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贤人传
34761800000028

第28章 马援(1)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读到这些豪言壮语,你能想得到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么?在中国历史上,提起东汉名将马援,想必许多人都有所了解。他“拔自西州”,“腾声三辅,遨游二帝”;归附光武帝后,“得事朝廷22年,北出塞漠,南渡江海”,曾“南静骆越,西屠烧种”,为东汉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另外,他有远见卓识,择明主而事之;他洞察世事,明于知人,许多预言恰中要害,“戒窦固、梁松、王磐、吕种等,皆如所言也”(《后汉书·马援传》。本文不另注明者,皆引自此传)他博学多能,教子有方,其小女即著名的明德马皇后,“德冠后宫”,谦恭节俭,自抑外家,垂名青史;马授还曾著《诫兄于严·敦文》,谈处世之道,为后人所推崇。马援,称得上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贤哲。

一出身将门少有大志

马援,字文渊,生于新朝王莽天凤元年(前14年),卒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马援出身于将门之家,其祖先可仁溯到战国末年赵国名将赵奢。《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以奢有功,赐爵号为马服君。”所谓马服者,言能服驭马也。因而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为姓。在西汉武帝时,马家“以吏二千石”从邯郸迁到扶风郡茂陵县成欢里。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因功被封为重合侯,后因为其兄马何罗谋反受到株连,结果官免身死,家族一度中落。马援的祖父马宾,“宣帝时以郎持节,号使君”。父亲马仲官至玄武司马,也未能继续担任显贵的官职。马援有三个哥哥: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在王莽当政时,马况为河南太守,马余为中垒校尉,马员为增山连率,官职均秩比二千五。

马援虽然出身于官僚世家,但他早年的经历却相当坎坷。父亲早死,“年十二而孤”,由兄长扶养,但是他“少有大志,诸兄奇之”。马援曾经拜颖川名士满昌为师,学习《齐诗》,然而“意不能守章句”。他并不像一般的青少年一样,按正统的路子读经入仕,按部就班走仕宦之途,而是在早年便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独立精神。《东观汉纪》载:“援以况出为河南太守,次两兄为吏京师,见家用不足,乃辞况欲就边郡畜牧。”马援少年时代就不愿依赖兄长,而是寻求自食其力的生活,这在当时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其长兄马况对此感叹不已,对他说:“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然而不幸的是随后恰逢马况去世,马援未能成行。他恪奉封建孝涕之道,为哥哥守丧整整一年。其间他“不离墓所,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俨然一个谦谦君子形象,为众人所称赞。

兄长去世,为养家他开始为吏,做了郡督邮。其时王莽当政,政局混乱,吏治腐败,但马援并未随波逐流。有一次,他押送一名囚犯去和命府(王莽时设置司命官,纠察审讯自上公以下所有犯罪事件)。这个囚犯犯下了极重的罪,马援十分可怜他,“哀而纵之”,而他自己也不得不亡命北地。马援释放罪犯的行为本身似乎有些欠妥,但就当时历史环境看,可以证明马援宅。乙仁厚,仗义勇为,非常人所比。

二仗义轻财收揽民心

新莽时的北地,郡治在马岭,即今甘肃省庆阳西北。马援逃到这里不久,便遇上了天下大赦。遇赦后,马援并未返回扶风,而是留在了北地郡从事畜牧业。《续汉书》中说:“援过北地任氏畜牧。自援祖宾,本客天水,父仲又尝为牧师令。是时员为护苑使者,故人宾客皆依援。”马授以其家族的声望和他本人的才干,吸引了众多的归附者,“遂投属数百家”。他胸怀大志,在辗转于陇汉之间时,常常对宾客们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畜牧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太平御览》卷八三七引《风俗通义》)。马,在汉代除用于农耕外,还用于运输和军事。汉代在边郡设立诸多养马场,驯养骏马30万匹。其中在北地郡的灵川(今宁夏灵武县西北)即设有河奇苑、号非苑两处养马场。(《汉书·地理志》)马援在西北地区致力于畜牧业、农业多年,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当地农牧经济,“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军事防御力量的强大均有贡献。

马援虽然已家业富足,但他却不是为个人积蓄财物,而是为发展生产,使当地人民安居。马援仗义轻财,善于收揽民心。面对数千头牛马羊、数万斛谷物,他却感叹说:“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他曾做出惊人之举,将其财产“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而自己则只“身衣羊裘皮绔”。在他看来,钱财只不过是身外之物,只有结交人心才是处世立身的真谛所在,故而马援深得其部众爱戴。后来他投靠汉光武帝刘秀,“所将宾客猥多”,足见其得民心之程度。他认为三辅之地土质肥沃,“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许之”。说明他时刻不忘部属。马援平交趾之乱前后被拜将、封侯,而他却“击牛酾酒,劳飨军士”,且从容对属官说:我表弟少游常常哀怜我慷慨而多大志。他并引其表弟的话说:“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椽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

三乱世英雄遨游二帝

马接生活的时期,正是两汉之际的动荡年代。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建立新朝,为解决西汉末年以来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不合时宜的改革,结果搞得民怨沸腾,非但没有解决矛盾,反而使之更趋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这时一些地方豪强大族趁乱起兵,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百姓四处流亡,天下大乱。

乱世出英雄。激烈多变的历史舞台为社会精英人物的展示才华提供了时机和场所。马援正是当时一大批精英人物中的一员。王莽及其追随者为了平定叛乱,保住其统治地位,一方面大肆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一方面招徕全国各地的英雄豪俊之士为其驱使,马援也在其罗致之中。他和同县的原涉(字巨光)一起,被王莽的从弟、卫将军王林征辟为椽吏,并推荐给了王莽。“莽以涉为镇戎大尹,援为新成大尹”。这里所谓的“镇戎”、“新成”、“大尹”,都是王莽胡乱搞出的怪名目。王莽改天水为镇戎,改汉中为新成,把原先官职“太守”改为“大尹”。大概由这时起,马援开始出任地方长吏。

但王莽政权仅仅是昙花一现,旋即在各地义兵的打击下溃灭了。这时,马援之兄马员为增山连率(李贤在《后汉书·马援传》中注:“养改上郡为增山,连率亦太守也。养法,典郡者公为牧,侯称卒正,伯称连率,其无封爵者为尹也。”),兄弟二人看到新莽政权的灭亡已不可避免,于是共同离职而走,“俱去郡,复避地凉州”。在当时乱世,此不失为明智之举。待到光武帝刘秀即皇帝位后,马员率先到洛阳进谒,“帝遣员复郡,卒于官”。而马援却留在了西州,观察、考虑个人的行止。

这时候在西州割据的是隗嚣。隗嚣字季孟,天水成纪人,西汉末年“仕州郡”。新莽时,被王莽的国师刘歆引为士(王莽立国师,位上公,士乃其属官也)。刘欲死后,隗嚣还归乡里。绿林起义时,各地豪杰纷立,隗嚣被当地豪杰推为上将军,割据陇西(今甘肃省东部)。建武元年(25年),隗嚣又自称西州上将军,招兵买马,聚集四方豪俊,由此“名震西州,闻于山东”(《后汉书·隗嚣传》),形成一支强大的地方势力。马援在西州,“闻隗嚣好土,往从之”(《资治通鉴》卷四十),隗嚣对马援非常敬重,“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

新莽覆亡,更始政权占领长安以后,又有一批地方实力派人物拥兵割据,全国出现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东汉政权的建立者刘秀起初参加过农民起义军,后来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25年6月,刘秀称帝于部(今河北柏乡县),不久移都洛阳。刘秀集团的力量不断壮大,成为汉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十数个割据势力中的佼佼者。

与隗嚣相近的另一个割据集团是巴蜀的公孙述。公孙述字于阳,扶风茂陵人。建武元年(25年)四月,他自立为天子,号成家,建元龙兴。隗嚣由于处在刘秀、公孙述之间,为确定自己的发展策略,他派马援先后去二处窥探虚实。

马援与公孙述是同乡,过去一直相友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但事实证明他想错了。马援遭冷遇后毅然辞行,回到陇西,并对隗嚣说:“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指洛阳刘秀)。”

建武四年(28年)冬,马援又被隗嚣派遣出使洛阳。

马援在洛阳的待遇与在公孙述处有很大不同。刘秀听说马援到了,便令中黄门郎引入。光武帝在宣德殿南庑下等候,一见到马援,便笑道:“卿邀游二帝间,今见卿,使人大惭。”表现了一代君王的大度。而马援也相当机智,忙顿首辞谢,并答道:“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他进一步解释说:我和公孙述是同乡,过去一直相友善,而前些日子我到蜀地,公孙述却“陛戟而后进臣”。今天我来洛阳,陛下怎知我不是刺客奸人,而却如此简易?光武帝听后,笑着说:“卿非刺客,顾说客耳!”马援深为刘秀的大度所打动,感慨地说:“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英雄慧眼,惺惺相借。光武帝让马援“从南幸黎丘,转至东海”。马援辞别回去时,刘秀派大中大夫来歙持节相送。来歙和隗嚣、马援本来熟识,光武帝便让来、马二人居中周旋,协调与隗嚣的关系。

马援回到陇西,隗嚣和他“共卧起,问以东方流言及京师得失”。马援据实回报,对刘秀的评价与对公孙述迥然不同,他认为:刘秀“才明勇略,非人敌也。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祖(刘邦)同。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隗嚣听后大为不快,但在马援的努力劝说下,“雅信援,遂遣长子询(字伯春)入质”,马援也带领家属和隗恂一起到了洛阳。此后他便矢志奉事光武,终生不渝,实践了他贤臣择明主的信条。而他在二帝之中选择光武帝而事之,历史证明这是具有超乎一般人的远见卓识的。

四定节立谋以干时主

马援归附光武帝,范晔说他是“定节立谋,以干时主,将怀负鼎之愿,盖为千载之遇也”。马援为东汉政权作出的第一个贡献便是协助光武帝平定封建割据势力隗嚣集团,为国家的统一建立了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