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煮文嚼画
34610300000051

第51章 雁点青天字一行

雁是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一种鸟,以诗记之的文字最早见于《诗经》。它的老家在新疆、内蒙古、东北北部和西伯利亚一带。春夏时节雁在那里生活,天一转冷,就“携儿带女”,成群结队向南方迁徙。故古诗云:“带霜南去雁,夜好宿汀沙”(唐·杜牧《闻雁》);“江涵秋影雁初飞”(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烟秋雁早鸣”(唐·许浑《陪王尚书泛舟莲池》)。一到来年春天,它便归心似箭,日夜兼程飞向北方的故乡。“春寒雁到迟”(唐·崔涂《江上怀翠徽寺空上人》);“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唐·韦承庆《南中咏雁》)。古人很早就观察到了它南来北往严格遵守时令变化的规律。

鸿雁的这种不惜长途飞归故里的生活形态,常使旅居在外的人产生浓郁的乡愁。最先与之有关的故事是鸿雁传书,说的是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仍坚持民族气节,后因鸿雁传书方得以回到故里。此后“雁足”便成了使者和传递书信的代称。古诗借鸿雁寄托思乡情愫的句子比比皆是:“乡心随雁去,一一到江南”(唐·黄滔《旅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唐·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春风归雁一声愁”(唐·刘沧《春日旅游》)。

《楚志》说:“衡阳有回雁峰,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古人似乎对此说法深信不疑,唐代柳宗元说“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杜甫亦称“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但也有不信此言的,如宋代的寇准,他以诗反驳说:“谁道衡阳无雁过?数声残日下春陵。”春陵在今湖南宁远县东北部,在衡阳之南,靠近广东、广西了。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大雁南飞远达四川、云南以及缅甸、泰国、印度和马来西亚一带。

“雁阵”和“雁字”,都说明它是一种团队意识很强的飞禽,或“一”或“人”;飞行有序,互相照应。曹操诗云:“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陆游亦吟道:“雁阵横空送早寒。”雁不但飞得远飞得快,还飞得高,“风日晴明雁字高”(张耒诗)。当头雁鼓动翅膀时,翅膀尖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面雁可利用这股气流,在高空中滑翔,一只跟着一只,便排成了整齐的队伍,这样可以节约体力以利长途飞行。

在迁徙过程中,雁群常选择芦苇沼泽地或河边的沙滩歇息,并由经验丰富的“雁奴”担任警戒,站岗放哨,一旦发现敌情,就惊叫报警,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故陆游有诗云:“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鹤媒”者乃是猎人驯养了的鹤,诱使同类以入圈套,是属于“卖身求荣”之类的“变节者”。陈毅诗云:“为群荣雁奴,作伥耻鹤媒。”

明清两朝,雁为四品官服上的图案。

在鸟类世界中,鸿雁是个好画材。它行止有序,成群结阵,秋来春归,思乡心切,历代画家常用它来昭示心迹,抒情寄怀,涌现了很多好作品。宋以前,画雁工笔俱多,一喙一羽,一举一动,皆求真实可触。同时,一些著名诗人在题画中,能独运匠心,用诗来作画的补充和引申,如苏东坡的《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之一云:“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苏诗使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是为佳作。明清时,工笔画雁之外,又添得许多写意画雁的作品,讲究概括与提炼,逸笔草草,传神达意,似乎更能触动观者之心。

我很喜欢齐白石所画的雁,造型极为简洁传神。他往往以墨线勾雁喙,以浓墨点睛;以淡墨涂出头、颈、身子及翅羽、尾羽;以硃磦写足爪;待稍干,以稍浓之墨点出背羽上的花纹和足爪上的皮纹,以淡硃磦染喙。他曾很自矜地在一幅画上题款曰:“山桃女子每索余画,且言求形似者,使流俗不难知也。余深知此意,即如所言而为之。世有知者,当知非余所自许尔。”这幅画的下半部,一雁独立,引颈而向上望,从右上角垂下数茎芦苇,叶间缀着芦花,秋意扑面而来。从题款中可看出齐白石是不满足于形似的,他力图达到的是从似与不似之间所传导出来的“神”,此图可证斯言不虚。