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电视
34801000000009

第9章 电视文学艺术(2)

电视文艺专题片,电视文艺专题片是专题与文艺节目的结合,它走出了“舞台式”,使舞台表演和外景交相辉映,或者将文艺表演置于实景之中,具有风格、样式、手法的多样性。如中央电视台的《共和国之光》,是以表现人民教师为专题的,全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0分钟的专题,一部分是40分钟的歌舞。另外像中央电视台和全国中小学教师奖励基金会办的《无名的星座》、吉林电视台的《青春的询问》、辽河电视台的《播种理想的土地》、陕西电视台的《古峡之花》、青海电视台的《溯》、湖南电视台的《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安徽电视台的《土地·人·乐园》等。其中湖南电视台的《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将具有湖南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歌舞,融入湖南的山水和民俗风情。安徽电视台的《土地·人·乐园》,一方面是新闻采访,一方面是文艺演出,将人物故事、歌舞、音乐甚至论述融合起来,更为丰富地阐明了“土地·人·乐园”这一主题。

电视文艺专题片,还有一种类似大型活动的跟踪采访和实况录像或直播相结合的形态,如中央电视台的“心连心”专题文艺节目。

(第三节)综艺节目

电视综艺节目最能体现电视艺术的特色。它与电视文艺晚会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栏目化和板块化,这是符合电视传播特性的。

电视文艺晚会是连续性的,节目的编排靠主持人的串联词来联结。

而电视综艺栏目则是通过栏目和版块来切割,这样内容不仅具有综合性,也具有灵活性。

电视综艺节目的栏目化和版块化,是符合观众定期收看电视和选择收看电视的习惯的。这些栏目往往是一个星期一期,时间上富有节奏性,使观众产生期待感。同时综艺栏目的观众是现场观众和屏幕前观众的互动,强化了观众的参与性。

中国最早的综艺栏目是1981年元旦广东电视台现场直播综艺栏目《万紫千红》,总栏目下设置了《轶事趣谈》《小幽默》、系列小品《乐叔与虾仔》等小栏目。在这之后,上海电视台1984年4月14日开办了《大世界》,1984年,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个综艺栏目——《周末文艺》,安排在每周六晚上黄金时间播出。1988年《周末文艺》分解成两个独立的综艺栏目《文艺天地》和《旋转舞台》,节目以音乐舞蹈为主。北京电视台1988年元旦播出《五彩缤纷》,它综合了歌舞、杂技、魔术、小品、曲艺等。每周星期天晚上播出一小时。其中受观众欢迎的节目有《为了明天》《相聚在北京》《献给劳动者》《奥林匹克风》《四海为家》等。

进入90年代,综艺栏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90年7月15日,上海电视台开播《今夜星辰》。设置了《风行榜》《西洋镜》《仙人掌》《露一手》《音像架》《幕后戏》等版块。浙江电视台的《调色板》1990年开办。栏目有《与您同乐》《赏心悦目》《山海经》《哈哈镜》《初阳台》《吴越风》《西窗夜话》《艺海拾贝》《你点我播》《屏幕内外》等。这个栏目后来改成《欢乐时光》。

令人瞩目的是1990年3月14日中央电视台又在《周末文艺》和《文艺天地》的基础上创办了《综艺大观》。这个栏目两周播出一期,一期50分钟。每期播出的大部分内容有:《开心一刻》《请你参加》《送你一支歌》《艺海春秋》《东方奇观》《艺术彩虹》《一分钟笑话》《天南地北》。

1990年4月21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中首播《正大综艺》。

其中包括《世界真奇妙》《五花八门》《名歌金曲》《真真假假》等栏目。策划人引进了非文艺因素,通过猜谜的方式向观众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光、名胜、民俗以及妙趣横生的事情。1991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曲苑杂坛》,设置了12个小专栏,如《快活林》《谈曲说艺》《杨柳新枝》《惊险奇观》《笑不笑由你》《相声电视》等。

。1992年7月,中央电视台推出《艺苑风景线》,每两周播出一次。其中有《轻松节拍》《严肃点》《说三道四》《走走看看》,《娱乐瞬间》和《怪味豆》。1993年3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推出综艺节目《东西南北中》,它是中央电视台与地方台和社会上文艺节目的荟萃。其中《地方风采大擂台》,是地方和民族节目精粹的展示,形成了民族性和地方性的融合。

上海东方电视台1993年出现的《快乐大转盘》。这个栏目一经推出,成为上海电视台的名牌栏目。七年来一直雄踞上海各电视栏目之首,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前去取经,随后仿效。随着中国内地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娱乐热和休闲热开始升温,在这个阶段,港台娱乐性的综艺节目开始逐步影响内地。

但是综艺节目真正成为一种现象,是在1998年春,湖南电视台在借上卫星之际推出了模仿港台节目的《快乐大本营》,非常走红,收视率接近20%,掀起了“娱乐大战”。电视节目主持人李湘、何炅成了当红偶像。同时,北京有线台推出了《欢乐总动员》,节目主持人是程前和张延。在匆忙披挂上阵之后,又适时变化进行调整,推出游戏栏目《黄金眼》《明星学校》和《童言无忌》等,使现场内外的观众和嘉宾一起投入。但是这个栏目最主要的还是以“模仿秀”为主,它既是歌舞表演,又是竞赛,吸引了观众的注意。游戏节目在全国30个省市的电视屏幕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制作者唯恐“缺席”,观众则趋之若鹜。

但是电视综艺节目现在也面临着一种危机。因为对于观众来说,具有喜新厌旧的心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似乎已经风光不再,上海的《快乐大转盘》被“红牌罚下”,而北京电视台的《欢乐总动员》正在改版。

娱乐节目的兴起和跌落,一方面说明中国的观众确实需要健康的娱乐节目,对于传统的偏重于教化的电视文艺是一个冲击;一方面也说明跟在他人后面,东施效颦,是不能持久的。将大把的金钱来制造速朽的快餐电视文化,甚至是十分庸俗的电视垃圾,是很值得认真思考的。

(第四节)文艺晚会和春节晚会

文艺晚会是最好的庆典方式,尤其是在节日。在这里,节庆往往和艺术相联系,以前往往是通过舞台来实现的文艺晚会,观众的接受仅仅局限于剧场或者广场,而在电视中,通过电视的直播或者传播,文艺晚会的观众扩大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观众可以达到数亿之多,这种现象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文艺晚会可以分为节日文艺晚会和专题文艺晚会。

节日文艺晚会:节日文艺晚会是从1958年中国电视诞生开始的,1958年6月26日中央电视台首次在剧场现场直播残废军人文艺晚会,此后,每逢元旦、“五一”和“十一”,中央电视台都要在这里转播节日文艺晚会演出实况。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国庆文艺晚会,1989年的《我爱你,中国》。另外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等节日也都有文艺晚会。除政治性的节日之外,还有中国传统的节日,如元宵文艺晚会、中秋文艺晚会等。

在中国电视文艺晚会中,最重要的是春节文艺晚会。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而真正开端是在1983年。由导演黄一鹤、邓在军等提出建议并策划举办的。当时确定了春节晚会的主题是全民喜迎新春,并邀请老艺术家侯宝林、王昆、凌子风、袁世海为艺术顾问,请来名角演出各自的拿手戏。由于节目精彩,现场气氛热烈,一炮打响,得到社会承认,从此,春节联欢晚会作为春节的特定节目形式被肯定下来,每年都要举办,它成为全民的精神会餐,也像年夜饭一样成为不可缺少的春节的仪式内容。

春节联欢晚会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往往是小品、相声和戏曲以及歌舞。其中著名的有小品,斯琴高娃和严顺开的小品《逛厂甸》,王景愚的《吃鸡》,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拍电影》《胡椒面》,郭达等人的《产房门前》,赵丽蓉、侯跃文的《英雄母亲的一天》,严顺开等的《张三其人》等;相声有冯巩、刘伟的《虎年谈虎》《孙二娘开店》,马季等人的《五官争功》;舞蹈有杨丽萍的《舞蹈集锦》,歌曲有彭丽嫒的《我们是黄河、泰山》,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垅上行》《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费翔的《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等。1984年,李谷一的片尾歌曲《难忘今宵》成为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曲。这些节目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记忆——“人民记忆”。

虽然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有一个主题,但是其基本主题是“团结”、“欢乐”、“祥和”,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创造了中国人特有的节日气氛。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不但成为中国春节的庆典,而且成为世界华人春节的仪式。

专题文艺晚会,是根据特定的主题、特定的对象、特定的文艺形式等所设计的文艺晚会。它有多种形式,其中有音乐、戏曲、歌舞等等。如“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年”晚会、梅花奖颁奖晚会等。另外还有一些综合性的文艺晚会,如北京电视台为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而举办的《奥林匹克风》大型文艺专题节目,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融合在一起,既有奥运知识的竞答,又有新闻报道和现场采访。此外,各种文艺形式的比赛,如MTV大奖赛、青年歌手大奖赛等等,都是影响很大的晚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