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贤人传
34761800000092

第92章 魏源(1)

魏源(1794—1857年),是我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他生当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一生跨越了鸦片战争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鸦片战争前,他究心于“经世致用”之学,抨击时政,力主改革;鸦片战争中,曾协助两江总督裕谦办理浙江军务,参加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实际斗争;鸦片战争后,他努力探索清王朝衰弱和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写成里程碑式的巨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历程中具有“创棒辟莽,前驱先路”的地位和作用。魏源和民族英雄林则徐一样,不愧是近代杰出的爱国者。

一勤学苦读少有文名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1794年4月23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湖南邵阳金潭乡一个濒于破产的封建地主家庭。祖父魏志顺,字孝立,隐居不仕,乐善好施。有一年,邵阳突发大水,他亲赴县衙,慷慨毁产,代输捐税,使乡民得以安定,而魏氏家境从此衰落。父亲魏邦鲁,字春煦,历任江苏嘉定、吴江等地巡检、宝山水利主簿等职。母亲陈氏,勤劳贤淑,日夜纺纱织布,兼做些针线手工,以维持家计。兄弟4人,魏源排行第二。

他幼时沉静,喜欢默坐。他后来刻有一颗上书“默好深湛之思”的方印章,正说明取宇默深的用意。祖父很喜欢他,曾对家人说:这个孩子性情、体貌异乎寻常,应按超常儿童来培养他。

魏源七、八岁入家塾读书,除从塾师刘之纲学习外,还从伯父魏辅邦学习经史。他学习十分勤奋,足不出户,闭门苦读,“就局一室,偶出,犬群嗥”。连自家豢养的狗也把很少外出的他当生人而狂吠不已。他常苦读至深夜,乃至黎明,“夜手一编,渐晤达旦”。母亲们其过勤,每每劝令他熄灯入睡。

有时待父母熟睡,他又起来偷偷地点着灯在被底下翻阅。后被发觉,父母劝谕以长夜苦读非童稚所宜。因魏源既聪颖又勤奋,故学业进步很快。9岁到邵阳县城应童子试,他进入考场时,县令指着茶瓯中画的太极图出句“杯中含太极”,当时,魏源随身带有两个麦饼充饥,略加思索即对以“腹内孕乾坤”,使主考官和在场者无不惊服。

魏源15岁时考中秀才,开始研究陆象山、王阳明的著作,并喜读历史。因家贫少书,常向亲友借阅,孜孜于学。后到邵阳县城学宫读书,以成绩优异得到助学食米津贴。17岁,他在家乡设馆授读,成为年轻塾师。

少年魏源已颇有文名,慕名前往的学童日益增多。他故居的楹联如“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世方”;“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澹泊以明志;平易而近人”;“尽交天下士;长读古人书”等,都是魏源少年时代所自撰自书。他少年时的诗作《村居杂兴》生动地描绘了故乡淳朴的田园风光,抒发了他对故乡山水与风土人情的淳厚感情。

魏源19岁时在岳麓书院读书。这年秋天,他与同邑扬州通判严安儒的女儿订婚。按照当地习俗,订婚、结婚都要酿酒。他订婚那年所酿的结婚酒竟不是常见的黄色,而是桃红色的。母亲大吃一惊,不知是凶是吉。邻居们马上来打圆场,说红色情是“红喜事”的吉兆,母亲乃转惊为喜,以酒酬客。魏源在《村居杂兴》组诗中记述了此事:“今晨瓮渌变,色忽桃花如……邻媪来贺瑞,喜溢东墙隅。阿母笑留客,倒酌颜回朱……明春娶儿妇,更酿百瓮酥。”第二年,魏源与严氏结婚,时严夫人18岁,比魏源小两岁。严夫人有2子,长子名誉,次子早夭,她为只有1个儿子而常伤心落泪。魏源对她非常体贴,每一部书成,便用红色缎子把书稿包好,命丫环用茶盘托着,自己穿上礼服,去上房向她报喜,对严夫人祝贺:“我们又生了一个好儿子。”

魏源20岁时考中拔贡。

二北上京师潜心经史

1814年(嘉庆十九年),魏源的父亲魏邦鲁居丧期满,“起复入都”。魏源随父入京,一路寻访古迹,凭吊古战场,缅怀前贤英烈,特别是对信陵君、诸葛亮、岳飞等功败垂成的历史人物充满了崇敬和同情;沿途的名山大川则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同时,他也看到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河治不修、水患严重,致使中原一带满目荒凉,“千里河南北,高下寸地无”;“至今禾麦地,极目森蒿藜”。加上官府横征暴敛,天灾人祸,使黄河两岸饿殍枕藉,白骨遍野,饥民“明知麦花毒,急哪择其他,食鸠止渴饥,僵者如乱麻”。百姓没有粮食可吃,只好吃树根草皮,好些人吃了毒草中毒身死。清廷官吏对此却熟视无睹。政治腐败的现状,民不聊生的惨相,深深地触动了这位北上京师、怀抱蚊龙入海之志的湖南青年,促使他更加注意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为尔后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打下了思想基础。他挥笔写上了“何不借风雷,一壮天地颜”的诗句,希望出现更多的社会英才,对现实社会进行改革。他还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清廷最高统治者:“痌瘝苟不廖,尧禹亦何为!”(《魏源集·北上杂诗》)不能疗治民生疾痛,何以为圣君贤王?

到达京师后,他先从胡墨庄治汉学,又随姚学塽治宋学。他虽通晓汉学、宋学,但后来对两者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汉学引导人们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名物训诂,繁琐考证,“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魏源集·武进李申耆先生传》)。宋学则引导人们高陈义理,空谈心性,“动言万物一体,而民瘼之不求,吏治之不习,国计边防之不问”(《默觚·治篇一》)。于国计民生无补。他把汉学、宋学一概斥之为“腐儒”、“俗学”,对于治国安邦既无用又无实,只能摧残人才,祸害国家。经过比较,魏源抛弃了汉学的繁琐、宋学的空腐,而转向今文经学,提倡经世致用。嘉庆二十四年(1818年),魏源25岁从今文经学大师刘逢禄治《春秋公羊传》,常和龚自珍等在一起饮酒赋诗,慷慨陈词,纵论古今,以阐发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来讥切时政。

在京几年间,魏源还涉猎了舆地、掌故、天文、历算等学科。他保持了刻苦勤学的习惯。汤金钊是他考取拔贡时的“座师”,因忙于整理《大学古本》,魏源有五十余日没前往问候,老师疑其有疾,遂来探视,他蓬头垢面出迎,其师愕然。魏源将他整理的《大学古本》呈给汤金钊,汤大为叹服:“吾子勤学罕见,乃深造至此,然而何不自珍自爱乃尔也!”(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魏源集》下册)他还广交文人学士。到京不久,周系英在其住所偶见其“诗篇敦雅”,四出宣扬,不数日魏源“名满京师”,士大夫争相结交。他与状元陈沆切磋“朱子学”,同董桂敷共同研究古文辞,和陈奂等一起探讨汉学,还常和龚自珍、林则徐、陶澍等人在一起饮酒赋诗,切磋学问。这种广泛的师友关系,促进了魏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道光二年(1822年),魏源29岁考中顺天府乡试举人。

三跻身幕僚留心“实学”

在魏源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做幕僚的时间较长。这促使他“留意经济之学”,并为其经世致用思想提供了实践机会。他积极主张兴利除弊,热心从事改革,在漕运、盐法、河工等大政上做出了显著成绩。

道光五年(1825年),魏源32岁时被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聘为幕僚,代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次年冬编成。全书分学、治、吏、户、礼、兵、刑、工8大类63目,共120卷,收集清代前中期提倡经世实学,有“治国平天下”价值的论文,是继明末陈子龙等人选辑《明经世文编》之后又一断代经世论文总集。这部著作影响很大,晚清汉学大师俞樾说:“《皇朝经世文编》数十年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矱,几乎家有其书。”(《皇朝经世文续编序》)

魏源在贺长龄幕府时,还力主改革漕运,以海运代漕运。当时,清政府每年从南方调集数百万担粮食,经过运河,解往京师,供京畿官兵使用,史称漕运。在漕粮征运过程中,官吏贪污中饱,层层勒索,耗费惊人,据当时人估算,运抵京师的漕米每石费用达18两,为粮食市价的十六、七倍。许多士大夫提出了改革漕运的方案。魏源撰写了《筹漕篇上》、《筹漕篇下》、《复魏制府询海运书》等文,并代贺长龄编纂了《海运全案》专辑,代撰了序、跋,全面揭露漕运之弊,指出海运势在必行。他在为松江知府李景铎撰写的《道光丙戌海运记》中,详尽论列了海运优于河运的“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尤为可贵的是,魏源主张招商承办海运,指出“招商雇舟”,以商运取代官办,可以打破官府垄断,打击“海关税侩”、“天津仓胥”、“屯弁运丁”等中饱私囊者,对国计民生和海商都有利,肯定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魏源等人以海运代漕运的意见,道光六年清政府改河运为海运,每石运费不到1两。这一建议的正确性立即为实践所证明。

在此前后,魏源在科场上颇不顺利。道光三年(1823年),他第一次参加会试,由于未按科举制度的繁琐文风答卷,未被录取。道光六年(1826年),他再次参加会试,此次评卷人正是其业师刘逢禄,刘逢禄对他非常推崇,称其试卷“经策奥博”,称其为“无双国士长沙子”,然而因试卷触及时政而未被录取。龚自珍的情况与他相似。刘逢禄十分惋惜而写下了《两生行》一诗,龚魏二人自此齐名。道光九年(1829年),魏源36岁第三次参加会试不中,按例捐了一个内阁中书舍人。内阁是清廷贮藏典籍文献的地方,魏源在这里接触到大量文献资料,使他熟悉了有清一代的历史掌故,为他以后编撰《圣武记》奠定了基础。

道光十一年(1831年),魏源的父亲去世。次年,他应邀作两江总督陶澍的幕僚。他到南京后,即筹划改革淮北盐政。过去淮盐的生产和运销由官府和世袭盐商共同垄断,商人须从官府取得运销食盐的专利权证件——盐引,盐官和官府特许的盐商相互勾结,营私舞弊,哄抬物价,盘剥民众,坑害政府。魏源力主以手续简便的“票盐”取代“引盐”,盐商按章缴纳盐税,向官府领取盐票,然后凭票买盐,自行销售。在淮北实行票盐后,政府盐课大增,老百姓也吃到廉价食盐。魏源还主张将票盐法推广到淮南和其他地区。他特地为两淮盐运使重濂选编的《淮北票盐志》写了序言,序中指出:“票盐特尽革中饱贝弊之利,以归于纳课请运之商,故价减其半而利尚权其赢也。”他还撰写了《筹鹾篇》、《淮南盐法轻本敌私议自序》等专文,论述票盐法优于盐引法。

魏源还十分关注水利问题。自道光十四年(1743年)以后,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湖北、湖南连续闹了两次大水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湖广水利引起了时人的注意。魏源根据他历年对两湖河流、湖泊所作的调查研究及逐步积累的资料,撰写了《湖北堤防议》、《湖北水利论》等论著,分析造成水患的原因是由于无限制地垦荒造成了水土流失,但更主要的是由于贪官污吏借兴修水利中饱私囊。他提出了改革措施,认为“欲修水利,先除水弊”,对“畏劳畏怨之州县”、“行贿舞弊之胥役”、“垄断罔利之豪右”应严加惩处。他后来还写了《筹河篇》、《畿辅河渠议》等论著,对治理黄河、治理北京附近的漳河、永定河、滹沦河、子牙河等河道提出了合理的建策。

道光十五年(1835年),魏源为奉养老母,在扬州买了一所庭院,絜石栽花,养鱼饲鹤,取名“絜园”。内有“古微堂”、“秋实轩”等书屋,他的许多重要著作都在此写成,其诗文集就以“古微堂”命名。4年后,龚自珍辞官南归路过扬州时,为“絜园”写了一副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魏源在关注漕、盐、河、兵等实政,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的同时,还形成了其抨击时政、革除积弊的改革思想,使他不仅成了务实的改革者,也成了卓越的思想家。

他对清王朝的腐败统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鸦片战争前,他在一首题为《江南吟》的诗中对清朝官吏的腐败作了描绘:“边臣之瘾日养痈,枢臣之瘾曰中庸,儒臣鹦鹉巧学舌,库臣阳虎能窃弓。”在《明代食兵二政录叙》中揭露了清朝的种种积弊:“黄河无事,岁修数百万,无一岁不虞江患,无一岁不筹河费,此前代所无也;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外,漕、鹾以此日敝,官民以此日困,此前代所无也;士之窍而在下者,自科举则以声音训诂相高,达而在上者,翰林则以书艺工敏,部曹则以胥吏案例为才,举天下人才尽出于无用之一途,此前代所无也;其他宗禄之繁,养兵之费,亦与前世相出入。”这种揭露不能不说是大胆而深刻的。鸦片战争后,他对弊政的抨击更为尖锐。

既然社会存在严重弊端,就应及时变法,乘势改革。魏源在鸦片战争前夕就发出了“除弊兴利”。变法改革的呼声。他在《道光丙戌海运记》中引述了协办大学士英和的言论:“治道久则穷,穷则变,小变之小益,大变之大益,未有数百年不弊且变者。”他在《筹鹾篇》中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凡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都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勇于进行改革。只有不断变革,兴利除弊,才能使民富国强,推动社会前进。

魏源主张因时而变,因此,鸦片战争发生,中国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他能够顺应时代,成为得风气之先,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中国人。

四主张禁烟参加抗英

魏源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对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掠夺财富、摧残中国人民身体健康等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并深感忧虑。他在《江南吟》一诗中写道:“阿芙蓉、阿芙蓉,产海西,来海东。不知何国香风过,醉我士女如醇场。夜不见月与星兮昼不见日,自成长夜逍遥国。长夜国,莫愁湖,销金锅里乾坤无。溷六合,迷九有,上朱邸,下黔首。彼昏自痼何足言,藩决膏殚付谁守。”他又指出:鸦片输入“耗中国之精华,岁千亿计,此漏不塞,虽万物为金,阴阳为炭,不能供尾闾之壑”(《魏源集·军储篇》),必将给清政府造成财政危机。因而他主张坚决禁止鸦片。他认为禁烟的关键在于上层官僚,指出“中朝但断大官隐,阿芙蓉烟可立尽”。他主张严厉打击顽固的鸦片贩子和坚持不改的鸦片吸食者,做到“惩一儆百,辟以止辟”。他认为对鸦片流毒放任姑息,势必是“其愈宽,犯愈众”。1838年底,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魏源表示支持,鸦片战争发生后,他继续主张禁烟。他在《海国图志》中认为,鸦片每年耗我数千万银两,竭我之富,济彼之强,当严禁,内禁吸食,外禁输入。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魏源时在南京,他面对外敌入侵,非常忧心。不久,他满怀激情地从扬州奔赴浙江前线。9月,英军炮兵上尉安突德在浙江前线窥测地形时被抓捕,魏源在宁波军营参与了对俘虏的审讯。他根据安突德的口供,于次年写成《英吉利小记》(后收入《海国图记》卷五十三),记述了英国的地理、政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