍如莲叶,四闲空处又安拳花,顶上当缝安金梁。梁上加,天子十二真珠为之。皇太子及一品九,二品八,下六品各杀其一,以玉为之,皆犀簪导。六品以下无,皆象簪导。唯天子用含棱。后制鹿皮弁,以赐近臣。
大唐因之,以鹿皮为之,玉簪导,十二,朔日受朝则服之。
韦弁周晋宋后周
周官司服云:「凡兵事韦弁服。」以韎韦为弁。齐人名蒨为韎韐,以染韦为绛色,曰「韎韦」。
晋以韦为之,顶上少尖。
宋因之,或为车驾亲戎、中外戒严之服。
后周巡兵即戎则服之。自此以来,无复其制。
帻童子帻空顶帻纳言帻赤帻缃帻素帻黑帻绀帻绿帻青帻秦汉晋东晋宋齐梁陈隋大唐
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頍,所以安物,故诗曰「有頍者弁」,此之谓也。帻者,赜也。头首严赜。
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为绛袙,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袙音盲百切。
汉因,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至孝文乃高其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称其冠也。尚书帻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明近职也。迎气五郊,各如其色,从章服也。武吏常赤帻,成其威也。未冠童子帻无屋者,示未成人也。入学小童帻句卷屋者,示尚幼小,未远冒也。丧帻却摞,反本礼也。蔡邕独断曰:「帻,古者之卑贱执事不冠者所服也。汉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群臣皆随焉。然尚无巾,王莽顶秃,帻上施屋。」壮发谓当额前,侵下而生,今俗呼为「主头」者是。制,绀帻以斋,青帻以耕,缃帻以猎。绿帻,汉董偃召见服之。
晋因之。
东晋哀帝从博士曹弘之等议,立秋御读月令,改用素帻。
宋因之,以黑帻,骑吏、鼓吹、武官服之;其救日蚀,文武官皆免冠着赤帻。
齐因之,以黑帻拜陵所服。
梁因之,以黑介帻为朝服,元正朝贺毕,还储更出所服。未加元服,则空顶介帻。
陈因之,诸军司马服平巾帻,长吏介帻,御节郎、黄钺郎朝服,赤介帻,簪笔。
隋依之,天子畋猎、御戎,文官出游,武官一品以下,并流外吏等,上下通服黑介帻、平巾黑帻。又制绿帻,庖人服之。其平巾黑帻之制,玉枝金花饰,犀簪导,紫罗褶。其御五辂人,逐其车色。
大唐因制,乘舆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祭还及冬至朔日受朝会、临轩拜王公则服之。黑介帻,拜陵则服之。平巾帻,金宝饰。导簪冠支皆以玉,乘马则服之。皇太子平巾帻,乘马则服之。空顶介帻,双玉导,加宝饰,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释奠则服之。冠帻,五品以上陪祭服之。
白烏紗魏晉齊梁陳隋大唐
魏武以天下凶荒,資財乏匱,擬古皮弁,裁縑帛以為,苦洽切。合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本施军饰,非为国容。或云:「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触树枝成岐,因之为善,遂不改。」因通以庆吊。與帢同。
晉因之,咸和中,制聽尚書八座丞郎、門下三省侍官乘車白。
齐依,以素为之,举哀临丧服之。
梁因之,以代古疑缞为吊服,为群臣举哀临丧则服之。
陈因之,而初婚冠送饯亦服之。
隋依梁不易。
大唐因之。
帽皮帽皁帽翠帽黑帽高屋白纱帽高顶帽岑帽突骑帽周魏晋宋齐梁陈后魏隋大唐
上古穴居野处,衣毛帽皮,以此而言,不施衣冠明矣。玄中记云「旬始作帽」。
周成王问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曰:「古之人上有帽而句领。」或云:「帽名犹冠也,义取于加覆其首,本纚也。古者冠下有纚,以缯为之。后世施帻于冠,因裁纚为帽。自乘舆宴居,下至庶人无爵者,皆得服之。」
魏管宁在家,尝着皁帽。吴书云:「陆逊破曹休于石亭,还,当反西陵,朝廷燕赐终日,上脱翠帽以赐逊。时同群臣朝谒而服之。」
晋因之。
宋制,黑帽,缀紫标,标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后制高屋,白纱帽。
齐因之。
梁因制,颇同,至于高下翅之卷小异耳。皆以白纱为之。
陈因之,天子及士人通冠之。白纱者,名高顶帽。皇太子在宫则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又有缯皁杂纱为之,高屋下裙,盖无定准。又制岑帽,角五音帅长服之。
后魏咸着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又文帝项上瘤疾,不欲人见,每常着焉。时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
隋文帝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已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后复制白纱高屋帽,接宾客则服之。大业中,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是以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按后汉郭林宗行遇雨,沾巾角折。后周武帝建德中,因制折上巾。
大唐因之,制白纱帽,又制乌纱帽,视朝、听讼、宴见宾客则服之。
葛巾角巾东晋齐陈北齐
东晋制,以葛为之,形如帢,而横着之,尊卑共服。太元中,国子生见祭酒博士,冠角巾。
齐依之。其角巾,宋不存,至齐立学,王俭议更存焉。
陈依之。
北齐依之。自后无闻。
幅巾缣巾黄巾后汉后周大唐
后汉末,王公名士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着缣巾。时有妖贼,以黄为巾,时谓之黄巾贼。按巾,六国时,赵魏之间,通谓之承露。袁绍战败,幅巾渡河。按此则庶人及军旅皆服之。用全幅皁而向后发,谓之头巾,俗人谓之头。
后周武帝因裁幅巾为四脚。
大唐因之。
巾子大唐
大唐武德初,始用之初,尚平头小样者。天授二年,武太后内宴,赐群臣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景龙四年三月,中宗内宴,赐宰臣已下内样巾子。其样高而踣,皇帝在藩时所服,人号为「英王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