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贤人传
34761800000079

第79章 郑成功(1)

郑成功是我国明末清初驰誉中外的民族英雄。他为反抗民族压迫、抗击外国殖民者,进行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把盘踞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赶出了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他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业绩,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人们。

一烈子孤臣一片忠

郑成功(1624~1662年),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井乡人。父郑芝龙,字曰甲,号飞黄。年轻时离家,到澳门跟着舅舅、商人黄程做买卖,曾受天主教洗礼,教名尼古拉斯·一官。明万历四十年(161年),18岁的郑芝龙搭船押货到日本,留居在平户(今长崎松浦郡)靠贩卖鞋子维持生计。后来娶当地女子田川氏(亦称翁夫人,时年11岁)为妻,过着艰难的生活。明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十四日辰时,四川氏到海边拾贝,忽感不适,生一男孩于大石之上。石旁有青松数株,而芝龙又是福建人,故为子取名福松。这个男孩,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郑成功。现在日本平户千里滨地方,还有一块郑公石,亦称“儿诞石”遗迹,相传就是郑成功诞生的地方。

郑芝龙在日本时,正值日本经川幕府足利义满时代,政治黑暗,苛役繁重,民怨沸腾。侨居日本的颜思齐、郑芝龙等有志之士,想乘日本倒幕之机,夺取日本政权。但因谋事不密败露,为幕府所不容,遭到搜捕。颜思齐、郑芝龙等率其党羽仓促逃亡海上,妻儿都未能随行。

颜思齐、郑芝龙等驾大船逃到台湾,在北港“安设寮寨”,“分所部耕猎”,同时从事海上走私贸易。1625年,颜思齐病死后,郑芝龙以其独特的才能,被推举为首领。福建漳、泉沿海无业游民纷纷前往归附,使郑芝龙的势力不断壮大,拥有船只数百艘,纵横东南沿海。明崇帧元年(1628年)九月,郑芝龙接受明廷招抚,编为正规军,在明政府支持下,剿灭了其他几股海盗,其势力越来越大,官位也越升越高。先任游击,后提升为福建总兵,成为八闽权势显赫的人物。他利用权势,对出海的商船征收税银,“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得往来,每舶例入二千金”。他的商船经常开往日本、吕宋(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暹罗(今泰国)、柬埔寨等地进行贸易,每年收入白银以千万两计,是东南沿海最大的海商。这时他越来越怀念被抛在日本的妻子、儿子。郑芝龙出逃时,福松出生仅三个月。七年后,也就是明崇祯三年(1630年),郑芝龙才派人到日本接家眷。但在日本幕府时代,女人是不准“出境”的,所以仅接回了儿子福松。相传当年日本不愿郑成功回国,清郑亦邹著《郑成功传》中说:“成功在倭已七岁矣,芝龙屡请之不能得,乃遣人资金币往,图画芝龙为大帅,秉钺横绝海表军容炬赫之状,倭亦颇惮,受赂而归之。”足见郑成功归国颇经过一番周折,才得以辞别母亲回到了祖国。7岁的郑成功,长得健壮,潇洒,英俊,且聪慧过人,令郑芝龙十分喜欢。因为自己出身行伍,未读诗书,就重金聘请名师宿儒教育他。郑成功从小才思敏捷,在名师指点下进步很快,11岁时就能写八股文,应对自如。老师曾以“洒扫应对进退”为题命他作文,郑成功在作文中以不凡的气概写道:“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老师见他命意新奇,大为赞赏。

郑成功少年时勇武过人,经常和小朋友一起做军事游戏。至今在安海镇民间还流传着他“鞭打卧牛穴”的故事。对武艺也很喜欢。他勤奋好学,经常苦读到夜半。尤其喜欢读《春秋左传》、孙吴兵法等书。15岁那年,他考中南安县秀才,再经府试成为南安县仅有的20名廪膳生(由国家出资培养的优秀生员)之一。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21岁的郑成功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成为太学生。他拜当时著名学者钱谦益为师,学习儒家经典。这期间他的学问与日俱增,眼界进一步开阔,志向也更加高远。他在诗作《游桃源涧》中写道:

孟夏草木长,林泉多淑气。

芳草欣道侧,百卉皆郁蔚。

乘兴快登临,好风袭我襟。

灌足清流下,晴山绿转深。

不见樵父过,但闻牧童吟。

寺远忽闻钟,杏然入林际。

声荡白云飞,谁能窥真谛?

真谛不能窥,好景聊相娱。

相娱能几何?景逝曾斯须。

胡不自结束,入洛索名妹。

这首诗得到了钱谦益的好评:“声调清越,不染俗气。少年得此,诚天才也”。当时的应大府丞瞿式耒看后评价更高,认为“《桃源》上首曲折写来,如人图画,一结尤清绝,首次瞻瞻极高,他日必为伟器”。钱谦益从此更加器重他,特别为他改号为“大木”,寓意异日必为国家栋梁之才。可见郑成功年少聪颖,才华出众,到起兵前的十几年时间里,已奠定了他深厚的学基。尽管在以后的岁月中,戎马倥偬,劳于战事,无暇读书,但他终生能诗,能文,显示了他的才器和深厚的国学功底。

郑成功求学南京的这一年,国内形势急转直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入北京,腐朽的明王朝被推翻。紧接着,刚刚建立政权、进入封建社会的满洲贵族,在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勾引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入关,打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取代了明王朝的统治地位,并于几月从沈阳迁都北京。处于较为落后状态的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凶狠残暴,极力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在其统治区,下令“薙发易服”。“汉人除僧道妇女外,尽为辫发明服矣。令至江南,士民大愤,群起抗之。盖以既罹故国禾黍之悲,复革多年不易之俗,事变起,自不待言。”胡蕴玉《发史序》中说:“薙发令下,吾民族之不忍受辱而死者,不知凡几。幸而不死,则埋居土室,或遁迹深山,甚且削发披缁。其百折不回之气,腕可折,头可断,肉可酱,身可碎,白刃可蹈,鼎镬可赴,而此星星之发,必不叮薙,其意岂在一发哉!盖不忍视上国之衣冠,沦于夷狄耳。”以正统白居的汉族统治者,怎么忍心沦落为“夷族”的统治之下?满洲贵族所实行的“薙发易服”、圈占土地等政策,也激起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反清斗争风起云涌,烽火很快燃遍大江南北。

崇祯十七年六月,明朝的一些官员马上英、阮大铖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来由崧继位,建号弘光。福王昏庸淫乱,不思振作上“权奸内恣,秕政交作;诸将外哄,卒不为守”,不久,清兵就攻破扬州,抗清名将史可法壮烈牺牲。次年六月,清兵占领了南京,弘光朝廷垮台。就在弘光朝廷灭亡前夕,郑成功离开南京,回到福建,他在南京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见、所闻、所历却大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他痛恨弘光朝廷的昏庸腐败,痛恨清兵的凶狠残暴;敬佩史可法的坚贞不屈,敬佩江南人民的英勇抗战。这一切都加速了他思想上的成熟,对他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养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弘光朝廷灭亡后,郑芝龙、黄道周等拥立南明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继位,年号隆武。隆武帝好学,通典故,但因郑芝尤擅国,而芝龙心怀异志,隆武帝不会有所作为。是年八月,郑芝龙带着长子森谒隆武帝。隆武帝见他少年英俊,非常喜欢,抚其背说:“可惜我没有女儿,不能招你为驸马。朱是大明皇族的姓,就赐你国姓名未成功吧。”并把自己所佩的剑赐给他,封为忠孝伯,仪同驸马。因此,郑成功成了“国姓爷”,在史书记载中,也被称为朱成功。

郑成功幼受儒家思想教育,“忠君爱国”思想颇深,且少年得志,深受隆武帝的知遇之恩,决心尽忠报国在所不辞。但其父郑芝龙却心怀贰志,为保护家财和性命,暗中与清往来,准备降清。郑成功对自己父亲的行为很不满。有一大,郑成功进宫谒见隆武帝,见其愁容满面,便哭泣着说:“陛下郁郁不乐,是因为臣父有异志吗?臣受国家厚恩,一定忠心不贰,誓死报效国家。”于是,又向隆武帝提出许多积极可行的建议。其中包括著名的《抗清条陈》。他提出应该采取“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等一系列具体措施。隆武帝见他赤胆忠心,才华出众,便让他挂“招讨大将军”印,赐尚方宝剑,使之镇守仙霞关等军事重地。隆武二年(l646年)八月,清兵进逼福州,隆武帝素知郑芝龙不可靠,匆忙出奔江西,行到汀州被清兵抓获,不食而死。郑芝龙在大军压境之时,不顾郑成功及部下的劝阻,不战而降,被清挟持北上,软禁起来。十二月,清军占领福州。

清兵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打到安平时,恰逢成功之母田川氏从日本来到中国,她在泉州被清兵侮辱自尽,以一个异国之女子,表现了崇高的节烈行为。得到母亲的噩耗,郑成功悲愤交加,带领队伍冲回安平,但见家家遭殃,户户悲啼,一片凄惨景象。国恨家仇将何以堪?他毅然跑到南安县孔庙前,焚烧儒服,四拜先师说:“昔为孺子,今作孤臣,向背弃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惟先师鉴之广声泪俱下,然后换上戎装,佩上宝剑,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这一年,他只有24岁。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焚烧青衣,投笔从戎的孔庙改名为“焚衣亭”。这座孔庙位于今南安丰州路下村的魁星阁下,遗址至今犹存。左边石坊旁还有一株盘根错节的古松,相传是郑成功焚青衣时所栽植。

二秣马厉兵同扫北

郑成功的一生,正是中国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大动荡时期,国内外矛盾十分尖锐。在国外,由于明廷的腐败无能,国防力量薄弱,致使荷兰、西班牙等西方殖民主义者疯狂向中国侵略,不断侵占骚扰中国中南沿海和台湾。在国内,日益强大的东北满族统治集团,以不可阻挡之势,取明朝而代之。郑成功集国恨家仇于一身,毅然举起义旗,进行了长达16年之久的抗清斗争。

(一)开辟金厦根据地

自明崇祯皇帝自缢后,反清复明者在朱家皇族中先后推出了四个皇帝。第一个是福王,在南京抗清一年,拥护他的是史可法、左良玉等人;第二个就是唐王,郑芝龙、黄道周等拥立于福州,年号隆武;第三个是鲁王,张煌言、黄宗羲等拥立于浙江;第四个是桂王,霍式耒等拥立于广东,年号永历。lod6年,清兵进逼福州,郑芝龙不战而降,隆武帝被俘不食而死,田川低遭辱自尽,国破家亡,郑成功悲愤不己。毅然弃笔从戎,乘船往南澳岛(今鼓浪屿)招兵。沿海农民、渔民、水手及不愿与郑芝龙降清的明朝将吏,纷纷投到他的义旗下,很快组成了一支抗清队伍。尽管这支抗清队伍力量很弱,从者不过三数百人,“船械两缺,部旅单弱”,是当时海上反清武装较为弱小的一支。因此,他必须经略闽粤沿海各地,积蓄力量,再与清军较量。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他带领队伍到烈屿(小金门),供设高皇帝神位,与隆武时的大臣曾樱、路振飞等会议定盟,大家宣誓要竭尽全力,为国效劳。定盟后,郑成功率领队伍到鼓浪屿岛屯营扎寨,操练军队。现在鼓浪屿日光岩上还保留着有关他的许多史迹及后人的题刻。

为了补充队伍的军饷,郑成功将自家从日本归来的商船拦截下来,将船上的资财充公。不久,他的队伍扩大到几千人,他将部队分为左、右先锋镇,亲了镇,左、右护镇,楼船镇,每镇都派得力将官统领,又设置了参军、总协理等官,分理军政事务。

是年四月,郑成功率部队进攻漳州附近的重要城市海澄,但未能攻下。正当他整顿兵马,鼓舞士气,准备再战时,他接到了叔父郑鸿逵的来信,告诫他切勿急躁,勿给清军造成可乘之机。于是,郑成功率军回到安平。

这一年八月,郑成功与郑鸿逵合兵进攻泉州。泉州为福建军事重镇,清福建提督赵国柞亲自驻扎在这里。郑军有10000之众,而泉州城内守敌只有不足2000人。八月二十二日,郑军攻克了泉州城郊的桃花山,附近乡绅林桥升、郭符甲、诸葛斌见郑军攻来,相继起兵响应,前往助战。赵国祥见桃花山丢失,遂倾全力出城攻夺,双方激战竞日,清军败归城内。主要依靠溜石寨参将解应龙解围,郑成功分兵埋伏,杀死解应龙,拔下溜石寨。泉州城内清军虽少,但城池坚固、易守难攻,郑军屡攻不下。此时,清漳州守将王进率1500名清军来援,号称漳湖两军联兵数万。郑鸿逵误信谣言,以为清朝大军赶到,独自撤往金门。郑成功势单力孤,又恐遭敌人内外合击,只得退回安平镇。

泉州之役虽然未达到目的,但给清军以很大震动。赵国柞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承认泉州“自经大创之后”,“道路往来仍然未通”,致使合城文武官兵无处就食。(《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

永历二年(1648年)三月,郑军首次攻克了同安县,并进围泉州,但很快又被清兵夺回,同安遭清军屠戮。郑成功派遣光禄寺卿陈十卿朝见永历帝,永历帝封其为威远侯。l649年以后,郑成功转到粤东揭阳一带活动,先后攻克了潮州外围南洋、达濠、霞美等十数砦寨,及潮阳、揭阳、惠来三座县城。先后招降了张礼、杨广、先尧、唐玉、黄采亮、黄海如诸部,进国潮州。是年七月,桂王永历造使封郑成功为延平公。永历四年(1650年),黄海如、陈斌引导郑成功部攻入潮州,在潮阳打败清军。八月,入两岛,回师厦门,用计谋杀死了盘踞厦门横征暴敛的族兄郑联川文编了所属军队。又派遣洪政招徕郑彩。郑彩看到郑成功治军严整,抗清坚决,对洪政说:“吾年老气衰,能继志者,大木耳。吾愿全师解付。”从此,郑成功实力大增,兵力扩充到四万余人,威望也越来越高,东南海上群雄都听从他的指挥。并以厦门为中心,建立了抗清基地。

承历五年(1651年),郑成功率兵南下勤王,从叔郑芝鹏自请水师数万人,留守厦门。三月,清将马得功乘其不备,以数百骑进犯,郑芝鹏怯阵,上船先逃,厦门失守,城中黄金宝物被掠一空。郑成功在广东得到消息,十分震惊,星夜班师回救。郑鸿逵先从揭阳回师,迅速收复厦门。郑成功在厦门澳仔招集诸将开会,追究厦门失守和放走马得功的责任,公开宣布:“郑芝鹏临阵脱逃,以至损失惨重,论罪当斩;水师阮引、副将杨升,斩;副将何德捆责120棍,革职;镇将施郎(琅)赏银200两、加二级;辖将陈勋赏银100两,因他只是一位仅满问营的闲员,却率数十人与虏对敌,有功。”郑芝鹏(一说郑芝莞)系郑成功从叔,官封昭明侯,许多人为他求情,郑成功不徇私情,毅然下令斩首示众。“军十皆踊跃欢呼,锐气百倍,以家在岛上,人口遭其抢掠,得泄愤也。”(《海上见闻录》)将士见郑成功执法如山,赏罚严明,十分钦佩,从此再也不敢玩忽职守,军威大振。此正符合“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众悦者,赏之”的用兵之道。其胞叔“鸿逵在金门,见成功举动威严,执法无私,亦将船只悉付之”(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六)。同时又吸收浙海海上武装张名振、周崔芝、阮骏、黄大振诸部力量,兵力扩充到六万余人。郑成功凭借其坚强的战斗意志和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前后经过五年的对内对外斗争,初步完成了郑芝龙旧部的统一工作,取得了海上武装集团公认的抗清地位,奠定了进一步扩大抗清斗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