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你的钱呢:点击经济学关键词
34610900000032

第32章 汇率

日本大藏大臣是怎样被暗杀的?

时间:1971年11月的某一日。

地点: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的一间小屋子里。

事件:美国财政部长康纳利与日本大藏大臣水田三喜男之间进行一场关于汇率的谈判。

康纳利要求日元对美元升值18%,而水田三喜男则坚持升值幅度必须在17%之下。后来康纳利又坚持升值17%,水田三喜男为了渲染日方主张的合理性,以耸人听闻的方式为康纳利讲述了一个有关日元的故事。他说:“17%对日元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不吉利的数字。1930年,当日本重新回到金本位的时候,日元升值的幅度恰好就是17%。那次日元升值并最终导致日本经济被抛进萧条之后,主导这次日元升值的大藏大臣被人暗杀,成为这次日元升值的牺牲品。”

水田三喜男的故事说得绘声绘色,打动了谈判对手。康纳利最终同意将日元升值的幅度定在16.88%。这次谈判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将彻底崩溃的时候展开的,从此之后,世界汇率体系开始告别那一代人熟悉的美妙而又稳定的时光。虽然,水田三喜男在谈判中肯定是用某种夸张的手法来讲述上面那个故事的,但后来的事实却证明,水田三喜男的这种夸张一点都不过分。相反,日元升值最后所酿成的悲剧,甚至要远远超过水田三喜男当初的估计。

另外一个显然更具有戏剧性的贬值事件是亚洲金融危机。一夜之间,新兴国家在几十年之中积累的财富被洗劫一空。如果日元升值的故事还带有某种学术色彩的话,那么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公众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在这个地区普通民众的头脑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关于“汇率”的印象。但不管是贬值还是升值,这些故事的广泛传播以及由此激起的好奇心都在提示我们:在一个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汇率对于一个经济体的命运具有何等敏感的意义。

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另一国货币兑换的比率。如果把外国货币作为商品的话,那么汇率就是买卖外汇的价格,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因此它也被称为汇价。

比如,一件价值100元人民币的服装,如果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8美元,则这件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2.5美元。如果美元汇率降到到7.5,也就是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则该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3.33美元。商品的价格降低,竞争力就强,肯定好卖,从而刺激商品的出口。而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那么我们出口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提高。高价商品肯定不好销,必将打击该商品的出口。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小日本和美国佬总爱叫嚷人民币升值了吧?人民币升值就会大大增加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打击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并反过来刺激中国大量进口他们的商品。同时你也应该明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为什么说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是对国际社会的重大贡献了?如果人民币贬值,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将更严重!

1816年,英国开始实行金本位制度,也就是发行的货币与其中的含金量是等值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实行了金本位制度。虽然法国直到1928年才正式实行金本位制,但是从1873年限制银币自由铸造开始,事实上他们已经是金本位制了。当时,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与黄金挂钩,各国自己铸造金币,人们在国外购买商品时,只用支付与该商品价值相等的黄金货币就可以了,各国货币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汇率,汇率由各国货币中的含金量决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用黄金作为支付手段不方便,各国政府逐渐开始使用信用货币,但仍以金币作为本位货币。这样,在世界范围内金本位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的阶段。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利用纸币的大量发行来弥补巨额的军费支出和财政赤字,致使汇率脱离黄金平价,处于剧烈波动状态。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更无法维持下去了,这时出现了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本位制。在此基础上,主要发达国家又把一些在贸易、金融上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及国外殖民地联在一起,组成货币集团,建立其内部的汇率体系。主要的货币集团有英镑集团、美元集团和法郎集团。使得世界外汇活动就主要集中在英镑、法郎和美元之间,使外汇交易向有利于这些大国的方向发展。由于各货币集团之间的排他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时,造成国际金融的混乱,使得金本位制逐渐退出国际舞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美国远离战争区,大发战争财,经济实力及黄金储备均为世界第一,它便迫切想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汇率体系以便于外汇的流通和结算。再则因为30年代的年经济与社会的动荡,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济学家及政治学家决心建立一个新的汇率体系,以避免经济混乱及减少大萧条的影响。这样,1944年7月,美、英、苏、法等44个国家代表在美国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又称“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决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作出既定的比价。这种体系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导致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国际收支逆差不断增大。这种新的货币条件促使经济学家们对汇率制度进行了新的研究,提出了最早的浮动汇率理论。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切断了美元与黄金的联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到此结束。从此,世界进入了彻底的现代浮动汇率时代。

由此我们看到,伴随着现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国际汇率制度先后经历了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纸币本位制下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最后发展到现在的浮动汇率制。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只不过是在国际货币制度发生变革后,汇率制度由固定制走向浮动制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只有浮动汇率制才是汇率制度的最终选择。

固定汇率制是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各国中央银行有义务维持本币币值的基本稳定。浮动汇率制是指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一般都认为浮动汇率制最理想,认为浮动汇率不仅可以充分灵敏地反映外汇的供求状况,而且可以对整个国际收支和经济运行进行自发的调节,是自由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体现。

其实问题也不是那么简单。香港是世界上公认的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但香港实行的却是联系汇率制。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换言之,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其实它也相当于一种特殊的固定汇率制。目前很多国家仍然实行固定汇率制,他们认为这可以避免汇率频繁变动给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带来的汇率风险,减少收益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和长期跨国投资,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但主张浮动汇率的人却争辩说浮动汇率的风险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活动予以分散或转移。总之,关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孰优孰劣并不是可以简单判定的。因为事实上这两种汇率制度安排各有利弊。这样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前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已明显地呈现出多样性,各国汇率制度的安排应该说并不是在严格的理论意义上的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取舍,而是在现实意义上的盯住汇率制或弹性汇率制之间做选择。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汇率是处于核心地位的经济变量,汇率制度是一国经济实现内外均衡的桥梁和纽带。然而,从汇率制度变迁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能适合任何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任何时期。因此,从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找寻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路径,适时恰当地选择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汇率制度,对于维持我国经济的稳健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鉴此,中国人民银行7月21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1日晚7时起,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同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2%,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0.3%。

中国放弃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的机制,调整汇率,实施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模式,不但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也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参考”而不是“盯住”一篮子货币确定人民币汇率,这是汇率制度上的一种重大创新。自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处于不断地小幅上升过程中。截至9月14日收盘,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价格水平在最初8.11的调整基础上再度上涨了0.23%。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0多个主要的外汇市场,它们遍布于世界各大洲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传统的地域划分,可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等三大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有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法兰克福、苏黎士、香港、巴黎、洛杉矶、悉尼等。国际清算银行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外汇交易已摆脱欧元刚创立时的疲弱而强劲恢复,每日外汇交易量已达到1.9万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远远超过市场观察人士的预测。而在这个巨量的交易中,即期交易的重要性却在不断下降,它们只占外汇市场总交易量的不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