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战前后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思,是战后中国电影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八千里路云和月》偏重于对战争的反思,那么《一江春水向东流》则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以更为广阔的人生画面,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奋斗和苦难,在抗战后继续忍受欺压与凌辱诉之于银幕。让人们去清醒地认识,这究竟是为什么?
对战后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与讽刺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许多优秀影片的主题。在这类题材中《万家灯火》与《乌鸦与麻雀》是最为出色的作品。前者貌似平和,实则深刻。它描绘的是战后国民党统治区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影片中有痛苦的龃龉,更有亲情与理解。
后者表现了1948年冬,国民党政权行将灭亡之际,黑暗混乱的社会景象。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上述题材电影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几乎都将镜头对准现实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平凡人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示人性人情,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里特别要提到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堪称是这一时期的艺术精品。它的突出特征是以优美、精致的艺术形式,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感情、道德伦理、民族心理、行为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意大利曾兴起过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与艺术创新特征的电影运动,人称新现实主义运动。这一运动中产生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几个特点,即反映当代社会生活;通过普通人的生活遭际来反映当代社会问题;在拍摄上注重真实感,尽量用实景,并用自然光;尽量使用非职业演员。国际上的许多电影艺术家,比如,法国的萨杜尔、日本的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看了这一阶段的中国电影之后均改变了新现实主义电影只诞生在意大利的看法,高兴地指出,中国同样有新现实主义电影,而且产生的时代比意大利还早若干年。的确如此。如果按新现实主义的特征来考察这一阶段的中国电影。30年代拍摄的《马路天使》《神女》《渔光曲》等应该看做是中国新现实主义的先驱,而40年代拍摄的《乌鸦与麻雀》《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优秀之作应该看做是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在最初起步的43年里,以自身的思想、艺术成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地位。
(第四节)电影界的导演与表演艺术家
在中国电影的诞生、起步时期,中国涌现了“第一代导演”、“第二代导演”,同时也涌现了首批为广大观众欢迎的男女优秀演员。
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与探索,才使中国电影度过了早期艰难的创业阶段。
“第一代导演”活动时期大体上是在20世纪最初的20年。大约有100人左右。其中最有成绩的是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邵醉翁等。
“第二代导演”活动时期主要在20世纪30至40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延续到50年代甚至60年代。这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蔡楚生导演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了旧中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影片故事曲折动人,人物刻画细腻,多侧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其代表作为《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郑君里是一位演员出身的导演,他导演的影片最为成功的便是《乌鸦与麻雀》,新中国成立后又执导了《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等优秀影片。艺术上以深厚的民族特色著称;费穆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艺术手法和电影写实的艺术特性都有精深的理解与把握,并在创作中探索两者完美的结合。他的代表作是《小城之春》;吴永刚以编导《神女》一举成名。他一生共拍摄了27部影片,1980年与吴贻弓合导的《巴山夜雨》是他的艺术高峰。此外,这个时期参加电影工作且获得较大成就的导演还有程步高、李萍倩、沈西苓、朱石麟、沈浮、孙瑜、陈鲤庭、应云卫、史东山、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一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但是,他们对戏剧的模仿已从形式转向内涵,并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价值。
这个时期中国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的阶段。中国最早的电影演员来自于戏剧界。由于早期电影轻人物、重故事,使演员一直没有成为观众注目的中心。我国早期电影演员中第一个引起广泛赞誉的是阮玲玉。阮玲玉自1927年主演第一部影片《挂名夫妻》起在29部影片中饰演角色。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中国各个类型的妇女形象:封建礼教虐杀的妇女、弱女,豪绅阔少玩弄的风尘女子,天真纯洁的小家碧玉,为争取婚姻自主的年轻姑娘,为民族利益奋斗的先进女性等等。尤其她在《神女》中饰演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在表演上尤为出色。达到了默片时代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著名演员还有王汉伦、王献斋、宣景琳、杨耐梅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中国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电影演员。其中,女演员中最为突出的是胡蝶、白杨、舒绣文,男演员则为金焰、赵丹、蓝马。
胡蝶在20世纪30年代初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在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内心世界也十分丰富。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其表演艺术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饰演有着不同生活道路的双胞胎姐妹,把两个身份悬殊、性格各异的女性刻画得非常成功,从而被观众评为“电影皇后”,成为了横跨默片与有声片两个时代的我国最优秀的演员之一。白杨的成名作是1936年主演的《十字街头》。40年代,她又成功地主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特别是在后一部影片中她塑造的素芬,举止端庄,内心充实,感情真挚,成为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美德的贤妻良母形象的典型。白杨的艺术生涯一直延续到60年代。她在《祝福》中塑造的祥林嫂形象是她艺术创作的高峰。舒绣文的表演真挚、朴素、自然,她在《女儿经》《夜来香》《热血忠魂》《压岁钱》等影片中塑造了舞女、革命者、小市民等多种职业、身份完全不同的角色。她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饰演的交际花王丽珍这个人物是其表演艺术的高峰。金焰在30年代中国影坛有电影皇帝之称。他先后在《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三个摩登女性》中塑造角色。特别是在《大路》中塑造的筑路工人金哥最为生动感人。赵丹是我国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他一生拍摄了38部故事影片。30年代主演的《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是最早表现出他才华的作品。40年代主演的《乌鸦与麻雀》是他艺术上处于成熟的标志。赵丹的艺术青春在五、六十年代依然放射出光辉。他在《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这3部影片中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达到了当时我国电影表演艺术的高峰。蓝马从16岁起就开始了演剧生涯。40年代他先后参加了《万家灯火》《丽人行》《希望在人间》的拍摄,其中分别塑造的老教授、小职员与文化汉奸的形象生动传神,震动影坛。新中国成立后在《万水千山》中又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共产党员李有国的动人形象。在三、四十年代,女演员如王人美、周璇、黎莉莉、上官云珠,男演员如陶金、金山、袁牧之、魏鹤龄,都以各自的风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毫无疑问,中国电影的导、表演艺术家到40年代末,已经完全能够支撑中国电影这座艺术殿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