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名妓传
34738800000070

第70章 陈圆圆(3)

山海关的吴三桂,在突袭了农民军驻山海关的部队后,对李自成必征山海关早有所料,所以他与将士们多次集议,商量对策,谋士胡守亮、高参方献廷主张借兵清人。吴三桂初对此计有些疑虑。因为,他的前半生几乎全部与清为敌,战场屡屡交锋,结仇已深,恐今借兵不易,徒自取辱。然而除此之外,又别无良策,只好试试。吴三桂派出两名偏将杨坤、郭云龙驰赴清请兵。清帅多尔衮答应了吴三桂的请求,移师直赴山海关,双方盟誓联军,清、吴合兵。山海关一战,大败李自成农民军,李自成败退北京。

山海关战后,李自成前边逃,清、吴联军后面追,眼见得北京已呆不成了,李自成与众将帅议定战略转移,举全军西迁。在撤离北京之际,李自成为泄私愤,把吴三桂一家30余口人全部杀掉。

陈圆圆亲眼目睹了吴氏一家的惨象,对着黄伞下的李自成说道:“妾闻吴将军卷甲来归大王,只是因为妾之拘系他人而反颜兴师,如今闻吴将军统兵追击,杀妾何足惜,但恐妾死后坚吴将军拼死之心,于大王不利,妾为大王计,宜留妾经系其心。妾见吴将军后必说其不追,以报大王之恩。”不知李自成出于对美人的悯恻之心,还是真的被陈圆圆的话打动,只见他把手一挥,陈圆圆竟从刀下拾了一条命。

陈圆圆逃得一死,她喜不自胜。李自成弃城西走后,她延颈而望,希望吴三桂能来接她。可惜的是,吴三桂并未踏足京师,他闻全家遇害,仇恨倍增,紧追李自成西下。

吴三桂在追击中连败李自成,他不断传檄于京都,言不日即将拥崇祯太子人都即位。明朝故臣旧将们感吴三桂借兵复仇之恩,既为其全家集资发丧,又对陈圆圆加以保护,圆圆这才幸免落入他人之手。

吴三桂在西追李自成途中,四处打听圆圆下落,可一直没有确切消息。当他后来终于得知陈圆圆下落后,立即分派士兵布玉帐,结五彩楼,备服饰、香车,箫鼓摆列30里长,亲往迎接陈圆圆。

陈圆圆最后又回到了吴三桂的怀抱。经过一场灾难和别离,英雄、美人更是情深意笃。

四、浪迹入佛门

吴三桂自绛州返回京师后,京师已被清朝控制。不久,清迁都北京,正式为中原之主。清朝大封群臣,吴三桂亦在其中,封爵平西王。此后,又以定山、陕,下四川,平云、贵的赫赫战功,进爵平西亲王,并受朝廷之命镇藩云贵。爵高禄厚的吴三桂并未忘记圆圆,他欲封陈圆圆为王妃,却被陈圆圆拒绝了,且致书吴三桂云:

妾以章台陋质,谬污琼寝。始于一顾之恩,继以千金之聘,流离颠沛,幸保残躯。蒙王错爱,不时顾幸,赐以珠服玉馔,所享殊荣,分已过之。今我王开藩云贵,威振南天,正宜续鸾戚里,谐凤侯门,上可立体于朝廷,下则典例于属僚,稽之大典,方称德齐。若欲立妾以妃名,即蹈非偶之嫌,必遭无仪之讥,是重妾之罪!故妾不敢承我王之命。

吴三桂细读圆圆书函,不得不暗自佩服她通情达理,虑事周详。是的,像陈圆圆这样一位歌妓,若立之为王妃,必然会遭到讥讽的。

陈圆圆虽未立为王妃,吴三桂对她还是看重的。吴三桂按圆圆的要求为她修建寓处。吴三桂镇藩云贵后,王宫仍在五华山永历旧宫,他在旧宫基础上又兴建了不少亭台楼阁,给五华山增添了不少光彩。在其中的红亭碧沼之处,吴三桂大加整修,搜罗来很多珍花奇卉,置备了八闽的奇玩异具,收集了不少各地的管弦、锦绮及名家书域。此地就是为圆圆修建的寓所。

吴三桂修建五华山后,初与圆圆恩恩爱爱,生活得也很愉快。然而,荣华富贵阻止不了年龄的增长,再美的花也有枯萎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圆圆虽然有绝代佳人的丽质然而毕竟难与青春年少时相比。吴三桂虽还不时光顾,但次数却越来越少了。吴三桂入云贵后,又纳了不少美女为妾,如着名的八面观音、四面观音,还有清朝统治者特赐给他的四个满洲夫人等。吴三桂似乎完全沉溺于女色之中。

实际上,这只是吴三桂的手段而已,他以此掩盖他反清的内心。他四处派人进行秘密的游说活动,预先派部队抢占军事要地,只待一切就绪,就起兵反清。

吴三桂的这些活动虽一度骗过了清朝统治者,却未瞒过他的爱妾陈圆圆。他们因起兵问题发生了一些摩擦,而这种摩擦终以陈圆圆的《致王书》而恶化。

自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清朝统治者对吴三桂的权力开始有限制,收回了吴三桂的“西选”特权,使吴三桂更加紧了反清的步伐。陈圆圆对此有所觉察,而且从吴三桂的言语中也不时可听出一点。经过对起兵利弊的反复权衡,陈圆圆觉得起兵反清弊多利少,为此,她几次在吴三桂高兴之时劝他不要起兵,而吴三桂几次变脸。那阴沉的样子使陈圆圆既害怕又难堪,陈圆圆不觉有些颓丧,而吴三桂也由此更加疏远她,陈圆圆空守珠玉美舍。吴三桂对陈圆圆的冷淡,刺痛了陈圆圆的心,但是,为了从前的恩情,她决定致书进谏,书中写到:

妾以贱身,谬蒙我王错爱,自甲申以至今日,妾铭以刻骨。日来每与我王提及大事,王每每不快。然妾以为仍有余言进劝。

妾以为,无杀人之心而使人疑者,危;有杀人之心而使人知者,殆。王未行大事之先,而使朝廷疑,将行大事之时,而使朝廷知。疑者有备,知者难攻,事之成否,未可预料!一朝失败,危殆孰甚?况古之立大功、建大业者,均有机之可乘。假如无天时、地利、人和之机,恐事也难成。今王于满人入关之际,有天时可乘,不知王曾记否:妾劝王驱逐满洲自立,而王却弃此良机;未入云南之前,有地利可据,妾又请王奉立朱明后嗣以光复故国;师驻武汉而联合天下,而王又弃此地利;清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后蹂躏百姓,屠杀汉族有志之士,民怨丛兴,人民心怀愤懑,此时有人和可赖,妾更怂恿王择立明嗣而图反清复明之大事,而王终不用妾言。延至今日,清基已固,乃欲以垂耄之龄对朝廷年盛之主,以弱战之兵抗朝廷虎狼之众,甘心为胜负难决之事,恐祸及其身并贻重患于子孙,甚为非计!妇人女子之见,惟王三思。

看完陈圆圆的信,吴三桂觉得有一定道理,但他对清基已固表示怀疑。他认为云贵之外,在福建有耿精忠、广东有尚可喜、台湾有郑成功的后代郑经,这些都是清朝的异己力量,况且又有他四处布下的党羽,只要云南举起反清大旗,恐怕清朝的根基马上就会动摇。这样一想,更增加了他反清的决心。于是乎,陈圆圆冥思苦索写出来的书信,不过为平西王案前的一叠废纸。

陈圆圆把信送出以后,孤身一人处于极度的矛盾中。吴三桂已数日不临门,发出的信如泥牛如海,她预感到在反清的问题上她是劝不了吴三桂的。陈圆圆开始失望了。她仿佛看到了吴三桂的失败惨象,她忍不住泪水往下流。她回想自己的一生,如浮萍一般飘转不定,屡经风霜。自幼在战乱中生活,先后被掳掠几次,几屡主人:梨园主人、贡公子、汪起光、麻衣、田弘遇、吴三桂、李自成、刘宗敏……这些人到底有哪一个真正爱过自己!哪一个可托终身!她迷惘,她痛苦,她彻底厌倦了这个尘世。最后,陈圆圆作出了自己的诀择——出家为尼。

当陈圆圆将自己的决定呈报吴三桂后,吴三桂曾温言劝其谨行,但由于陈圆圆态度坚决,吴三桂无可奈何,只得由她去。

陈圆圆漂泊半生,带着一颗破碎的心,步入尼庵。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伴她度日,整日间诵经阅卷。她真的有点超脱了。

自陈圆圆出家以后,吴三桂加快了反清的步伐。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借清朝撤藩之机终于在云南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陈圆圆虽身在尼庵,心却关注着反清斗争的战况。她为吴三桂控制江南六省而高兴,也为其不渡长江而叹息。当得知清军抚定西北,剿抚东南尚之信、耿精忠时,知大势已去,她致吴三桂书中的预言即将变成现实。她恨自己身为女子,恨自己无回天之力,她恨吴三桂不听谏劝。眼见败亡临头,她烦躁不安,终日抑郁,带着遗恨离开了人世。

吴三桂虽在衡阳匆匆称帝,但也未能挽救他的命运,陈圆圆死了不久,他就彻底失败。不久,也死去了。

吴三桂与陈圆圆,在明清交替的风云变幻中相遇,又以共同利害对明清交替的历史发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所作所为早为史家所重视,也为文学家所注意。清初着名诗人吴伟业《圆圆曲》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吴伟业讽刺吴三桂置全家性命与国家安危于不顾,仅为一歌妓陈圆圆被掠而怒发冲冠。清初的史学家们,在评价吴三桂引清军的动机时,也往往认为是为了占有陈圆圆,陈圆圆成了明亡的祸水。

陈圆圆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不是明亡的祸水?这里不用多言,读者自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